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1-12-0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法治

陈 健

(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

叙事法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社会其它领域都离不开叙事法。人们通过叙事,可以更加形象地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叙事是人的思想观点的载体,向他人传递重要信息的工具。对于教学而言,通过叙事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小学《道德与法治》主要使学生明白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道德与法治的开展少不了叙事,因此道德叙事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应该从道德叙事法的内涵、重要意义以及当前《道德与法制》课程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寻找良好的应用策略。

一、道德叙事法概念和内涵

道德叙事法指的是教师通过一个故事作为教学主线,将课程内容贯穿到叙事之中,让故事结合课程内容,延伸故事内涵和意义,让学生通过故事学到课程知识,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道德叙事法重点在于讲述、叙述某一个事件或多个事件,这些事件需要和课程内容相关,叙事内容要与课程内容主题一致。道德叙事法是一种特殊且常见的教学方法,它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内涵。叙事的本质就是叙事者把信息传给他人的一种方式,因此道德叙事法的真正内涵就是教师通过真实事件或者故事的叙述,达到课程教学目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1]叙事的主体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或将来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实际发生的,也可以是叙述者构想的。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叙事的内容,应该建立在课程内容之上,融入到课程知识之中,如此才能彰显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著名的哲学家麦金泰尔曾说:失去了美德故事,孩子们的言语和行动就会变成没有脚本而又渴望张嘴的口吃者。这足以说明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重要性。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注重道德叙事法的应用,充分挖掘道德叙事法在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内涵,使其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利器,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发展。

二、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小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正处于思想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其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学生的学习主要来源于课堂,思想观念的形成,一方面主要由学校教育构成,另一方面受生活和家庭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小学生日常学习中,普遍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未知、听故事,而讨厌理论性知识。[2]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道德叙事法正好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课堂学习激情,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此外,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小学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利用道德叙事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创建一个情境化的学习世界,使学生与课程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所以,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符合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小学教育不断改革,我国新课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课程内容主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指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注重爱国观念的形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道德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结合小学生学情,设计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3]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处于心理养成期,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习惯于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一些不良的因素,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好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因此,小学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运用道德叙事法,正好结合了学生学习需要,可以很好地将学生从不良环境中拯救出来,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4]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而道德叙事法可以帮助教师凸显课程内容主题。因此,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道德叙事法符合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课程内容上有许多理论性知识,结合小学生学情,小学生普遍对理论性概念存在反感情绪。现阶段,许多小学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课本理论性知识进行直接讲解,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课本内容,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如果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采用道德叙事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一方面由于道德叙事法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另一方面道德叙事法可以将理论知识拆分转述。[5]教师将课本上理论性知识和概念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知识,感悟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比教师直接对课本内容照搬照抄,站在讲台上讲“大道理”有效得多。道德叙事法本身就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相比其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明显的自由、轻松的特性。所以,道德叙事法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创建一个活跃、轻松、自由的高效学习课堂,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常见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老套

放眼小学所有课程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所有的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但是,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仍然有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偏离生活,单纯地从课本知识和概念出发,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性,教学模式也比较老套,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并不好,课堂学习氛围也不浓厚。根据调查发现,我国仍然有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习惯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缺少鲜明事例的引入和相关事件的讲述。[6]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师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教师缺少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相应的教学意识。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缺少灵活性,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处处遇到问题,教师也一直被禁锢在固定的思维模式当中,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枷锁,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师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学习体验较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因此,小学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如此才能彰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然而,现阶段我国有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教学时,脱离生活,单纯地从课程内容展开教学。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乐于助人”相关主题教学时,教师经常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采用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体现为:教师全程站在讲台上,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和步骤,对课本内容照念照读,或者进行加工转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理论性知识的讲解,用语言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教师缺少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缺少活动体验,整个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性知识,虽然学生懂得了乐于助人的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三)叙事方式过于“标准”,叙事内容不完整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道德叙事法已经不是稀奇的教学方法。如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很多学校已经将小学《道德与法治》列为重点课程,教师也注意到了道德叙事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优势。虽然很多教师都在采用道德叙事法,然而并没有掌握道德叙事法的精髓,也缺少对道德叙事法的正确认识,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独特优势。叙事方式过于“标准”,体现为教师展开教学时,仅仅依靠课本内容进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情况,道德叙事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生活,一些事件和故事,甚至让学生感到陌生和枯涩,忽视了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叙事事件偏离学生认知范畴和情感体验。教师采用道德叙事法时,忽略多媒体的优势,只是一味进行口头讲述,叙述内容不丰富,学生感官体验不全面。

四、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开展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不是单纯地完成课本上的知识传授。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出发,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场景,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使学生走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世界之中,进而感悟到课程的真谛。教师采用道德叙事法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例如,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安全记在心上”这一章节时,教师不仅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叙述使学生明白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学生感官的体验,使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事件内容。教师进行这一章节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个真实事件,展开教学。叙事事件可以选取2005 年10 月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的踩踏事件。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述事件的内容:2005 年10 月25 日晚上8点,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的晚自习像往常一样按时结束。铃响过后,孩子们蜂拥而出,顺着楼梯下楼。楼梯上都是人,突然听到一个男同学大声喊“见到鬼了!”,向下走的人群突然间乱了,一些学生被挤倒在地,可后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往前拥,后面的人踩在摔倒人的身上也被绊倒了,顺着楼梯往下滚,一楼二楼间转角的地方很快成了人堆,灾难发生了。在这次拥挤踩踏事故中,8 名学生死亡、17名学生受伤……教师在事件叙述完之后,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这一事件的图片、相关视频等等,使学生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然后由教师对学生提问,让学生们表述自己的所感所得,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事件的详细内容,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明白安全的重要性,禁止学生在楼梯打闹等不良行为。

(二)创建教学情境,课堂步入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该突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例如,在开展有关“合作与信任”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融入道德叙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基于有关内容,教师可以选取“瞎子走路”作为教学游戏,教师为学生们分组,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由老师监督,保证游戏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每组学员进行合作比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通过游戏让学生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讲述《瞎子与瘸子》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更加真实地体验游戏,明白同学之间互相信任与合作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情境与道德叙事法的结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教师进行教学时,必要情况下,应该带领学生从课堂步入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自身价值,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叙事方法灵活变通,叙事内容完整深入

道德叙事法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叙事题材。对于叙述内容而言,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应该对叙事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完全挖掘事件和故事的重要内涵。知识来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是建立在实际生活之上的。因此,教师选取叙事题材时,叙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贴合,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例如,教师在讲“我爱我家”这一章时,选取的叙事内容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并且要对叙事内容进行完整的讲述和总结,深入挖掘故事中的每一条重要含义。此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地震中的母爱》这一故事为叙事主体,向学生讲述母亲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生命的故事。教师在让学生完全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同时,还要对故事进一步剖析。让学生了解地震摧毁了家园,带走了人们的生命。从而使学生明白生命的脆弱、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这样的叙事方法,不仅达到了本章节的教学要求,更对内容进行了延伸,充分挖掘了叙事题材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叙事法是一个具体、灵活、且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叙事题材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道德叙事法应该与其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创建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对其创新,在问题中寻找策略,在策略中谋求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法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