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习近平文艺思想引领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2021-12-01宫月丽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艺术院校文艺

宫月丽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以及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中国文艺界拨开迷雾,呈现出期盼已久的可喜局面。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诞生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诞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艺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文艺思想层层解锁了文艺与社会生活、历史经验、文化传统以及理想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在对文艺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表达风格,文艺的价值观、文艺家的道德情操、文艺批评的态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问题的严谨现实反思中构筑了新的文艺思想体系,不仅为中国文艺事业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它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正在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中国文艺的姿态和面貌。

习近平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一是确立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精神;二是将研究范式从文艺理论的概念化演绎转向现实诠释的研究,将文艺理论研究从西方学说的泥淖中脱离出来;三是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文艺理论的影响和价值,进而凝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思想的新坐标。[2]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文艺观教育的创新发展

艺术院校是培养未来文艺工作者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将学习、研究、贯彻执行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己任。作为思政课教师,对加强和培养艺术院校学生正确的文艺观更是义不容辞。艺术院校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领域知识,更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境界,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因此,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引领,探索艺术院校思政课文艺观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1.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引领,做好思政课的“信、达、雅”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是国家主流文艺思想的传达者和传播者,如同时代思想的翻译官。在当前形势下,艺术院校教师如何精准有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传递给千千万万的学生,是对自身艺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极大考验,借用翻译学上的要义,要做到“信、达、雅”。

第一,做好思政课中的“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不能有任何的虚无主义。在近代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国门的时候,这只曾拥有璀璨文明的雄狮却在昏昏欲睡之中,近代中国由此进入了史上最为黑暗艰难的时期。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到推倒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彻底唤醒了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正是由于无比正确的坚定选择和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才有了今天中国的腾飞和巨变。中国共产党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红色基因”,都有一个不惜抛洒热血也要构筑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理想,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中要传递给学生们的重要信念。借用翻译学上的“信”来比拟,毫无疑问,要笃信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传承。我们有责任在课堂上用大量实例将这种红色经典文化传达给学生,传承红色经典,弘扬红色文化,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信”,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前提,也是思政理论课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第二,做好思政课中的“达”。何为“达”?即达观豁达,是中国古代对“君子”的一个重要诠释。如中国古人云:“君子浩然正气,不胜其大。”也有“君子坦荡荡”“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等关于“君子”的名言。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保持这份达观心态?显而易见,大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极其必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我们只有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使学生能够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的美德,区分出真善美,并且能够独善其身,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纠结于小我之得失,才能成为一个达观之人。因此,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言之有理、事理结合、发之有情。

第三,做好思政课中的“雅”。何为“雅”?西周时期的《诗经》有“大雅”“小雅”之称谓。但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新时代的主流声音,新时代的和谐精神,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新时代精神”。何为“新时代精神”?无论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还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他们以深厚的爱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为国家做出了伟大而无私的贡献,是新时代的楷模。在2020年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无畏无惧奔赴前线的白衣战士,他们的事迹让亿万人民感动落泪。尤其当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穿梭各个疫情重灾区的时候,时刻关心疫情的动态,给全民塑造了抗疫的信心和毅力,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们的传奇事迹和爱国选择值得我们当代文艺家书写和讴歌,更应该在思政课堂上宣讲,让思政课有情有景更走心。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思想最自由、文艺大繁荣的时代,当然社会上也出现各种浮躁的现象。财富和权力所建造的富丽光影如同海市蜃楼,那些迷失于肥皂剧明星舞台的表演者,忘却了鲁迅们的呐喊声,信仰和崇高被廉价化,只有劳动和汗水铸成的朴素荣光才能永葆璀璨闪耀。行胜于言,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弘扬新时代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相比于空洞的绚丽浮华,那些雅而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2.加强文艺观教育,提高学生明辨当代文艺思潮的能力

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球化程度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影响正在向更加纵深的方面发展,西化浪潮也已达到了一个新阶段。由此,民族性的问题在文艺领域更加凸显出来。

中华文明是一种“和”的文明,不仅体现在“和和美美”,更体现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从未中断发展,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升华,缔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历史已经向世人证明中华文化是西化思潮无论如何不能淹没和侵蚀的文明。如何在西化大潮中坚持文艺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早已给出了答案——坚定文化自信。冷静理智地参与、批判性地接受,是表明我们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应有的基本态度,也是我们应当向学生传达坚守文艺的民族个性与主体独立性的最重要理念。[4]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辨别任何外来思潮,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努力为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3.推动艺术与思政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文艺新人

中国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革,我们正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5]可以说,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未来文艺家,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崇高使命,艺术院校思政课必须发挥新时代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同频共振。

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现实生活,文艺观教育应遵循人的文艺人才成长规律。未来的文艺家对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发展应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此,思政课教师为艺术专业学生深刻解读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提供广博的理论基础格外重要。在思政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艺术专业的潜力和优势,紧密贴近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将对价值观的理论阐释融入知识体系之中。结合艺术院校的办学特点,将思政课教学与优秀文艺作品凝聚的思想内涵密切结合起来。这些扎根于人民现实的艺术作品,具有现实的思政教育功能,思政课教师向学生由浅入深地导入思政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更多地融入专业实践,加强学生艺术创作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艺观的正确理解,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担当大爱。总之,只有在习近平文艺思想引领下,持续加强艺术院校思政课文艺观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文艺新人,才能为新时代文艺蓬勃发展增添助力。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艺术院校文艺
1942,文艺之春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探析与思考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