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初探
2021-12-01沈兴奎王太才
沈兴奎,王太才
(1.四川省会东县鱼城街道镇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会东 615200;2.四川省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会东 615200)
会东县是凉山州南端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3227.82km2,农耕地5.53万hm2,园地0.52万hm2,林地21.1万hm2,草地17.17万hm2。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居重要地位。县城会东镇海拔1680m,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间2322.8h,无霜期262d,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县境内最高海拔3331m,最低海拔640m,垂直气候差异显著,小气候多样,属典型的高原立体气候,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通过发展粮食生产,会东县农业发展中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一是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四大粮食作物为主,导致农业生产的种植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二是全县特有的立体气候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三是经济没得到较好发展,除烤烟和蚕茧外,其它特色产业未形成规模。为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布局,充分利用会东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将资源优势变为农业发展的资本,让会东农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通过试验示范成功后, 按照“稳定粮食基础,突出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立足本县三带立体气候特点,科研课题组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会东县农业种植结构及布局进行了科学、合理调整,经多年长期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坚持区域化布局,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狠抓区域布局、产品品质、播种期等结构调整,做到宜粮则粮,宜烟则烟,宜桑则桑,宜饲则饲,宜果则果。
2.1 “三带”区域布局调整
根据会东县沿江、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三带”立体农业经济。一是在海拔1400m以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发展粮食、蚕桑、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二是在海拔1600~2100m的二半山区发展粮食、烤烟、小春马铃薯、“双低”油菜等的支柱产业;三是在海拔2100m以上的高二半山及高寒地带发展地膜玉米、马铃薯、错季蔬菜、中药材、林果等的经济产业。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因地制宜种植优质小水果,既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2 大小春种植结构调整
按照“大春保粮,小春增效,晚秋增收”的调整思路,稳定粮食生产,突出增收。一是在小春生产作物布局上,调减种植效益差的小麦和豌胡豆面积,扩大效益好的小春马铃薯、大麦和油菜的播种面积,在烤烟地前茬推广生育期短和产量高的大麦90-18和油菜,解决了农民种植烤烟茬口紧张的问题,做到了抓小春生产和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两不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在大春上稳定水稻面积,主攻单产。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玉米-马铃薯双套双、玉米-蔬菜或蚕桑-马铃薯套作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产量。三是在沿江地区抓好秋马铃薯,秋红苕,秋玉米,高山抓好秋荞、秋菜种植,通过扩大晚秋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大力发展沿江早市蔬菜和高山错蔬菜增加农民收入。
2.3 高产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
按照“质量和产量兼顾,注重品种适应性”的原则逐年引进新品种在主产乡镇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合会东县不同区域的良种,加快良种的更新换代。水稻生产推广合系22-2、合系39、楚粳28、滇粳优12等品种在姜州、小坝、嘎吉为主建立优质稻基地;玉米在高二半山区推广会单4号、曲成3号、云试5号等品种,坝区推广正红311号、正大619、中单808等品种,以堵格、淌塘等乡镇为主高产玉米为主建立高产优质饲用玉米基地。油菜生产上推广德油杂10号、德油五号等“双低”油菜品种,在铅锌镇、会东镇形成有规模的“双低”油菜种植基地。马铃薯生产上推广青薯9号、丽薯6号、合作88、抗青9-1、凉薯97、米拉等产量高、品质好的脱毒薯品种,在堵格、野租建立种薯繁育和鲜薯销售基地,突出打造“七彩洋芋”特色品牌,在松坪、拉马等乡建立示范展示基地。
2.4 播种期的调整
利用全县不同地带的气候差异,合理布局作物,错开上市时间,增加销售收入。马铃薯原来只在高山的大春季节种植,通过新品种试验选育和地膜覆盖,沿江大崇、鲁吉、可河等乡镇在9-10月种植秋马铃薯,二半山红果、铅锌镇、会东镇、小岔河12~1月种植小春马铃薯,野租、堵格公路沿线的高二半山2月种植早春地膜马铃薯,通过不同地带播种期的合理调整和布局,会东县马铃薯一年四季都有鲜薯上市,价格高、效益好,带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利用沿江天然大棚的优势秋冬季种植早市蔬菜,春节前后上市,价格高,效益好;利用堵格、马龙等高山地带水源好、交通便利优势,在春、秋季节种植高山错节蔬菜,病虫害轻,产量高,市场畅销,增加高山地区农民收入。
