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一届全国音乐理论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12-01郭一涟

音乐文化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郭一涟

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由浙江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共同主办,《音乐文化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音乐理论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来自《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及主办单位《音乐文化研究》等二十余家期刊负责人齐聚浙江音乐学院,共商音乐理论期刊发展的使命、责任与前景。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汪洋主持,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和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李航代表主办方、《音乐研究》主编赵塔里木代表参会专家分别致辞。王瑞院长在欢迎辞中首先肯定了全国音乐理论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继2015年之后再次在浙音举办,对于浙音音乐理论期刊工作建设带来的推动作用与意义。随后王瑞院长特别强调到,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以及5月18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是本次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其中《意见》在总体方向上、政治上和办刊的定位、思路、方法等方面均给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对这两份文件精神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王瑞院长对本次研讨会表达了高度的期待,并诚挚地欢迎各位与会专家积极支持和指导浙音的发展。李航主任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往届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对本次研讨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高品质的学术期刊”的要求进行了展望,并由衷感谢专家们的到来、感谢浙音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赵塔里木主编代表参会专家对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会议的交流与讨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作出贡献。

本次研讨会围绕“学术期刊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和“音乐类核心期刊的评价问题”两大论题展开。根据与会专家的发言内容可细化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与影响;二是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与特色;三是期刊编审制度及编辑的责任与要求;四是期刊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议;五是跨学科研究对期刊建设的推动与创新。下文将以此对本次研讨会的内容进行概略总结。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与影响

国家在文化艺术层面的宏观政策和指导方针对音乐理论期刊的影响,是与会专家的发言中最为重视的内容。大家一致认为,国家的政策与方针为音乐理论期刊对时代脉搏和时代精神的把握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回应国家的指导意见是期刊建设、审稿评判的基本前提。

《音乐研究》主编赵塔里木强调了《音乐研究》在2020—2021年度的工作中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以如何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为问题导向,立足本学科,密切关注音乐研究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发挥刊物在中国音乐三个理论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温永红表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这几年在选题用稿和栏目专题设置方面注重对音乐艺术最根本的创作和表演问题的研究,把学术创新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结合起来,并突出音乐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音乐创作的研究,特别是对现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的研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音乐创作》副主编吴粤北谈到,《音乐创作》需要思考和甄别哪一些作品是带有当前的时代价值、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哪一些作品是具有引领性的。对于那些政治意义正确的歌曲,有优先考虑发表的特权。《音乐天地》主编吕品以作曲家马可的文章《我的音乐老师》为例,生动地说明了如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国故事说好,把艺术家深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态度表达出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孙晓辉则提到在2020年武汉疫情之后,身处武汉地区的武汉音乐学院积极开展抗疫文艺作品的创作、表演和传播工作,《黄钟》编辑部申报的抗疫音乐专栏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评审,获批为中宣部资助项目和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发布的期刊主题宣传优秀选题项目。

二、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与特色

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与特色同样是本次研讨会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与会专家从各个期刊自身不同的学术背景、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出发,就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总体而言,专家们对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取向:一种强调“理论性”,即以理论创新和高标准的学术规范为自我要求;另一种为“非理论”取向,强调社会性或艺术性,前者力图与音乐实践有更为密切的关联,后者则倡导服务大众。

对于那些在学术上具有引领性的音乐理论期刊,站在学术前沿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是其当仁不让的责任。赵塔里木谈到在2020—2021年度的建设中,《音乐研究》从中国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设立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中国乐派建设、西方乐派和古乐复兴等研究专栏,从多个角度引导学术界探讨中国音乐三个理论体系的建设问题。《中国音乐学》副主编陈瑜表示,《中国音乐学》的定位就是要做一本学术性的期刊,为中国音乐理论界提供共同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过往三十年的实践中,《中国音乐学》积极地开展各类专栏和研讨会等活动来推动理论成果的孕育与诞生,并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学术资源,扩大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对于京、沪以外的音乐学术期刊而言,所在地的区域文化和历史传统即成为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征。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特色栏目为“岭南音乐”研究;《黄钟》关注武当山道教音乐和曾侯乙墓编钟的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对古代乐论、天津地方曲艺的重视和对“天籁讲坛”的建设;《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报》以“北国风光”聚焦东北音乐研究、中俄音乐比较研究和俄罗斯音乐研究;《音乐文化研究》(浙江音乐学院学报)注重发掘“浙江区域音乐”“宋代音乐”和“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等内容;《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长期坚持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汉唐音乐、红色音乐、丝路音乐等专题进行研究。关于“非理论”类期刊如何寻找自身定位的问题,吴粤北结合《音乐创作》的办刊经验指出,这本刊物的定位是作为一个展示音乐创作和实践的平台,尽管也会发表一些理论文章,但是占主要地位的是对音乐作品的推介。因此,《音乐创作》的理论文章不是侧重在形而上理论的研究,而是主要展现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思考与创作理念。《音乐生活》执行主编崔健在发言中回顾了刊物的办刊历史,谈到《音乐生活》在创刊之初就把满足广大业余、专业音乐爱好者的需求作为自身目标,并依托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办成综合性、通俗性、群众性的音乐刊物这一定位。《人民音乐》编辑刘晓倩表示,《人民音乐》的责任就是关注时代、记录时代的音乐,这样的定位也使得《人民音乐》成为完整反映中国音乐从共和国建立以来到现在——每一个时代音乐忠实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田可文和《音乐文化研究》常务副主编孟凡玉从宏观的角度对音乐理论期刊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审视。田可文认为,目前全国的音乐理论期刊所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因定位不清而导致的同质化现象。孟凡玉则在发言中详细而严谨地阐明了学术期刊的定义和特征,并把定位区分为领域和读者定位,以此提出了《音乐文化研究》的使命担当——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看待,以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眼光审视音乐。

