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中发现未来 在未来中传承历史
——环境艺术设计要突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2021-12-01边哲王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环境传统

边哲 王婧

(燕山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一、环境艺术设计不是新学科,在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艺术设计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成为一项专门传授的学科,但是在各个领域都有其长足的发展。北京猿人与山顶洞人在山洞之中,用木炭绘出他们狩猎与耕种的场景,这一古老的艺术不但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也在无意间横跨绘画与环境艺术设计两大现代艺术学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敦煌壁画,便是从中不断发展演化得来的。而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与城镇的建立,早期的环境艺术设计由淳朴的中国人不断深化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早发展而来的就是堪舆学,古代中国人对殡葬的重视程度令今人难以想象。历代强盛王朝无不以名山大川作为其殡葬的地址,无论是南京的明孝陵,还是北京的十三陵,亦或是唐王朝的昭陵,除了在墓室本身极具奢华之外,还有利用地形而形成的防盗科学,利用堪舆中的“风水”之说试图福泽后人、王朝永固,是殡葬文化中蕴含的意义。而至今尚未发掘的秦始皇陵墓,根据史书记载,其中不但拥有诸多的防盗机关,更有珍珠串成天上日月,水银模拟地上江河,堪称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壮观的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之一。

除了为帝王之家服务,中国古代在市政工程中同样涌现出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先秦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驰道,据史书记载,其道除了有巨大车辆的通行能力外,还同时以黄土夯实为基,中间隐以金锥(铁锥),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其所展现的场景表明,古代中国人在重大市政工程与规划中,不但重视功能性,也同样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

从两宋到明清,以珍奇树木与造型各异的石头受到追捧,北宋著名的“花石纲”,开启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高潮,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古典园林,或曲径通幽,或小桥流水,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园林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审美的深度融合,在此可谓达到一个高峰。

从上文描写的事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非从未出现环境艺术设计,而是尊崇中国人“大道至简”的传统思想,并未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单独的学科罗列,而是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中国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在重视审美的同时,更为重视其实际功能意义,也就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兼顾审美,并非专门为了某种审美而进行所谓的“设计”,这与当下全国各地的“奇葩”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旅游产业成为当下发展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颇多不足

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影视剧行业大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描绘的传统文化,从《红楼梦》而来的大观园,从《三国演义》而来的三国城,从《水浒传》而来的宋城,从荧屏走向现实,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就是“破圈”,一经推出就吸引大量游客。这些景点无一不是各地政府斥巨资、耗费大量土地资源打造的旅游精品项目,诸如上海市松江区这样相对郊区的区域,也曾建设过大量的《封神榜》《西游记》主题文化景区,以及欧罗巴世界乐园等诸多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大多以模仿、复刻某一个中国古代或者外国重要建筑为主,并在景区内大量紧密排列类似的建筑,形成远看成规模的“XX城”,但从根本上来说,这里只有旅游规划,缺乏完整的环境艺术设计。除了粗制滥造的道具和服装,以及大量充斥的购物商业元素,仅仅是缺乏整体设计与一致性,缺乏常规历史常识的道路等,就已经让人有了非常明显的“出戏”感,一言以蔽之,观众身处其中,有着明显的“游客”自觉,难以达到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在中国,除了上述的各个旅游景点外,还有两类传统文化的展现方式值得一提。一是方特东方神画,作为深圳华强旗下最为知名的主题乐园,在景内集合了诸如激光多媒体、立体特效等大量高新科技设备,并通过全息投影、全新舞台曲目展示等方式,创造了富有创意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如《千古蝶恋》《九州神韵》等,不但全面彰显了当下中国在高科技舞台设计领域的进步,也的确让不少年轻观众领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宏观角度来看,该类主题乐园依然有着不少遗憾,除了定位旅游业造成在外部空间上与三国城等旅游景点相对并无二致之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表演、多感官试听更多集中于舞台表现空间,观众更像是观摩一场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与现代表演形式的古典传统故事曲目,而非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一类传统文化,更难以在视听效果的背后主动去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此外,张艺谋导演打造的《印象》系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案例中不可忽视的对象。以《印象·丽江》为例,其选址在海拔3500米的玉龙雪山,更有大量的舞台表演人员与多个“国内第一”的称号,的确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丽江与玉龙雪上的动人传说、魅力风景。但是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案例依然将参与者与环境本身、与故事本身乃至与文化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割裂,大量游客与观众难以摆脱旁观者的身份,至于探寻云南当地独有的文化、感受茶马古道上古代商路的艰辛、体会中华儿女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依然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则更加难以有所体验。

纵观上述项目,难以避免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项目中更多只是一个“噱头”,而非核心。其核心本身更多的是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业的消费,因此,所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围绕旅游的功能性而打造的,并非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来进行衬托,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无可指摘。但是在过程中如何真正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似乎颇有不足。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依然是任重道远的。

三、两者结合如何破题?多方位、多角度、坚持本源是关键

第一,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设计美学、考古学、环境生态学等大量学科。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从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环境艺术设计首推满足功能性,其后满足审美需求,而在其隐藏的含义中,就是对于大众文化和社会功能的定位,坚持传播怎样的文化并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应该是有所坚持的必需品。

