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理论的新闻语篇中“中国梦”报道话语研究
——以新华网为例
2021-12-01郭铭,孙蕊
郭 铭,孙 蕊
(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一词,并深刻地阐述其定义:“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中国梦,2019年11月24日)。“中国梦”一词自诞生以来,便成为国内外研讨的热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梦”的话语内涵解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不同维度阐释伟大的“中国梦”。孟建等[1]基于新浪微博的原创博文研究得出,“中国梦”包含集体、民生和个人三大维度,不同身份的用户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中国梦”进行表态,并赋予了“中国梦”多个维度的含义;周忠元等[2]提出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角度下“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策略;王明春[3]从“中国梦”的话语特性与话语功能入手论述其强大的话语感召力与凝聚力;武建国等[4]从篇际互文性理论入手分析“中国梦”的传播策略。此外,随着全世界对“中国梦”的关注与讨论,对外传播研究也形成一股热潮。司显柱等[5]通过分析国外媒体对“中国梦”新闻报道的特征,提出如何做好我国对外新闻话语建设。李辽宁[6]则指出,“中国梦”话语体系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提高话语权来获得国际认同。但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看,国内以评价理论为基本体系对新华网“中国梦”系列新闻语篇的话语研究不多,而截至2021年4月,新华网官方平台搜索引擎网页键入“中国梦”词组,相关新闻报道多达10000篇,密切相关报道为1256篇。本文以Martin的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s)为基本分析框架,运用UAM Corpus Tool语料库软件,以新华网“中国梦”系列11篇新闻语篇为语料,自建语料库。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尝试对“中国梦”新闻报道语篇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所传达的话语意义,以展示“中国梦”作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对内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对外有助于解读“中国梦”,建构中国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一、话语分析与评价理论
(一)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中介”,将文字或口头表达与社会事件的社会属性有机结合,旨在探求话语反映的最深层的逻辑结构或实践意义与表层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7]。评价理论主要研究具有评价性的语言,解读与阐释语篇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而话语分析关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意义,这就使两者在语篇价值分析方面不谋而合[8]35。没有进行话语分析与建构,语言便停留在词汇、句子或语篇层面,而不能被赋予“意义”。因此,对于“中国梦”新闻语篇中的积极话语资源,以评价理论为框架进行话语分析,实现用语言创造社会现实,建构社会文化。
(二)评价理论
20世纪90年代,Martin在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之上提出评价理论,构建完整的评价系统。评价理论作为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主要研究评价性话语中的人际意义与情感表达,即对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9]。评价主体对某些人、物的态度,用以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Martin将评价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表明评价主体态度的态度系统(Attitude),表明态度强烈程度的级差系统(Graduation),表明态度源头的介入系统(Engagement)。其中,态度子系统作为评价系统的核心,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作出的判断和鉴赏[10]。该系统划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子系统。情感是指评价主体对人、事与物的情感的表达,判断是指依据社会规范对人的性格和行为进行评价,鉴别是指根据相应的价值观念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评价。详见图1(根据[10-11])。
图1 评价系统
在本研究中,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系列相关社论报道均为正能量、积极语言,新闻语篇使用语言符号向读者展示:“中国梦”作为全民族的共同梦想,体现了全民族自上而下的伟大诉求,并给予了社会源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其中,评价主体(即本研究中的主流媒体)的态度,是新闻话语分析的重要切入点,新闻语篇中的态度多隐含在评价主体所使用的词汇、句法、语境及语篇衔接性中,且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因此,本文将以Martin的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基本框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系列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进行研究,揭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社会意义。
二、“中国梦”新闻报道的态度资源分析
(一)语料呈现
语料库是数字化的、有一定规模的、能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语料集合[12]。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生成主题词表、检索高频词、观察索引行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并揭示在新闻语篇中意识形态对语言使用的影响[13]。本文自建新华网“中国梦”系列报道语料库,选取新华网关于“中国梦”密切相关报道共11篇,并对11篇生文本进行处理,处理后库容共2291字。通过生成主题词表、检索高频词等手段,对处理好的语料进行人工标注,研究具有评价意义的词组,分析 “中国梦”系列报道话语的内涵与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底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它具备一定的民族价值,对于全体中华儿女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同时具备极强的语用研究价值。新闻语篇是一种价值负载的、由意识形态决定的并潜在影响读者世界观和信仰的语篇[14]。新华网作为社会各类媒体新闻的重要传播平台,已成为国内乃至国外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新闻类门户网站,成为“中国梦”报道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新华网发布的、与“中国梦”密切相关的11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对“中国梦”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词组“中国梦”共出现93次(检索内容为新闻正文,除去标题),如表1所示。
表1 新华网“中国梦”系列相关新闻报道
(二)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分析
态度具有正面与负面、显性与隐性之分,但无论是正面态度还是负面态度都有显性或隐性特征[15]。当文字能够直接表达评价主体的情感与价值观时,即语言意义由文字表面意义直接呈现时,态度被称为显性的。当语言离开了上下文语境就不清楚所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情感,态度被称为隐性的。评价资源多通过修饰词或及物性过程来实现,也有通过语法隐喻、特殊句式、上下文语境和音韵等间接体现协商性态度[8]35。本研究主要从词汇层面与句法层面分析新华网“中国梦”新闻语篇的呈现与分布。经过人工标注新闻语篇中的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梦”新闻语篇中,显性资源占比多于隐性资源,正面评价占比多于负面评价。详见表2。
表2 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分布
1. 显性态度资源
从词汇层面来讲,显性态度资源由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词组直接呈现。新华网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是重要的信息获取平台,且“中国梦”作为砥砺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伟大梦想,对于“中国梦”的描述词汇均为正面的、积极的,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如例1中的形容词“伟大复兴的”明确呈现“中国梦”的基本属性,即“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其后所跟的主谓短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标明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国梦”与国家、民族、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相呼应。
