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1-11-30李永甲翟玉昌姜雅石
李永甲,翟玉昌,姜雅石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北京 102400)
眩晕症是可因耳部、脑部、眼部等多器官疾病或外伤引发的主动感觉障碍症状,患者常伴有走路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1]。临床以西药治疗居多,而近年来中医知识的普及与完善,有学者尝试以中医方法治疗,多数报道提示疗效良好[2]。但传统医学讲求辨证施治思想,应根据患者证型区别选择相应药物才可取得更佳疗效[3]。眩晕症患者以风痰上扰型居多,主要表现为阴阳失调、气血亏损,治疗需以补气祛痰、健脾利湿为主[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66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病例组,每组33例。参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9.63±6.24)岁;病程1 d~3年,平均病程(2.68±0.34)个月。病例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50.91±6.03)岁;病程2 d~4年,平均病程(2.90±0.51)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型、影像学检查符合风痰上扰型眩晕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精神状态正常;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个月内接受眩晕症相关治疗;②药物代谢功能异常;③对研究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物成分不耐受;④无法完成治疗或中途退出研究;⑤病历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口服,每次12 mg,每天3次。
病例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法半夏9 g,生白术、厚朴、甘草各10 g,天麻、橘红、佩兰各15 g,薏苡仁30 g,砂仁6 g,茯苓20 g。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药物,呕吐频作者加赭石30 g,石菖蒲15 g,竹茹5 g;脘闷不食者加藿香10 g,白蔻仁5 g;伴有头痛者加川芎、郁金各12 g;夜寐不安者加茯神、夜交藤各15 g;心烦口苦者加黄岑15 g,黄连10 g,竹茹5 g。上述药物水煎制剂,煎至300 mL为1剂,每天1剂,分3次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①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其中DHI量表共拟25道题目,总分100分,0~30分为轻微眩晕,31~60分为中度眩晕,61~100分为重度眩晕。中医症候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标准进行评估,包括眩晕、耳鸣、头痛、平衡障碍、听力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6种症状,总分24分,分值越高表示相应症状越严重。②根据中医症候评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控制,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相较治疗前降低>90%;好转,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相较治疗前降低31%~90%;未愈,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相较治疗前降低0~30%。治疗总有效率=(控制+好转)/本组总例数×100%。③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抗凝处理,分离血浆,使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病例组患者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比较(±s,分)
注:DHI,眩晕障碍调查量表
组别病例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33 33 DHI评分治疗前57.44±4.03 58.60±4.31 1.129 0.263治疗后23.51±3.13 36.92±3.72 15.846 0.000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前18.14±2.49 18.50±2.36 0.603 0.548治疗后5.36±1.15 8.67±1.23 11.292 0.00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病例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病例组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病例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33 33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2.09±0.11 2.06±0.13 1.012 0.315治疗后4.12±0.54 4.82±0.47 5.617 0.000红细胞比容(%)治疗前0.50±0.13 0.48±0.14 0.579 0.565治疗后0.29±0.05 0.39±0.04 8.972 0.000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4.35±1.03 4.38±0.68 0.140 0.889治疗后2.99±0.57 3.42±0.60 2.985 0.004
3 讨论
眩晕症在中医学上分属“眩晕”范畴,病机与风、火、痰、虚内扰有关,患者发病急,表现为突发旋转感、漂浮感、摇晃感,伴恶心、呕吐、痰涎、耳鸣[6]。眩晕症患者辨证以风痰上扰型居多,该类症状因脾胃功能失调而起,饮食不化,故津液凝聚成痰,痰饮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治疗应以健脾和胃,祛风化湿为主[7]。有学者提出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取得良好疗效,钱虹伃等[8]将半夏白术天麻汤实际运用于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可达93.33%,显著高于单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患者的73.33%。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病例组DH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减轻眩晕症状,控制发病频率。病例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分析原因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用法半夏、生白术、天麻、橘红、薏苡仁、砂仁、茯苓、厚朴、佩兰、甘草,其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生白术可燥湿利水、益气健脾;橘红理气化痰;厚朴、佩兰、砂仁可化湿醒脾;薏苡仁、茯苓可渗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祛风化痰、健脾祛湿、止晕定眩之效,故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明显[9]。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病例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代医学理论表明鸡血藤、丹参可改善大脑血供,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不足[10]。
综上所述,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