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护生就业特点及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1-11-30李秋虹邹金梅唐虹彭小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五年制就业指导职业

李秋虹 邹金梅 唐虹 彭小兰

[摘           要]  就业问题作为“六稳”之首,一直被广泛关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重点。五年制高职护生作为护理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受就业市场供给侧结构变化影响,就业问题日趋严峻。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研究五年制高职护生的就业特点,提出就业能力提升方案,对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实效性、解决就业问题极其重要。

[关    键   词]  五年制高职;护生;就业特点;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056-02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六稳”工作,并把“稳就业”居于首要位置,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才能更好地起到“稳民生”“惠民生”的作用[1,2]。2020年毕业生达到874万,同比增长40万人次,受产业结构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高职百万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受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率不高[3]。五年制高職护生作为面向服务基层医疗的生力军,了解学生的就业特点,提高其就业能力,可以有效地改善区域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及时调整供给侧结构性差异,从而有力地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积极推动民生改善工作。

二、五年制高职护生就业特点及成因

(一)自主择业意识薄弱,慢就业趋势增强

在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下,五年制高职护生自初中毕业后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习,年龄普遍偏小,在最初的专业选择上主要受家庭、亲友影响。学生经过长达五年的护理专业职业化学习后,在“培养对象可塑性”“在校学习时间充裕”及“培养模式一惯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受“个人成长特点”“生源地教育质量差异”“职业观念尚未成熟”“通识知识储备少”和“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在自主择业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意识淡薄”,在求职过程中普遍择业“迟钝”,慢就业趋势逐渐增强。

(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较高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授课模式,授课时间多设置在一年级,导致这门课程对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同时受“人才培养模式”和“护士执业资格认定”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护生多在公立三级综合医院见习和实习,缺乏社区或其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实践经历,导致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知比较片面,就业期望过高。目前我国高职医学生在就业观上呈现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主择业意识增强”“职业定位较理想”“现实化”“功利化”等特点[4],而这些“功利化”“短期化”“物质化”的就业特点会影响学生对就业类型、就业区域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就业的薪资待遇而忽视自身基层就业与职业使命感的提升。对比我院近三年的就业数据,发现五年制高职护生在求职过程中也更加看重“工作环境”“单位规模”和“薪资待遇”,就业意识更加偏向“务实”和“功利性”。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普遍期望能到公立三甲综合医院规培而不愿到基层医疗单位或新兴的医疗行业就业。

(三)忽视就业准备,缺乏求职竞争能力

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主观上对职业环境的片面认知及缺乏职业的准确定位,导致五年制高职护生在求职期间往往表现出“就业准备不充分”。同时受经济下行、高职院校扩招等影响,应届毕业生在面向“基层”“社区”“民营医院”“互联网+健康产业”“社会医疗服务”等行业的就业势必会受到极大影响。除此之外,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要求应聘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信息数据分析和筛选能力”和“应聘求职技巧”,这样才能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求职信息,掌握就业主动权。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应届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诸如“外语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等。而五年制高职护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求职过程中的就业准备,导致同三年制大专护生、对口高职护生在求职竞争中因综合能力不足而错失工作机会。

(四)联合办学模式导致区域性就业特征明显

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生采用联合办学形式,前三年分别在四个合作办学点学习,后两年返回我院继续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实训技能提升”及“临床见习”,这种办学形式下学生来源具有区域化特点,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多选择生源地或办学点区域就业。同时,五年制高职护生在专业选择上受家庭影响较大,这一因素加剧了其区域性就业特征,因此相较于三年制高职护生,五年制高职护生区域性就业特征尤为明显,这一就业特征不仅限制了护理专业人才的流动,还导致局部区域就业市场的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联合办学区域内就业竞争加剧,从而导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五年制高职护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在“专业实践”“行业调研”“二课堂”“选修课”等环节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这就需要在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时辅助真实的实践案例、相关行业的榜样人物或者行业内典型事迹等,让职业素养真正地做到入脑入心。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养教育,诸如“专题讲座”“校友论坛”“劳模事迹学习”等,旨在增强五年制高职护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精准职业定位,做到人岗匹配

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精准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或工作状态,真正地做到人岗匹配。但目前的就业指导形式较为单一,多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层面,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缺少认识自我的方法,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职业观,因此出现就业期望过高、职业定位趋于理想化的状态。此外,由于五年制高职护生对行业的评估、政策方面的把控不准,导致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就业形势。为提高五年制高职护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教会学生从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系统评估自己,并借助信息化手段搜寻、评估招聘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求职目标,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地做到人岗匹配。

(三)实施全程递进式就业指导,提升职业规划的实效

高職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该把握学校育人这一主阵地,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等方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对于五年制高职护生还应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同时,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与“就业”指导。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多集中在大一或大二,课时量少,教学内容理论宣讲较多,难以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开展就业指导,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较小。提升五年制高职护生的职业能力,应当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全方位指导”的“全程递进式”就业指导。在一年级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进行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以岗位认识和行业认识为主,掌握职业定位的方法,能够对自己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修正,三年级针对求职技巧进行专题式的培训,着重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就业指导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结合“行业参观”“实践考察”“班团活动”“实训实习”“劳模进校园”“校友论坛”等形式开展。将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线上网络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就业指导。

四、结语

综上,五年制高职护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区域特点、就业特点与全国统招高职学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其就业特点及形成原因对提升其就业能力十分有必要。职业能力的提升并非入学前的灌输、毕业前的集训就能达成的,它需要融入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环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成长规律”“就业过程中的现实困惑”来开展“全程递进式”就业指导,只有不断地提升就业指导的实效,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精准地做到人岗匹配,才能培养出令社会满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231-232.

[2]蔡昉.为什么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N].光明日报,2019-3-26(11).

[3]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Z].2015-3-6.

[4]张艳.高职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19-20.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五年制就业指导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我爱的职业
浅谈五年制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五花八门的职业
五年制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