APP下载

循步、循道、循本、循阶
——上海市行知中学“学陶师陶”四维空间构建实践

2021-12-02杨卫红

中小学校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陶行知师德育人

□杨卫红

上海市行知中学前身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循先生足迹、承先生之志,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校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率全校教师执着不舍,分四个模块系统推进“重走行知路”这一切合学校实际的师德师能提升工程,在深入有效的“学陶师陶”项目化学习体验实践中,学校有效探寻建构了师德提升、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四维空间。

一、行走:循步行知

学校通过查阅校史资料、陶行知年谱、地方史志等途径收集资料,共确定了陶行知出生地安徽歙县及江苏南京、重庆、江苏淮安、上海五地18 处有关陶行知学习、工作的历史遗迹,并经过多年实践,设计了“学陶师陶——循步‘行知’ 足迹”(又称“重走行知路”)6 条游历考察、实地学习线路及20 处“学陶”观访点的“行走地图”,同时,结合每一条游历路线的专门考察,还配套设计了“学习目标”“考察重点”“陶文研读”“旅中论坛”等专题,使之成为上海市行知中学师德教育的特色课程。以第1 条线路“安徽歙县陶行知教育足迹”师德行走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线路设计。在陶行知的出生地和家乡,瞻仰安徽歙县陶行知故居和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参观陶行知少年时期就读的启蒙馆——吴尔宽经馆、崇一学堂旧址,考察先生接受启蒙教育、走上教育救国道路的出发地。

二是学习目标的设计。从陶行知“少年中国心”中升华行知中学教师爱党报国情怀,增强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振兴中华之信念;从陶行知少年有志读书的行动中,增强课改攻难克坚、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从陶行知少年胸有大志和勤奋学习的事例获取积极的课程资源,提高行知中学教师课程育德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习少年陶行知的理想抱负。

三是考察重点的设计。在安徽歙县,行知中学教师现场感知:幼年陶行知每天翻山越岭,执着求学,勤奋刻苦,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的毅力和精神;观摩欣赏陶行知在崇一学堂寝室墙壁上书写的名句——“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驻足纪念馆,教师们脑际回想着先生在留美归来船上与同学畅谈抱负的声音——“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四是“陶文深读”课程设计。结合线路考察内容,学校要求教师深入研读陶行知年谱,了解陶行知一生的关键节点;研读陶行知教育论篇 《行知诗歌集》 《我的学历及终身志愿》,以及陶行知教育小说 《古庙敲钟录》,体会陶行知少年时代的勤奋努力、报国宏愿与教育理念。

五是“旅中论坛”课程设计。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相关研究选题,开展行知中学师德论坛反思交流,具体包括:陶行知生平与时代风云、少年立志与学校育人根基、少年陶行知成长之路与当代学生家国情怀,以及行知中学校本课程(我的“行知讲堂”专题分享),等等。

利用每年暑假,上海市行知中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重走行知路”市外考察活动,通过走访座谈、陶行知经典教育论篇研读、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举办旅途中的论坛交流研讨,深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历程,感受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体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氛围。

正是对陶行知教育足迹的追寻,以及通过循行,基于对陶行知师德风范真切情境的深刻认识,学校教师才深刻认识到“共享、共创、共赢”的思维和格局,认识到“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符合时代的教育,办积极向上的教育”才是行知教育之魂。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着“知行合一”的精神,广大教师将游历、学习心得应用于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极大地迸发了行知中学锐意课改的生机和活力。

二、修炼:循道行知

在学校师德提升、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学校上下共同研究解读陶行知师德和其“学做真人”的深刻内涵。

(一)师德风范的“六大精神”

陶行知的崇高师德体现在他终身的伟大教育实践之中,学校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学习讨论,并在日常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的六大崇高师德:“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教人者教己”的师表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求实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的百折不挠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以此激励全校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做陶行知教育实践的传人,做陶行知崇高师德精神风范的践行者。

(二)师德风范的“十大活动”

学校成立上海市行知中学“陶行知读书会”,精读陶行知教育理论专著,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承续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使陶行知教育思想成为指导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行动指南。

与此同时,学校每学年都精心组织开展旨在有效践行陶行知师德风范的“十大活动”,具体包括:每学年组织一次新入职或新调入教师在校园陶行知雕像前的入职宣誓仪式;每学年设计一个重点方向的“学陶师陶”教育主题,并使之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年度重点与核心内容;每学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习陶行知教育专题重点实践、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爱生月”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教师“共读陶行知先生一本书、一篇文”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我成长”主题征文;每年开展一次学校教师“学陶·师陶知识竞赛活动”,在知识竞赛中,促进师德境界的提升;每学期定期举行专题缅怀仪式,具体为上半年举行的清明祭扫(4 月)仪式、下半年举行的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仪式(10 月),学校还组织专程赴江苏南京的扫墓活动;每学年围绕深化艺术教育指导,推出由艺术等学科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社团排演的一部精品“陶剧”或一组“学陶颂陶”的文艺节目;每学年新增加一门以上的“学陶师陶”教师培训专题课程,不断丰富“学陶师陶”师德教育校本教师培训课程的存量资源;利用假期或工会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由相关教师参加的“循步行知足迹——重走行知路”的师德教育与体验活动,在游历体验活动中升华精神境界,增强“学陶颂陶”的活力与动力。