第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出城市、走出建筑、走出固有空间。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大量的资源,如张骞出使西域、祖逖中流击楫、霍去病封狼居胥等这些中国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在传统的纪念馆中并不能得到全面的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重走道路的艰辛,没有实地探访的直观感受,难以将中国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同样,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难以得到最直观的集中体现。

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最为优秀的案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除了依托旧有的井冈山山水风光,通过在原址大量重建曾经红军在井冈山的各类机关建筑,陈列大量历史文物,参观者通过重走五泄景区,将红军医院等景点通过串联的方式游览,相对原始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封不动地还原历史建筑,自然而然地能够让参观者沉浸在整个系统性游览之中,对于中国革命的艰辛,对于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走出城市,其目的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祖国山水有机结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没有土地的滋养,所谓的传统文化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走出建筑,就是将室内设计的小空间概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大空间概念进行深度区分,心胸宽则天地宽,环境艺术设计的大手笔,方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天下为己任”的核心思想更好地有机结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达则兼济天下”的宇宙观与包容并蓄的价值观是主流的核心。换言之,“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小”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层面的亮点。要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大”的概念必须得到贯彻,也唯有环境艺术设计的配合,方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相得益彰。

第三,科技的发展与助力,是未来两者有机结合的重要突破口。前文所说的“大”成为共识后,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地投入并成为实践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说营造一条明清古镇的长街地方财政的财力尚可支持,那么重现秦汉长城的奇迹则难度较大。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在室内设计的展览中,单人使用的耳机型解说器材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除了让导游和解说摆脱了大型高音喇叭的苦恼外,也让每一个参观者在清晰听取讲解的同时有了更为自由的游览空间和驻足时间,可以借助设备在自身感兴趣的位置逗留更长的时间,游览参观效果大大提升。如今正在兴起的VR技术,则让虚拟空间的沉浸体验成为可能,许多早已不复存在的历史遗迹,通过影像的方式,让更多人可以一窥究竟,同时单人穿戴的VR设备也摆脱了集体观看宽幅银幕的“出戏”感,让单人的深度体验成为可能。

试想一下,当我们身处茫茫大漠,眼前的VR设备里,看到的是李广驭马扬鞭的画面,吹拂的是草原上特有的风,耳边听到的既有大军战斗的声音,也有历史事件的介绍,其感受自然是和展览馆不可同日而语的。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大量小型化、高效能、高质量的装备,也必然将远离城市的大量历史遗迹拥有“复活”的可能,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改变环境,而是利用环境配套科技,形成更多更好的展现模式,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更多的渠道。

第四,两者的有机结合,要留住“功能性”的本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务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所有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有最初的功能性因子存在。无论是美好祝愿还是实际使用,都离不开功能性这个出发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北京这座古老城市中残存的大量历史古迹找到答案。无论是紫禁城内兼顾皇家威严的报警用石哨,还是北京城原始布局中用以镇压水患的“八臂哪吒”造型城市布局,都是其功能性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着力还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能性用途与文化理念。传统木工的榫卯结构、传统建筑中的雕花与山楼、传统园林中的“花好月圆”设计等,都应该成为其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国内大量作品与论文中均有论述,在此不再作赘述。

第五,中国需要有一个核心,突出传统和文化的非盈利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目前中国已经从急迫的“富起来”心态中逐步走出,要想打造中国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需要重拾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因此,脱离盈利目标与旅游需求,以单纯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为目的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该在当下得到重视,登上历史舞台。

如此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将环境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与城市面貌、人民生活有机融合,使其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广大群众的审美已不再单一,其标准将更为多元化并具有本土特色,从而培养我们自己的民族审美。二是以此为样板,形成中国文化自信深度铺开的起点。文化自信需要的不仅仅是宣传,更需要的是具象化的、有实体存在的样板,唯有多元的方式,才是文化自信最为全面的展示方式。三是成为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如何让他们体会中国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应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坚持中国艺术,坚持中国文化,让来华的世界人民感受具有东方魅力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我们应该坚信,唯有坚持中华民族文化,方可屹立世界。

第六,保留民俗节目,是两者结合最好最快的方法。就如同前文所描述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融合于中国的传统民俗与传统节日中,大量的环境艺术作品以大家耳熟能详的面貌呈现,如端午门前挂艾草、元宵廊下挂花灯等,说明自发形成的氛围远超各类刻意经营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时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支点并非简单的环境营造,而是在营造环境中,人与人的互动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唯有人的参与和人的活动,才能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灵魂,无论是年会上的糖葫芦,还是市集里的拉面,这些浓厚烟火气息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存续千年的标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坚持将这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美好祝愿的节目保留下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的一条有迹可循的“捷径”。

如何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最好的体现与最佳的呈现?又如何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进一步弘扬、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上述简单的梳理和阐释,只希望我们能够脱下有色眼镜,不再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舶来品,而是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从历史中发现未来,在未来中传承历史。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环境传统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