2.5 粮经饲比例的调整
稳定粮食基础,小春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油菜、蔬菜和马铃薯增收,大春发展烤烟、蚕桑、水果增收。在高二半山地带推广玉米和马铃薯双套双,推广青贮玉米,马铃薯收获后晚秋种植萝卜光叶紫花苕,改变过去高山地带冬天荒芜现象,同时饲草的发展和粮食的增加,促进生猪、牛、羊、鸡等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肉食品市场供应,改善生活条件,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
3 会东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3.1 粮食稳定增长,收入稳定增加
通过抓种植结构和品质调整,小春生产扩大效益好的小春马铃薯、大麦和油菜的播种面积,做到了抓小春生产和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两不误。大春上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稳定水稻面积,扩大烤烟、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沿江早市蔬菜和高山错节蔬菜。建立了稳定的油菜基地、小春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高山蔬菜基地、大行桑高效种植示范基地、沿江早市蔬菜基地。高山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错蔬菜,后茬套种光叶紫苕或萝卜,一季变二季甚至三季,改变过去高山冬季荒芜现象;二半山抓好粮蔬、粮桑增间套种和油菜,稳定粮食,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烤烟。沿江一线充分利用冬季天然大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6215”粮桑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和早市蔬菜,变一年二熟为一年三熟。
3.2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通过区域结构调整和发展,形成了我县的“三带”立体农业经济模式和特色产业。一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甘蔗、蚕桑、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二是二半山区粮食、烤烟、蚕桑、油菜为主的支柱产业;三是在高二半山区及高寒山区马铃薯、错节蔬菜、中药材、林果业为主的经济产业。
烤烟从2000年116.15t,发展到2020年收购烟叶350.4t,实现烟农收入10.88亿元,2016年开始连续5年成为全国产烟第一大县。抓住“东桑西移”契机,发展优质桑园5333hm2,建设四川省优质蚕茧生产基地。2001年产茧19t,2020年产茧51.75t,实现蚕农收入2.15亿元。马铃薯从2001年4060hm2发展到2020年11000hm2,列为全省“无公害优质马铃薯”。
3.3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沿江早市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在周边县市已形成市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远销会理、攀枝花、西昌等地。沿江亚热带水果香蕉、枇杷、芒果等,商品性很强,在大崇、野牛坪、可河已形成较大的固定市场,已建成产供销一体的市场运作模式。双低油菜在姜州、铅锌镇、小坝建立示范区,增收显著。石榴在铁柳、姜州、小坝已建成标准化示范区1000h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4 结构调整前景广阔
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建立生产销售协会,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小春马铃薯2001年种植100hm2,2011年发展到1913hm2,2018年已发展到2843.3hm2。双低油菜2001年推广157.3hm2,2017年推广6890hm2。大麦90-18比小麦可提前成熟15~20d,能有效解决烤烟茬口紧张的矛盾,在新街、江西街可大面积推广。沿江早市蔬菜品种多,利用自然气候种植,不盖大棚,投资少,效益高。粮桑套种既增加粮食产量。施肥、灌溉又促进桑树的生长。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显著,深爱农民欢迎。
实践证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收措施,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级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增加,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种植效益还将显著提高。在结构调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马铃薯、双低油菜等产业规模发展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不稳定,种植面积随意性较大;二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种植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和妇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和示范力度,进一步加强优质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及配套技术的研究。认真规划,找准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完善产销协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区域化、优质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全县粮食总产量按每年1%~1.5%的幅度增长,实现人均有粮750kg目标;农业种植业产值每年按8%的速度递增,农民种植业纯收入每年人均增加150元。实现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