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启迪思维
2021-12-01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校区邱惠兰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校区 邱惠兰
我们的学生一踏进小学的大门,老师就教育他们“小手放放平,小脚放放正”。可是,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如果整节课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着,限制的不单单是身体的自由,还有思维的活跃。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人的双手连接着大脑,双手的活动可以促使大脑运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有利于激活思维的火花。多数学生认为数学难,是因为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它要求更高程度的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思维更利于学生理解,显然教学直观是思维的支柱。正如夸美纽斯所指出的运用直观教学的理由:一、“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来到的”;二、“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要靠感官来证明,“看就是信”;三、“感官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四、直观教学可使儿童得到“快乐”。现在我结合自己数学课上的一些案例,谈谈通过“手脑并用”,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动手指指点点,思维更形象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具体表象形式有:层次性、模型化、理想化、形式化和符号化等。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抽象性思维发展的层次较低,学生更易于理解形象性的知识。联系数学学科的特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生活情境,结合“手脑并用”,能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实地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比单纯地让学生学数学书上的知识更具形象性,印象更深刻。
例如:在学习《认识平面图》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看平面图时不辨错方向,教师一般都习惯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四个方向。然而,这样的做法,总会导致有些学生受边上标出方向词的影响,不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认定标出的这个方向词。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思索着学生出现这一错误想法的原因:学生只是在用眼睛观察,他看到所到地点边上注着方向“西”,就不假思索地误认为是往西面走,这是由于边上一些信息的干扰而出现的错误。“既然只用眼睛观察不够,为何不让手来帮忙呢?”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认识平面图》时用手指一指,学生能不受干扰信息的影响,准确地指明方向。学生在屡次操作中,逐步将新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屡次思考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与数学思考能力。
二、学生动手写写画画,思维更深刻
思维是一个人在初识、熟悉、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经历这一过程的。因此,学生的思维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在活动中经历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特别是在读题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部分学生“朗读”两三遍后,仍不能完全把握题意,这时可以尝试让学生边读边做,在做中理清思路,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中的《两步计算问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大猴:我采了3 筐,每筐12 个桃。小猴:我采了6 个。
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请学生把大猴说的话中所包含的数量找出来。
师:从这两个数量中,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生:大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师:其他同学也同意吗?(学生都表示同意)那么,请每一个同学,都把由这两个数量所产生的数学问题写在书上。
学生写完后,老师又提问:你会解决“大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吗?请每一个同学把算式写在问题的下面。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将想到的数学问题,写在自备本上,并写出解答过程。
在这个课例中,“请每一个同学”将由题目引申出来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都用笔写出来,以写促思,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经历读题、思考的过程,可谓是把“看、读、思、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听得更认真,思考更深刻,表达更完整,能“在从容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品质。
边读边写,可以边读边把重要信息记录下来,还可以边读边用画画的形式将题目“画”下来。如:小芳有16 张卡片,小明有8 张卡片,小芳给小明几张卡片后两人一样多?像这样的题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单凭读一读、想一想,是很难正确解答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小芳给明明8 张卡片后两人同样多,而不会深入地思考、检验。所以,对于“生面孔”的题目,我一般都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或☆等图形代表一个物体,边读边画,题目读完,图也自然画好了。
小芳:○○○○○○○○○○
○○○○○○
小明:○○○○○○○○
这样,就将抽象的文字改成直观的图形,学生直接看出了小芳不能将比小明多出的8 张卡片全部给小明,而应给多出的8 张中的一半,即4 张便可以了。通过画图,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图象,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的提升,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题目的内涵,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动手拿拿凑凑,思维更灵活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数学中的一些题目只是采用自己习惯的解题方法,而不喜欢去思考除此以外的答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中,有这样一个情境:
师:现在小明要从自己的储蓄罐里取出1 元买铅笔(电脑出示1 角、2角、5 角、1 元若干),你能帮小明取出这1 元吗?
学生动手取出1 元的一种方法后,教师再次提问:还可以怎么取出这1元人民币,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听后,纷纷动手,每个学生至少有2 种方法,最多的一位学生居然找到了5 种方法,学生还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说明。通过比较,得出哪种取法最简单、哪种方法用到的张数最多……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通过动手拿一拿,找到了1 元的多种取法,感受到了答案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在取一取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想到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外,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另外,这样的题目,能让学困生做得了,优生做得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满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学生动手拼拼搭搭,思维更具创造性
数学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教师要善于激活他们的创造力。只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数学活动,才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动手操作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操作中,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有趣的拼搭》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
请你做一回“小小设计师”,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形体搭一个物体,比比谁搭得好。
(学生动手操作,搭出了许多物体:房子、火箭、火车、凳子、床、汽车……教师巡回指导,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我们先来评一评A 同学搭的火车,你觉得怎么样?
生1:很像。
生2:我看到过火车,火车头上有个烟囱,是圆柱的,它放了长方体。
生3:我也看到过。
师:那我们请A 同学将火车的烟囱改成圆柱。
师:我们再来看看B 同学的汽车。
……
“搭一搭”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诱惑力特别大,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之一,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学生在利用不同形体搭一搭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四种图形主要的特征,体会几何体的不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而且,这份作业将课堂中的知识与美术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美和创造美。
五、结语
正如徐利治教授概括的数学治学经验中的其中两点:一是培养兴趣,二是重视直观。学生通过“手脑并用”,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良好思维品质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手脑并用”是思维品质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贯穿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坚持“手脑并用”,让学生用思考的翅膀去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