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胛骨体部骨折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外侧柱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2021-12-01张了然朱燕辉张恒辉周唐峻王立金晨陶海荣刘勇章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角肌肩胛肩胛骨

张了然,朱燕辉,张恒辉,周唐峻,王立,金晨,陶海荣,刘勇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011)

肩胛骨骨折比较少见,占全部骨折的0.5%~1.0%[1]。随着CT的广泛应用,肩胛骨骨折漏诊的情况大为减少。肩胛骨体部骨折是肩胛骨骨折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肩胛骨骨折50%[2]。鉴于以往对肩胛骨体部骨折认识不足,医师采取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如外展架制动、牵引等。明显移位的肩胛骨体部骨折可出现畸形愈合,使肩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及原有的稳定性,患者可出现外展无力、活动受限、肩部疼痛等肩关节功能障碍[3]。肩胛骨体部骨折手术的入路有很多种,如Judet入路[4]、反Judet入路[5]、外侧直切口入路[6]等,均存在切口长、组织损伤大、多块钢板固定等缺点。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共收治肩胛骨体部骨折28例,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thsis,MIPO)技术进行微创切口单纯外侧柱一块钢板内固定,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共收治肩胛骨体部骨折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4.5±8.4)岁。其中左侧17例,右侧11例。车祸伤20例,摔伤或高处坠落伤8例。其中合并肋骨骨折5例,肱骨近端骨折1例,锁骨骨折3例。纳入标准:(1)根据《中国开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中对肩胛骨体部骨折诊断标准,患者AO分型为14-A2.1型、14-A2.2型;(2)满足以下手术指征[7]5个条件其中一项:①内外侧缘骨折移位≥20 mm;②成角移位≥45°;③盂极角≤25°;④内外侧缘骨折移位≥15 mm,伴有成角≥30°;⑤肩关节悬吊复合体的双重损伤且骨折移位≥10 mm;(3)受伤至手术时间<3周;(4)临床资料完善,心肺功能正常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等重大脏器严重疾病;(2)合并神经损伤不能配合治疗及不能满足术后康复锻炼需要。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参与者均知情同意。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全麻俯卧位。患肩尽量外展150°~180°,胸廓前方垫胸枕。术前标记肩胛骨边缘、肩胛冈、骨折线的体表投影。在肩胛冈的外侧缘、三角肌与肩胛冈交汇点外侧3 cm,纵行向下直切开皮肤3~4 cm,切开深筋膜,暴露三角肌,将三角肌拉向上方。触及肩胛冈,近端从冈下肌和小圆肌之间进入,暴露肩胛骨骨面。远端在肩胛骨下角纵行切开皮肤3~4 cm,通过背阔肌纤维方向进入,钝性分离背阔肌,暴露骨面。近远端切口会师,插入钢板。骨折近端打入1枚螺丝钉固定钢板,用巾钳夹持骨折远端于透视下复位。复位满意后远端螺丝钉固定1枚,再继续固定两边螺钉。透视满意后进行余下的螺钉固定。最终透视见骨折对位和固定良好,逐层缝合关闭创面。

1.3 术后功能锻炼及预后评估 术后常规抗炎消肿,术后肘托悬吊保护患肢2~3周。第2天指导肩关节钟摆样运动,并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减轻3 d后锻炼外展功能;第3周肩关节外展应超过90°;3周后加强上举活动度;6周后进一步加强锻炼到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第6周开始肩部肌肉力量训练。分别于术后及术后2周、4周、6周、12周、6个月及12个月门诊X线片复查。术后6个月随访行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8]。

2 结 果

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56~82 min,平均(64.5±14.7)min;术中出血量30~200 mL,平均(55.0±12.8)mL。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无切口延期愈合及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9.4±7.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9.3±1.8)周。患者无肩胛上神经、腋神经损伤,无肩胛肌、三角肌萎缩,无疼痛或其他不适主诉。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89~99分,平均(96.6±3.4)分。其中优11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2.9%。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典型病例为一56岁男性患者,车祸致左肩疼痛、活动受限2 h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术前X线片及术前三维CT示:左肩胛骨体部粉碎性骨折,骨折线通过肩胛骨外侧缘,AO分型为14-A2.2型。于第5天行MIPO手术外侧柱内固定,患者在全麻下俯卧位,肩外展150°~180°,肘关节下方垫开刀巾。标记解剖标志、骨折线和手术切口位置。进行MIPO手术内固定,行微创切口。术后1年随访示骨折愈合良好。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4。

图1 术前X线片及三维CT示左肩胛骨体部骨折 图2 肩胛骨边缘、肩胛冈、骨折线体表标志照 图3 手术微创切口大体照 图4 术后1年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3 讨 论

肩胛骨连接上肢和脊柱,是构成人体的重要部分,主要功能是保护胸部。尽管非常重要,但在CT广泛使用之前,由于肩胛骨在人体位置后侧,位置比较隐蔽,因此肩胛骨(尤其是体部)骨折较容易漏诊。单独的肩胛骨骨折少见,常伴随多发肋骨骨折、锁骨骨折或胸部联合损伤,特别是多发性骨折、血气胸、连枷胸等,危及生命。所以应先处理血气胸、多发肋骨骨折等重要损伤,再固定肩胛骨骨折。

目前部分医生认为肩胛骨体部骨折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固定肩关节不能早期功能锻炼,造成肩关节功能不良。主张积极手术治疗的医生认为:(1)肩胛骨大多是较为严重暴力引起的损伤。(2)部分肩胛颈、肩胛体严重骨折需要立即手术(盂极角≤25°)。(3)部分患者合并肩袖损伤以及周缘带重要韧带撕脱需要手术,往往还需要根据MRI情况二期治疗。

