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1-11-30刘德兵龙海燕宋艳丽
刘德兵 龙海燕 宋艳丽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课程从重构素质目标、挖掘思政资源、完善教学手段、加强思政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担当、负责、诚信、精益求精等品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电工电子;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001-03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国所有高校、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进行了整体设计,明确强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利用起来,发挥其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将课程思政教育作為现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新教育模式。我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课程改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1+X”教学模式,有力支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随着学校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双高”任务的持续建设与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所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只有在学校系统设计并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程中,秉承“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航空精神,紧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生动的有效教学载体,将“安全文明操作规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慎细实的劳动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立德树人,重构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按照专业培养方案需求,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好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传授
具备电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基本特性;掌握直流电路分析方法(网络方程法、等效变换法、定理法);掌握正弦交流电路分析方法(相量法);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原理。
2.能力培养
学生具有正确使用电工仪表和设备测量电路参数的能力;在“做中学”过程中,具备灵活应用基本电路分析方法计算实际电路参数的能力;具有正确选用元器件,按电路图正确接线并排除电路简单故障的能力;具有简单电路设计、安装、调试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价值塑造
在实施教学的全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应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导学生分析电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负责、担当、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及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小组工作方式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对接实际电子电路装接的“做中学”工作过程中培养安全、规范、质量与效率意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体现的思政要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情感态度、逻辑推理、观察思考等;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系统思维、创新精神、工匠精神)。
(二)思政载体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润物细无声
如何挖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各部分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内容、德育元素与课程体系的有效统一,是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对接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实际工作过程,挖掘并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精细化设计教学内容,在“做中学”中提升课程学习体验并习得知识与技能形成习得成果,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动态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完成知识补救与持续改进,以达成教学目标。课程部分结构和教学内容如下:
1.导课部分
在介绍电的由来与发展时,通过介绍欧姆的励志故事、爱迪生与特斯拉关于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我国电力量发展到世界第一等案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突破、创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习积极性。
2.安全用电部分
其主要讲解触电方式及急救方法。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地铁站勇于救护路人和宿舍用电起火案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急救方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遵守用电的基本规则。
3.直流电路部分
其包括电路组成及元件电路模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回路的认识,可以启迪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起点到终点会经历高低,要从容面对。电路模型的建立,需要面对选择,忽略次要因素,考虑主要因素。复杂电路中存在约束关系,映射到人和社会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约束。等效变换法说明不同个体对社会发展贡献相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叠加定理的验证说明,个人发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作用在个人身上的努力是叠加的。面对困难,可以采用多种办法,灵活解决。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交流电路部分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同频率的正弦量相互比较等特征,对应事业的成功需要天时(新时代)、地利(良好的学习环境)、人和(勤奋、刻苦);同频的人会相互吸引,优秀吸引优秀,首先要成为优秀的自己。电路中存在的无功功率概念,让学生树立奉献大于索取的价值理念以及学会在人生不如意时的心态调整。提高功率因素,则可以节约用电,构建环保社会,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电路谐振的条件是电路频率等于固有频率,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学习与个人品德、个人理想与国家目标同频共振的爱国精神。三相交流电路中的中线,证明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要发挥自己的长处。
5.电气控制部分
讲解低压电器行业标准,培养专业精神,过硬的品质和能力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电气原理图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工程实际,梳理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通过实操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劳动精神。
通过学情分析,本课程思政重点及难点为:科学精神、担当负责团结协作精神、工匠精神、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在教学内容设计中,通过反复强调及训练突出其重、突破其难。
(三)探究课程教学手段
引入实际工作过程及虚拟仿真应用,“化虚为实、化无为有”,使抽象问题可视化解决、静态问题动态化解决;通过利用信息化平台资源如动画资源、题库等“给钥匙”“搭梯子”帮助学生降低工作过程难度,建构能“自生长”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利用信息化平台全程记录学习成果,助力师生合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1.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法,传统课堂得到延展,平台记录教与学全过程数据,反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学习成果过程,帮助学生强化思政重点的同时习得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工作法、元件认领保管法、任务驱动法,学生在“做中学”中掌握技能,培养学生“担当负责、团结协作精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建构能“自生长”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以平台上成果展现,多元评价反馈后及时修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切实落实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混合教学法如图1所示。
2.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不仅将枯燥的理论“活”起来,且通过动态电流流动,帮助学生分析电路,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化虚为实、化无为有”,使抽象问题可视化解决、静态问题动态化解决,不断强化思政重点“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模拟布局布线软件应用培养学生的电路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创新设计能力。
3.改进课程评价方式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思政元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促进课程的持续建设与改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阶段,课程采用多元评价和全过程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素质要求。在素质要求评价过程中,强调不迟到、早退;实验元件妥善保管,完好归还;按照规范进行安全文明操作;根据互动学习中语言表达的主动性、逻辑性、清晰度以及声音是否洪亮;爱护实训设备仪器;保持实训设备周围整洁,无乱扔垃圾现象;离开实验室桌椅摆放整齐;实操过程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与小组成员配合良好,听从组长和教师安排,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
在教学初始阶段,以小组签订“元器件认领责任书”方式培养“担当负责团结协作精神”。通过要求学生在课内外遵循电学规律使用电子元器件并确保其完好,如有失误要勇于承认并吸取教训;按照流程认真完成任务,完成后要思考如何举一反三,在整个过程中培养“负责、担当、求实、创新”精神及安全文明操作等职业素养,全程落實立德树人。同时,针对每个教学任务,都设计有评价表,内容包括评价维度和权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方式等,所以评价数据都将记录在云课堂,最终产生学习成果,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程相关时事新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以电子电路分析、装配与调试的典型工作过程,融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看齐意识、尊重规律等思政要素,落实“三全要求”。在实践环节,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严格按照流程完成任务,做到用电安全操作、创新设计、数据客观。同时,分享大学生机器人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经验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记录与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电工操作能力明显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较高,课程实施效果图如图2所示。
三、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如果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路径,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在课堂教学中浸润思政元素,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过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效果。只有持续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整体地联动、共同发力,才能形成“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也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有价值辨识、有知识素养、有丰盈情感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刘姗,曾令超.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推进路径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1):11-15.
[3]王嘉毅,张晋.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20(8):1-6,40.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5]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