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教育理念的高职导师制实施策略研究

2021-11-30张良孙移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导师制导师

张良 孙移

[摘           要]  在高职院校导师制背景下采用積极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将积极教育的方法与理论应用在实践中,既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能提升教学质量。阐述了导师制的研究背景与内涵,分析了积极教育内涵、理念以及优势,最后探讨了高职导师制背景下积极教育实践的几种策略。

[关    键   词]  积极教育;高职院校;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098-02

高职院校新课标的实施使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得到全面改革。导师制背景下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积极改革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在学习中增强自信,淬炼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高职院校在导师制背景下,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教育理念,可以为高职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一、导师制研究背景

导师制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一种育人举措。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贯彻积极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基础相对较低,但对专业实践教学有较高兴趣,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导师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而积极心理学包含了培养积极情绪与塑造健康人格,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形成了积极教育的框架。积极教育通过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将来就业等各方面的挑战。

二、高职导师制背景下积极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通过积极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与潜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达到积极面对心理压力与困惑的目的。高职学生的首次职业面向以一线操作岗位为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较高的实践能力。通过导师制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融入积极教育,导师重视学生个人情绪的调节,并且帮助学生应对学习以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以此确保学习、工作与生活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这一点与积极教育的内涵是统一契合的。

三、积极教育的优势

(一)能够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以及整体思维

现代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面对压力时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可以从容地面对未来纷繁复杂的环境。建构理论认为,通过自信和友爱等典型的积极情绪可以扩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从而规范不良行为。通过日常聊天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类似于这种发展新领域的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且从义务制教育延伸到高职教育。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精神,全面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教育的重点是发掘学生个体的亮点和优势,通过顺利完成一个个任务,提升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并将此积极向上的势头应用到学习以外的领域。在“基于个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发掘学生亮点加以拓展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积极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协调统一而且内在完全契合的。

四、高职导师制背景下积极教育实践策略

(一)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环境中,并且会对人产生一定影响。环境适应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远离家庭,突然间融入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焦虑和浮躁等情绪,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需要通过积极教育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并且从不同层面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能力。导师以发掘学生自身潜能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人文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身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通过导师引领下的各类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和发挥创造力的舞台,还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人生阅历。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了自己喜欢的活动之后,都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而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乃至为人处世及很多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培养积极行为

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所以,导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养成不抱怨的习惯,消除消极观念,体现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人格特征是个体实现能力以及潜在能力的一种激发与强化,可以逐渐转变为习惯性,主要由两个维度组成:一种是接受自我、生活目标以及生活意义;另一种是人的积极关系,主要是指自身在需要帮助时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可以积极地帮助他人。导师制下,学生有机会参与导师工作室的实际企业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的相关部分,在完成一个个任务,攻克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积累自信,这种自信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从积极情绪扩展以及建设理论角度来说,积极情绪能够构建比如智力资源和人际资源等不同资源,最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打造积极教育师资队伍

在现代教育中,积极教育是其重要环节,其中师资队伍是积极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在整个校园中,教师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是校园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积极教育需要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实现,在此期间教师是构建校园环境的重要参与者,能够使教师的集体幸福感有效增强,对落实积极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教育中的教师团队主要包含心理教师以及其他岗位教师,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期间,需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同时校方需通过有效管理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人文关怀让教师体会到关爱。若教师在教学期间获得幸福感,在言行举止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学生在学习期间才可以真正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才可以发挥“榜样”角色,常常比课堂上的言语教学更能发挥教育作用。

(四)开发校外教育资源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学校中完成,但也可在学校以外的场所完成学习内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融入社会中,确保教育全方位化、全过程化。从学生角度分析发现,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其中学校可通过积极教育打造优秀学生,以此构建“积极校园”,为学生提供更為丰富的教育资源,而社会以及家庭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环境,以此对学生产生浸润式的教育。学生在这三种大环境中,能够体验到安全、和谐与被爱之感,以此可锻炼学生的健康言行与高尚品德。由此可见,家庭与社会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学生需在校园内遵守校园管理规则,同时还应与家庭、社会保持有效的合作,以此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五、结语

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有力举措。通过导师制,把本来以整班建制为单位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导师班为单位的小班化教育单元。导师的教学行为、科研活动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将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导师制下,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积极行为、开发优质校外资源以及挖掘积极教育元素等策略来贯彻积极的教育理念,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浸润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和勇于直面挑战的品格,为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潘建荣,张春燕.实施全员导师制的历史逻辑与时代选择[J].上海教育,2021(13):47.

[2]张良,潘永惠.产教融合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积极教育”建设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5):22-24.

[3][4]魏声汉.构建学校积极教育体系:学校常规教育工作的十三项改进(下篇)[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109-112.

[5]刘洪翔,祝铨云.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积极教育”探索[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9):41-42.

[6]陈国良,戴建成,陈春福.高职院校“导师制”管理系统构建研究[J].软件,2019,40(9):50-54.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导师制导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积极情绪的主要干预综述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