本文重点讨论运用微创钢板固定外侧柱来治疗肩胛骨体部骨折,尽量达到解剖复位。Judet入路[9]是经典的肩胛骨手术入路,切口起自肩胛冈的肩峰端向内侧至肩胛骨内上角,沿脊柱缘向下直达肩胛下角。切开肩胛冈上筋膜和骨膜直达肩胛冈,将斜方肌牵向内上方或沿脊柱缘将其切开,于菱形肌与冈下肌肌间隙切开肩胛骨内侧缘骨膜,将冈下肌剥离并牵向外侧显露冈下窝、肩胛颈及肩胛骨外侧缘。Judet入路可以显露肩胛骨的大部分结构,适用于盂窝骨折、肩胛盂后上方骨折、肩胛颈骨折、肩胛冈骨折、肩胛体上缘和外侧缘骨折及部分肩峰骨折。该入路虽然可较为完整地暴露整个肩胛骨,但肌肉剥离多,手术创伤大。肩胛骨体部骨折是AO/OTA分型A2型,肩胛冈是完整的。肩胛骨外侧柱以及肩胛骨内侧柱上部骨质尚有厚度,此处钢板固定具有强度。而肩胛体部中央菲薄,只有2~3 mm[10],且骨折块粉碎不规则,因此钢板螺钉难以固定。由于内侧柱也较薄,而且有广泛的肌肉附着,因此仅固定外侧柱可使整个肩胛骨足够稳定。Burke等[11]认为肩胛骨内侧缘骨质较薄,无单独固定意义。当主要骨折区域固定稳定后,内侧区域也获得较好的复位与稳定。同时肩胛骨的内侧缘由于菱形肌广泛附着,剥离会引起肩胛骨内收受限,可能会引起耸肩困难、翼状肩等并发症。因此内侧柱无固定必要。

本研究术中采用俯卧位。患者双侧肩关节上举180°,有利于三角肌伸展。在肩关节外展180°时,行走于四边孔、三边孔内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肩胛上神经,均已与皮肤(肩胛骨外侧缘)切口呈90°左右。上述血管神经位于切口的外上象限,被肱三头肌长头的横向走形完全遮挡保护[12]。术中可以将三角肌后缘外向侧牵开,以暴露肩胛骨及冈下肌和小圆肌,而不需要将三角肌在肩胛岗上的部分止点切断。相较于常规Judet入路,为暴露该部位,必须切断三角肌后缘肩胛冈的附着部,甚至达到三角肌后1/3。同时术后关闭切口时,需要肩胛冈打孔缝合肌肉,手术时间延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Hardegger等[13]曾采用直切口治疗肩胛骨体部骨折(Hardegger入路),切口自肩峰斜行至肩胛下角,于冈下肌-小圆肌间隙进入,显露肩胛骨腋缘、肩胛颈及肩盂背侧。其优点是利用神经间界面,保护冈下肌,避免冈下肌萎缩;缺点是切口太长,且未游离三角肌后部,难以暴露骨折面[14]。本研究采用的微创切口,近端从冈下肌和小圆肌之间进入,远端通过背阔肌纤维方向进入,近远端切口会师插入钢板,不会损伤钢板表面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和旋后血管,最大程度保留了三角肌后束纤维。因为三角肌损伤常常引起肩部疼痛、外展无力、活动度减小[15]。本研究根据MIPO原则,外侧入路用1块钢板固定,损伤小,手术时间短,钢板强度足够,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从术后功能来看,骨折全部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对于肩胛骨体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患者,单纯性固定肩胛骨或者肩胛骨与锁骨骨折同时固定,目前存在争议[16]。通常单纯固定锁骨骨折后,肩胛骨可以大致复位,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这种手术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但是需要一定的肩关节制动时间。也有人主张在伤后1~2周同时固定肩胛骨与锁骨骨折,有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17]。此方法先行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尽量选择锁定钢板而非克氏针),要求锁骨固定非常牢固,以起到支撑作用。后显露肩胛骨,剥离骨膜,注意保护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及旋肩胛动脉[18]。固定肩胛骨体部骨折后需要悬吊前臂至少2周。术后3d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可以适当做出前后摆动及肩外展动作。

目前没有外侧柱解剖钢板,本研究组术前测量患者对侧肩胛骨后选择合适钢板。先行断端撑开再复位,根据骨折部位形态,增加1~2孔钢板折弯,选择重建钢板进行塑形。术中骨折近端螺钉固定钢板、巾钳夹持远端骨折块于透视下复位。近端固定3~4枚螺钉,其中1枚可以固定在肩胛冈上,提供足够拉力。钢板应紧贴肩胛外侧缘固定,保证螺钉的长度。如果骨折多块或粉碎,则先把肩胛骨长度和力线牵拉出来,再钢板固定。如患者合并锁骨骨折先固定肩胛骨,再翻身仰卧位,固定锁骨。微创入路固定移位性肩胛骨体部骨折,应沿肩胛骨的骨性解剖边缘做切口,以便实现肩胛骨边缘的骨折复位固定[19],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肩胛骨体部骨折MIPO技术固定外侧柱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避免了损伤肩胛上神经及其他重要的血管神经,减少了患者的损伤及手术费用,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三角肌肩胛肩胛骨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改良肩前下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劈开三角肌入路治疗肩胛颈骨折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肩胛下肌损伤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肩胛舌骨肌的超声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肩胛骨动力障碍对肩部疼痛影响的研究进展
肩颈痛,锻炼肩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