结合“学陶师陶”的师德教育活动,学校分别完善了 《行知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行知中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 《行知中学师德考核评分细则》 《行知中学班主任工作常规》 《行知中学教职工学习、工作制度的管理意见》 《关于教工年度考核量化细则》 《教职工评优暂行规定》 等一系列制度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任务及教学行为规范,使师德、教风建设有章可循。

实践证明,全校师德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学校课改深化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潜润:循本行知

(一)教学实践的“一三五六”内涵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将其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五大主张”“六大解放”。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用最朴素而生动的语言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知”与“行”、“劳心”与“劳力”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大原理”是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不可分割,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五大主张”是指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二)融入品德发展的育德实践

学校将“学陶师陶”与四史教育、校史育人、生涯教育等有机结合,开展德育融合、立德树人的课题研究,开展一月一主题的学校德育系列专题活动,扎实推进学校创建德育课程和德育工作的品牌建设。

1.建立全员导师制的行知中学育德机制

为促进全校教师将师德修养转化为育德能力与育德行动,学校建立了全员导师制,规定了全校教师履行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要求全校教师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师、学业上的辅导师、生活上的帮导师、心理上的疏导师、择业上的指导师”,使每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充分的关爱。

2.携手学生的“十选五”德育工程实践

学校结合高中学生生涯教育实践,有效开展了学校教师作为高中学生导师、携手学生实施的“十选五”德育工程实践。

“十选五”活动既是学生生涯成长的历练,也是教师师德修养与育德能力提升的必修功课,具体是指成长导师可以在十个活动中,依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五项内容开展工作,可以是导师与指导学生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导师和自己带领的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十选五”德育工程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落实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教师的师德素养不是空洞的说教,师德修养体现在教师对学科知识传递的全过程中。

第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化实践,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德资源,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一方面,在传授学科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发掘学科多元育人价值。学校坚持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材及其教学活动中的“智育育人点”“德性育人点”“健康育人点”“审美育人点”“劳动育人点”,提炼学科育人元素,发掘学科多元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育己,使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育德能力得以提升。课堂是教师执业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展示平台。为此,学校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将课堂教学视为每位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主要途径,将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德行修养水平及其教育效能集中显现的主要考核依据。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实践,将良好的师德修养落实体现在对学生的生命主体尊重上。理解、尊重、热爱学生,这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的自尊心有时表现得比成人更为强烈,因此,对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主体的尊重既是一个态度因素,也是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努力以爱心感染学生,爱心不仅是一种情感因素,更是一种为学生付出而倍感欣慰的幸福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满腔挚爱充分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尊重和理解当中;另一方面,努力以平等和建设的心态,发自肺腑地尊重学生,虚心放下教师的身段与架子——不仅仅是弯下腰看学生,俯下身与学生说话,更重要的是,教师将学生看成是有人格、有尊严的人,看成是平等、建设性对话的学习主体。

第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强化实践,将良好的师德修养落实体现在指导学生主动发展追求上。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开展积极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基础。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只有满怀对学生真切的爱,真正地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伙伴、朋友甚至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高度负责,才能以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激励的方式去评价学生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评价才真正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并且易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学生学习评价中,既要避免教师缺乏真爱的表扬,造成学生的虚荣;也要力戒缺乏真爱的批评,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反思:循阶行知

(一)明晰师德规范要求

学校将“学陶师陶”与全校教师遵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有机结合,积极投身“学陶师陶”活动,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投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让“学陶师陶”成为在教师间薪火相传的风尚,让师德规范成为教师入职从教的基本素养要求。

(二)促进师德向师能转化

近年来,学校结合优秀教师梯次队伍建设需求,积极探索制订师德提升的层级性发展目标,“学陶”与师德境界纳入专业发展体系,学校对领军人才、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初教师等不同层级的教师群体提出提升师德境界的规范要求,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提升,优化职业境界。

学校积极探索将师德境界提升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努力用富有层阶性的提升目标引领教师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师德教育在实践中的被动局面,避免了现有教师专业发展体系重视专业内涵指标而师德境界要求含混笼统、评价难的管理尴尬,创生了全校教师不断追求师德境界升华的良好生态。

由于有效构建了“学陶师陶”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在步入21 世纪后的20 年课改实践中,学校围绕“学陶师陶”,促进师德向师能转化,着力培养、打造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师德养成与境界升华的指导体系,不忘追思“行知”精神,不忘“行知”精神在学校课改新实践中的指引作用,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生机和创新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形成并发展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基础。

猜你喜欢

陶行知师德育人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致良知与师德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陶行知夜归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