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30李俊辉宋以华丛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职业院校思政

李俊辉 宋以华 丛丛

[摘           要]  广东省职业院校如何正确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过硬、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劳动者大军,是广东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查阅近三年广东省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通过对广东省45所中职、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专业负责人和课程主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广东省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现状,从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和课程教师三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实施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团队;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010-02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调查广东45所中职、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改革和实施情况,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广东职业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择高职25所学校、中职20所学校,主要采取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文献资料调查,主要是查阅2018、2019年广东省職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了解广东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总体实施情况;二是调查45所中、高职学校网站,了解学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情况;三是对45所中、高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和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1.数据表明,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高,尤其是交通运输类、土木建筑类和工业制造类,分别有27.3%、37.3%、38.5%的学生认为看不到前途,说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忽视了专业职业认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的融入。

2.数据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和观点接受度低,他们喜欢贴近生活的与职业相关的内容,说明“课程思政”可以弥补传统思政课程的不足。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中有35.0%的人表示不喜欢思政课。进一步对学生不喜欢的理由进行调查发现,有87%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讲课不生动,有81%的学生认为内容抽象与现实差距较远。

3.数据表明,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的“课程思政”较少,其中汽车类、土木建筑类、工业制造类专业的学生有60%以上表示几乎没有融入,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有50%以上认为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融入思政内容。

(二)对专业负责人和课程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1.被调查的专业负责人中,有79.1%的人认为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改革缺乏学校层面的引领性文件,74.4%的人认为相关资源缺乏,60.5%的人认为教师实施困难是影响“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要因素,另外有44.2%的人认为所在专业的课程不好融入。

2.在调查所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否结合了思政元素时,各个专业门类的教师均倾向于选择在授课过程中少量结合了思政元素,其中教育类达到76%,各专业也有40%左右教师不确定是否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过程。

3.在调研中发现,专业教师样本中有61%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与课程思政理念相关的培训,参加过专门针对课程思政的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够清晰,说明广东省职业院校对“课程思政”理念推进程度相对较低,需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大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行。

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对策建议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发挥职业院校教师全员育人的作用,广东职业院校应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契机,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思想政治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课程思政”改革的外部环境

1.制订全省“课程思政”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设立专项经费。将“课程思政”改革纳入各类创新强校工程、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等,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立项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此外,省教育主管部门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立项,每年在质量工程申报和各类教研项目申请中给予一定的倾斜,要求各职业院校通过项目立项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并将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给予优先考虑。

2.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标准。为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融通与互补,可以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补短板、抓技能,提高专业认知,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与融合,专业课教师可以系统学习思政教育理论,提升德育素养。另外,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中加入“课程思政”指标,鼓励课程负责教师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若干门“课程思政”融合度较好、改革成效显著、受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欢迎的“金课”。

3.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合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牵头开设相应的培训班,帮助职业院校专业负责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通过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设计相应项目,积极推广和宣传“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实施效果显著、学生评价好的课程设计,在全省营造出“课程思政”改革的氛围。

(二)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做好“课程思政”改革规划,制定实施细则和框架性文件

广东省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行业和专业特色,“课程思政”改革应充分结合职业院校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如改革规划、实施细则、课程思政实施标准等,从制度层面保障“课程思政”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

1.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贯通专业群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色,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中,通过将通用的价值观、方法论、各专业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有效结合,挖掘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知识点,形成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优化专业课程标准。适应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团队联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力量,根据课程各模块的实际和特色精心设计,通过召开研讨会,确定各模块“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优化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融入师德师风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引领,将“课程教学”评价由传统单一的专业维度向师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学生品德规范管理、学生课堂获得感等多个维度延伸,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真正统一。

(三)课程主讲教师应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课程主讲教师的自身思政素養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自身思想政治过硬、理论基础扎实,才能敏锐地捕捉到专业课程和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通过精心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课程主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班,不断强化思政理论学习,平时多关注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思潮,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拓宽思想政治理论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 共建人文湾区[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902/20/t20190220_31523307.shtml.

[2]白雪源,韩春红,沈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3):6-10.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职业院校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