三、期刊编审制度及编辑的责任与要求

对期刊编审制度及编辑的责任与要求的讨论,是与会专家们在音乐编辑这一工作岗位上的内观反思,具体涉及期刊编审制度的完善以及音乐编辑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等问题。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姝从学术期刊的学术责任出发,谈到学术期刊在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问题上的责任。她强调,期刊在规避文字剽窃和图像剽窃上难辞其咎,并以此呼吁构建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三方的稳定结构,主动承担起维护科研诚信的重要角色。《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赵培波结合自身十年办刊经验,指出编辑应在审稿过程中坚持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是为稿件质量乃至刊物质量的有效保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编辑王可从办刊规范性的角度提出需要建立一个期刊自己的编校规范,明确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并体现出刊物的办刊宗旨。陈瑜认为,学术期刊应注重期刊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注重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术期刊具备学术信息的社会传播功能和学术评价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实现需要学术共同体的支持,只有具备了共同的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标准,才会有真正的学术期刊。《交响》主编李宝杰从“把门人”的概念出发,探讨了音乐编辑的重要作用和责任。编辑工作被认为是出版的中心环节,而编辑则是“文化把门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文化传播渠道的话语权。为了承担好这个角色,编辑需要在工作中三次转换自己的身份:从“欣赏者”到“批评者”再到“服务者”。因此,音乐编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为和素质,扩充知识储备,真正为学术、为社会、为中国的文化传播事业做好“把门”工作。此外,田可文、刘晓倩和王可均提到了编辑在约稿上“主动出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于地方性学术期刊来说,积极邀约优秀稿件、培养刊物的核心作者群是保证稿件质量和刊物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四、期刊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议

关于音乐理论期刊的评价问题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会议的研讨过程中,与会专家们毫不讳言期刊评价体系与期刊编辑工作之间所存在的张力。

中央音乐学院的陈荃有教授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特邀专家,以“三有”“三思考”来概括他对评刊与办刊问题的见解。关于评刊的“三有”是有必要、有弊端、有无谓的推崇,关于办刊“三思考”是应明确办刊宗旨、认识学科特点、避免走极端。陈荃有指出,期刊评价体系对办刊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他呼吁大家回到期刊最初的办刊宗旨,立足于已有的特色与传统,同时反省自身一些不必要的坚持,避免在办刊的道路上走极端。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张卓在发言中以“岭南音乐”专栏为例,谈到建设有地域特色的研究专题与评刊系统之间的矛盾。“被引率”和“基金率”对于期刊评定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但是一个地域性强的专题却往往因为得不到广泛的关注而无法提升相关研究成果的被引率。《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副主编王晓俊指出,期刊评价体系与编辑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是科学精神与当今学术风气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编辑在建设期刊的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导权,难以把期刊带往理想的方向,期刊质量的提升也因此面临困境。刘晓倩则以《人民音乐》近几年的评刊结果为例,对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是否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人文类音乐期刊的发表标准进行了探讨,认为刊物的独特性不应被评价体系所影响。《交响》副主编冯存凌围绕这一论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他的主要看法是,国家在《意见》中已经高屋建瓴地给出了清晰灵活的指南,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各个期刊都有责任去反思现有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等问题,共同努力、逐步推进期刊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合理化。

五、跨学科研究对期刊建设的推动与创新

在直面时代的音乐理论期刊创新发展方面,与会专家的发言主要涉及技术手段创新与学术观念创新两个层面。孙晓辉在发言中分享了《黄钟》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探索经验,展望了通过运用目前尚在开发阶段的“谱音同步”技术与在线阅读器实现音乐期刊立体阅读的前景与意义。王可认为,有声化是音乐理论期刊的特色之所在。

学术观念上的创新是本次研讨会的亮点之一,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把跨学科研究作为期刊创新的重要着眼点。温永红提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音乐与科技”就是在音乐艺术创作中对科技运用的日益频繁、艺术与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开设的、具有前沿性的栏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张延杰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舞蹈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所作的发言,为本次会议带来了“别样”的声音。张延杰从舞蹈学科与刊物自身的局限性出发,谈到在办刊过程中如何引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将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和文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手段纳入舞蹈研究当中,极大地拓宽了舞蹈学科的学术眼界,并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田可文谈到自己在《黄钟》工作时也曾鼓励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如从中医的角度阐释音乐,从法律的角度看待民族音乐的保护问题,等等。这些跨学科的文章有的并不是出自音乐学者之手,而是其他学科的学者从自身学科的角度谈音乐,如此也为音乐学科带来了新的认识。

本届全国音乐理论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落下帷幕。通过此次会议,全体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为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求,把握期刊发展方向,提高办刊水平,大家一致表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宗旨,高举旗帜,服务大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学术繁荣,打造高品质学术平台,培育开创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进一步发挥期刊对学科建设、科研诚信、学术创新的引领力,不断加强期刊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等方面的引导和把关作用。充分发挥期刊的社会传播功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助推年轻学者成长成才,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学术谱写在祖国大地上,携手共担新时期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