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学习常态化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02郑守兵

中小学校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素养

□郑守兵

项目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实现最贴近于人的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山西省太谷师范附属小学是晋中市教育局直属小学。为实践“立德树人,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的办学理念,从2017 年起,学校以项目学习实践与探索为抓手,落实跨学科、跨课程类课程的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多年来,学校以专家引领教育理念,以课题引领实验方向,以学习培训提升自身素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借鉴项目化学习理论,初步形成课堂、课程、作业、管理、评价“五大抓手”,全面扎实推进项目学习常态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项目学习的开展,重构了课堂教学内容

项目学习打破了长久以来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目标变了,学习时空变了,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也变了。为实现国家课标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学校在二次处理和整合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项目学习,初步形成项目目标确定、驱动问题设计、问题情境设计、项目活动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支架设计、成果评价设计的项目学习设计模式,以及项目实施计划、开展活动探究、完成作品制作、项目评价、成果交流的项目学习实施路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具体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学科项目学习

学科项目学习是指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要载体,其他学科为辅的项目学习,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科课标和相关关键概念和能力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技术等的整合,用项目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学科课标和素养的纵向提升,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而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的素养。例如,“设计一张学生作息时间表”就是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4 时计时法”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进行二次处理,形成项目学习主题,在项目学习中达到课标和提升素养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24 时计时法,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学会统筹安排时间。二是学科素养要求:在活动中,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勤于反思,调整安排,珍惜时间;能够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或精美作息时间图;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学习后需形成作品,如展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或以手抄报、电子简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而完成作品则需要用到美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这样,在完成数学课标要求的同时也能实现跨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跨学科项目学习

跨学科项目学习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课标和相关核心概念和能力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让学生拥有新知识与新技能,创造出新产品,从而让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比如,完成“探秘水琴”这个项目的学习,就需要同时用到科学和音乐两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该项目的学习。

二、项目学习的引领,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

(一)引入STEAM 课程,丰富项目学习的课程体系

STEAM 课程是一种重实践的跨学科学习,旨在鼓励学生在科学、技术、艺术、工程和数学领域跨学科学习,培育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1]学校为了拓宽项目学习的类型,引入了“八爪鱼”STEAM 课程。经过暑期培训与选拔,由学校科学组牵头组成STEAM 项目团队,实施项目负责制。该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校项目学习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实验教师借鉴这个理念,促进跨学科项目的设计。

(二)项目学习课程,实现做事性的德育方式

“做中学”是项目学习最明显的特征,学校以“微项目学习,促习惯养成”为抓手开展主题项目学习,围绕“靠右行学会自我保护”这一主题的项目学习,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制定防治措施;学生从不同角度统计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原因,为学校和师生提建议、写倡议书,将调查结果、过程感想、学生倡议等成果在全校进行展示,并在全校发出倡议。整个过程实现了多学科融合,改变了德育通常靠说教的模式,达到了用做事的方式开展德育的目的。

三、项目学习的实践,引发了作业内容改革

(一)基于学生节假日生活的创意作业项目学习改革

学校从2017 年暑假起,开始了基于学生节假日生活的创意作业项目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双六”为抓手实施学生节假日生活创意作业项目学习改革。“双六”中的其中一个“六”指六个节假日,即寒暑假、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另一个“六”指国庆长假中六个年级设计的六个以“太谷文化”为主题的国庆创意作业的主题及模板,分别为“太谷古城”“太谷名校”“美食文化”“晋商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太谷古城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同时把学习延伸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地域文化。将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将学与做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跨学科学习,实现全学科育人,引领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家国情怀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二)基于前置性实践类作业改革

在项目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中,项目的完成需要在驱动问题(任务)的引领下,完成各个学习活动,最终完成项目学习。[2]而这些活动的完成需要教师根据每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阶段性作品、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最终产品等来设计相关的实践类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这些学习活动具体可分为探究性、社会性、审美性、技术性、调控性实践作业。多种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让学生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习与思考,体现了教育是做的哲学。

四、项目学习的实施,催生了学校管理变革

(一)实行项目首席教师制管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才能

为保证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学校实行项目首席教师制,激发了项目设计者与实施者的内驱力。根据自身的能力、爱好、特长,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自荐成为项目首席教师,组织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从项目的确定到项目设计团队活动,从项目实施到评价与小结反思,都由项目首席教师组织完成,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引入社会资源,实现家校共同育人

在项目学习中,项目学习的主题、驱动问题(任务)、评价标准的制定、社会场地、设施设备等有时需要由社会提供。为此,项目设计团队需要把涉及的社区资源邀请到项目设计团队中,形成项目学习联合体,指导、评价学生开展项目学习,让社会资源真正成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共同育人。[3]

(三)项目学习校本教研,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转变

项目学习的校本教研由单一学科教师活动转化为多学科教师活动,如果有教师提出一项可行的项目课题规划,其他学科的教师就会参与进来并分工协作,有人主动找资源,有人去做学科融合,有人设计活动和评价。这样,一个新的项目学习主题就形成了。同时,教师的学科素养、跨学科融合的能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有所提升。这样的研究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校本研究组织形式,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团队协作与首席教师的管理能力。

(四)实施计划书管理,助推项目学习科学开展

为有效推进项目学习的实施,学校在项目学习中引进项目计划书管理策略,要求每一个项目学习都要制定项目学习教师计划书和学生计划书,让项目学习计划书成为实施学习的路线图,让师生在项目学习中有效把控时间、内容、过程组织和作品创作与评价、成果交流,助推项目学习科学规范地开展。

(五)改变学时结构,适应项目学习开展

学校把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学习融为一体,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根据项目学习的时间,分为大项目、中项目、小项目、微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项目大小,采用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学时,制定项目学习时间,并由项目负责人协调课时,以利于各类项目学习的有效开展。

五、项目学习的推进,引发了评价多元发展

(一)评价前置,引领项目学习有效实施

项目学习是任务驱动的学习,其特点是以终为始,即先确定最终学习目标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个目标进行规划,因此,在项目规划中的阶段性作品、过程证据性资料、最终产品,学生活动中的表现等的评价标准、办法都需要在设计项目活动时制定出来,以引领项目学习的实施。所以,评价标准、评价办法、评价工具就要在设计项目时一并设计出来,这就是评价前置。评价前置能让学生带着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要求清楚地去“做”项目,并创造出有效的项目产品。

(二)改革评价方式,保障项目学习具有生命力

为保障项目学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项目学习评价时要注重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在评价中要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原则,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体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阶段产品和过程性证据资料,最终产品和完成项目活动情况的关键行为表现。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得到更合理、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让学生乐于参与项目学习的每一环节中,并在这样的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三)改变纸笔测试命题办法,保证学科课标和素养的落实

项目学习完成后,学校会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测试,在试题中强调任务的真实或模拟真实,以此来推断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时的能力。

纸笔测试要增加探究性、设计性、学科思想性、开放性、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的比例,以此来全面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项目学习常态化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项目学习是塑造学生完整人格、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落地的有效学习方式。尽管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师生对项目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心智的发展,感受到了来自项目学习鲜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