例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中国梦,2019年11月24日)
在提到实现 “中国梦”的主体时,习近平总书记最多提到的就是青年一代。例2中所使用的显性评价形容词“美好的、美丽的”明确呈现了“中国梦”的积极社会意义,也使读者或听者对“中国梦”有了积极的价值定位。利用一个“好”字形容实现“中国梦”的主干力量——青年一代,“光明”二字形容国家的未来,强化读者或听者对一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例2“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美好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接续奋进的光明未来。(新华网:“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少年儿童工作纪实,2020年07月22日)
例3中,“中国梦”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被赋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属性,表明了中国的复兴与发展会促进世界的繁荣,并有助于消除世界各国对中国崛起的偏见,更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两个“造福”表明中国会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地、全面地实现梦想。以上词组均具有积极评价意义,词组的概念意义与新闻语篇所传达的人际意义相联合,充分肯定了“中国梦”的社会意义,传播了“中国梦”的正面价值观念。此外,“中国梦”的属有者被清晰分割,以此增强不同主体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梦”的认同感。从句法层面来讲,显性态度资源由句子的排列、句子的修饰语等层面直接呈现。例3中使用的“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式,受惠对象从“中国人民”拓展到“世界人民”,将世界人民的幸福与梦想作为“中国梦”的目标,从情感态度上加深了对“中国梦”的意义阐释,展现了“中国梦”惠及范围之广、泽及范围之宽,彰显了中国力量。
例3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中国梦,2019年11月24日)
2.隐性态度资源
态度系统中的隐性评价是指去除即时的语境,组成表达式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带有态度意义[16]。朱永生指出,正确解读隐性评价意义,对语言的敏感度、语境知识激活能力以及读者的姿态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指出,评价意义不是仅仅依靠单个词汇本身来体现的,研究评价意义需要词汇研究和语法的结合[17]。就相关“中国梦”新闻报道而言,隐性态度资源主要隐藏在词汇与语境的结合中,且多为正面评价。
例4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新华网:“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少年儿童工作纪实,2020年07月22日)
从词汇层面看,建设者并不具备明确的感情色彩,但是被“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以及“新一代”三组词赋予了积极意义,展现了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国梦”的必备品格,同时传递了“中国梦”的正面价值。从句法层面看,习总书记运用两个排比句式对青年一代提出要求,着眼于祖国花朵的成长成才,指出青年一代要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充足的文化素养与积极向上的品格,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添瓦”,贡献个体的力量。
(三)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分布
借助UAM Corpus Tool软件,对语料库进行人工标记和定量、定性统计,为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减少个体对语料的主观判断,作者寻找另外一名熟练掌握评价系统的人员对文本进行标记。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态度资源分布
从表3可以得出,情感资源占比17.05%、鉴赏资源占比49.61%、判断资源占比32.56%,其中正面判断资源和正面鉴赏资源占态度系统总比的78.3%,为最主要部分,主要原因归结为作为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官方平台,新华网有义务与责任对“中国梦”进行正能量传播,从语言层面进行渲染,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中国梦”的建设中来。以下是本文从情感、判断与鉴赏层面对语料进行的分析。
例5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中国梦,2019年11月24日)
“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同时又“为了人民”与国家的未来,体现了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完美结合。“夙愿、共同期盼”等词的使用体现了态度资源中的正面鉴赏评价,传递了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美好期许,中华儿女也将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前赴后继、奋斗不止,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例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同上)
例6中“光荣”与“艰巨”词组的使用,体现了正面鉴赏与负面鉴赏的结合。“中国梦”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是党和国家最伟大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新闻媒体从客观角度分析,使用负面鉴赏评价“艰巨” 一词来形容“中国梦”实现的不易,但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减轻读者或听者实现梦想的决心,进一步号召人民群众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需为“中国梦”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通过分析语料发现,新闻媒体也曾使用带有否定或消极意义的词组,如例7中的“镜中花、水中月、空洞的口号”等表示虚幻、虚无事物的词组,但此类名词词组却出现在否定句中,实际传达积极的肯定意义,肯定“中国梦”作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并不是口号,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再接再厉,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例7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新华网:习近平这十段话定义中国梦内涵,2017年11月29日)
例8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绝不是“霸权梦”。我们没有准备去取代谁,只不过是让中国恢复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屈辱决不会重演。(新华网:习近平:中国梦不是“霸权梦”,2019年11月22日)
在阐释“中国梦”时,有学者使用“美国梦”或“霸权梦”与之相比。廖彦富等提出:“中国梦”与“美国梦”在本质上具有五种差异[18];“中国梦”不同于西方媒体口中的“霸权梦”,而是带有“和平”的属性。同时,例8也暗含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决心,指出中国不会再白白挨打。以上例7、例8两句在读者或听者心目中塑造了理想美好的中国梦、国势强盛的中国。
三、结语
本研究以Martin的评价理论为基础框架,借助UAM Corpus Tool软件,分析自建“新华网”语料库,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词汇层面与句法层面分析显性态度资源与隐性态度资源,研究态度系统下新华网发布的“中国梦”系列新闻语篇传播的积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中国梦”新闻语篇中情感资源较少。情感资源关注的是主体的情感反应,而“中国梦”新闻语篇作为阐释类语料,注重其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而不是主观情感。
第二,态度资源中,鉴赏与判断资源占主要部分,新闻语料中评价主体的态度多为正面评价,且以显性判断与显性鉴赏居多,建构了新闻语篇中“中国梦”的积极话语模式与伟大的梦之形象,展现了“中国梦”的重要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使用特殊语境客观地论述了中国在和平共处理念下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和决心,彰显了大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