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应用
2021-11-30邱志锋陈川周婷
邱志锋,陈川,周婷
(福建省肿瘤医院二十一区,福建 福州 350014)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在胆道、胰头等不同胆管部位出现恶性肿瘤造成胆道梗阻后引起的黄疸等症状,主要包含胰头癌、原发性胆管癌、胆囊癌及肝癌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巩膜黄染及乏力、腹胀和胃纳差、尿液赤黄等[1]。临床研究证实,介入治疗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中效果较为显著,是目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措施,为提升治疗效果,临床建议辅助应用护理措施[2]。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的有效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23例,女9例;年龄58~84岁,平均(71.44±3.28)岁。干预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60~83岁,平均(71.37±3.38)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采取CT、B超以及MRCP确诊为恶性梗阻性黄疸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存在血液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具有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沟通障碍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①术前护理。动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指导患者摄入维生素、微量元素,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禁止刷牙,强化口腔护理,合理应用甲硝唑溶液及硼酸水进行漱口。②术后护理。在患者病床旁边准备进行抢救器械及药品,评估患者术中出血情况,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患者,手术后补充止血环酸、血小板、凝血因子等物质,加强体征监测。对于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强化监测力度[3]。③并发症预防护理。A.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定期使用碘伏棉球及洗必泰棉球擦洗尿道外口及周围导尿管,根据患者膀胱充盈状态决定放尿时间,拔除尿管后叮嘱患者增加饮水量,达到膀胱冲洗的效果。B.患者手术前摄入适量抗生素,手术后胆道完全畅通时展开血培养及胆汁细菌培养,对于采取外流介入方式的患者需冲洗胆道和引流管,避免出现感染[4]。C.便秘预防:患者进食后叮嘱其多饮水,可摄入较多的膳食纤维食物,指导患者定期排便,预防便秘。D.坠积性肺炎:患者手术后指导其定期翻身和叩背,及时排出痰液,落实口腔护理的具体措施,定时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合理调整温度和湿度,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采取雾化吸入治疗。④疼痛管理:详细讲解患者术后存在疼痛症状及发生原因,告知预防措施,对于疼痛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合理应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症状。⑤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措施的目的和方法,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尽可能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确保患者心态处于稳定及平衡状态,以便为手术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1.3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评分:采用QLQ-30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等,单项评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理想[5]。②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量表评分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6]。③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拟调查问卷分析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量表总分值为100分,分为十分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及不满意(<60分)。④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患者在护理期间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引流不畅、胆管感染及移位胆汁外溢和急性胰腺炎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干预组患者疼痛评分为(4.28±1.45)分,对照组为(4.25±1.4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干预组疼痛评分为(2.14±0.63)分,低于对照组的(3.45±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6 3,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2)干预组(n=32)t值P值生理机能71.45±4.82 78.78±4.45 6.320 7 0.000 0心理状态69.45±4.72 78.78±4.56 8.041 9 0.000 0精神健康72.65±4.35 81.71±4.27 8.408 0 0.000 0社会功能78.65±5.15 85.16±5.57 4.854 5 0.000 0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措施十分满意19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3.75%(30/32);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措施十分满意5例,满意18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71.88%(23/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9 1,P<0.05)。
3 讨论
临床对胆管梗阻所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采取的治疗方式主要包含经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7-8]。因大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发病初期已不具备外科手术治疗的条件,采取内镜治疗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9]。介入治疗措施包含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植入术等,对患者产生的创伤性较小,不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后续治疗具有较大的帮助,但仍需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期患者尽早康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施剑丹[11]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析原因如下: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护理期间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及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经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介入治疗后患者大多存在肝功能不全、机体情况较差的现象,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预防性护理在应用期间可充分体现针对性护理的优势,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指导患者积极参与术后护理中,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性的同时改善治疗效果[12]。此外,预见性护理措施以疾病机制、发展规律及临床特点为依据对于潜在问题进行预判,综合疾病治疗机理作出精准判断,制定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以优化护理服务为基础,强化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缓解疼痛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综上所述,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时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提升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