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色生活需求的社区农业景观偏好研究*——以咸阳市为例

2021-11-30蔡知整付君赛贾玥琦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园咸阳市居民

蔡知整,付君赛,贾玥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1 研究背景

我国传统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提倡自给自足、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在城市环境日渐被污染、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人们对乡野环境愈加渴望,对农业活动与农业观光的热情高涨。

近年来,家庭农场、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逐渐受到国家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提到家庭农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也提到“要促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生产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社区农业模式迎来新风口。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社区管控升级导致居民采购受限,很多居民被迫每天“蹲点抢菜”。而宁波等城市通过社区新农业模式实现食材的自给自足,为当地社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下一阶段该市农业转型提供了一种新路径。由此可见,社区农业的新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生活、缓解粮食及燃料短缺、提高防控时期的农产品供应能力,提升社区抵抗重大风险的能力。社区农业新模式是促进我国社会稳定的战略需求,更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外,社区农业还可以为城市社区增添新活力,缓解邻里关系淡漠问题、促进人际关系融合,更可以增强城市居民对蔬菜五谷的认识,增强居民学农实践,避免五谷不分,满足大众的“轻劳作”需求。社区农业还有降低噪声污染、减少能源消耗、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固体废物循环再利用、提升食品健康与质量等诸多优点。可见,社区农业是解决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全社会推广。

要使社区农业扎根于民众生活,应通过社区农业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城市居民的人际网络黏度与群体认同感得到增强,必须求助于设计的干预与推动,建立有效、可行、可复制的社区农业服务。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及“轻劳作”需求的现实背景,通过查阅和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若干社区实地走访调研,考察分析当今我国社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居民对社区农业的接纳程度,探讨社区农业的发展思路、设计策略和具体的设计指南。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在陕西省咸阳市范围内进行研究,并综合资料查找、当地居民推荐等途径了解咸阳市社区现状,选择典型的调查样地,如咸阳市陕广社区、丽彩·溪悦城、中宏丽舍、长庆石化小区,这些社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绿地率相对较高。根据笔者所查阅的相关文献,对社区背景与环境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总结建成时间、占地面积、人均收入、样地尺度、自然背景等需要考察的特征。分别对咸阳市秦都区的陕广社区、融创中央学府、中宏丽舍以及渭城区的长庆石化小区的社区情况进行收集与记录,如表1所示。

表1 社区基本情况汇总

通过调研发现,所选取的4个社区室外均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适合居民休闲散步以及其他低强度活动。其中,长庆石化小区社区品质最高且绿地率高达59%,丽彩·溪悦城社区占地面积最大,陕广社区与中宏丽舍是咸阳市较为典型的居住区,绿地率约30%。

根据模拟所需要的4个尺度,即大规模闲置用地(大于1 000m2)、居住小区级公共绿地(大于400m2,服务半径为300~500m)、组团级公共绿地(100~200m2,服务半径为 80~120m)、宅旁绿地,分别对咸阳市秦都区陕广社区、融创中央学府、中宏丽舍及咸阳市渭城区长庆石化小区符合条件的样地空间进行筛选与记录,如表2所示。

表2 样地特征记录

2.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样地小区内居民,调查分为两部分,即居民对社区农园的认知态度和居民对社区农园景观的偏好,分别采取文字和图片模拟的形式。通过文字形式的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居民对社区农园的认知程度及态度。文字形式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入社区农园的居民接受程度、居民园艺活动的参与度、居民想了解社区农园的内容。对居民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问卷调查使用模拟场景对比,即场景模拟图片并辅以文字的方法。

对居民社区农园景观偏好的调查分为2个步骤进行。

1)为使问卷能更准确地反映居民对某些元素的偏好,选取71张描绘各种常见的典型农业景观元素和场景的图片,图片按照表3中的5个主题与多种类别进行筛选(1张图片若包含多个类别则在每项类别中重复计算),后将其较为均匀地分散在9张纸板中。调研过程中每位参与者在每张纸板中任意勾选2张其认为会出现在社区农业活动中的图片,每位参与者的照片相同,用这种照片排列的方法来帮助参与者明确其喜欢的空间,从而揭示其喜好和感知。

2)根据研究目的选择衡量因子,进一步判断居民对社区农园景观的偏好程度。居民对社区农园景观的偏好使用模拟场景的对比对内容进行问卷判定,衡量因子包括农业景观的固有特点与非生产性景观的差异,设计元素对社区农园自然程度的改变,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及种植环境上有无人工设计的干预。将4张原有样地现状图作为初始图片,问卷的图片模拟部分经过PS处理表达衡量因子的不同水平,最终选择20张照片作为评价对象,将在下一步调查咸阳市居民对于照片所呈现场景的偏好程度。

本次调研共发放211份问卷,收回206份有效问卷。本研究还对陕广社区、丽彩·溪悦城、中宏丽舍、长庆石化小区4个小区实地发放调研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以了解居民对社区农园的认知及态度。

3 研究结果

通过“您是否会从事耕种活动”与“您是否了解社区花园”文字问卷调查发现,33.99%的居民会从事简单的耕种活动,66.01%的居民没有从事简单的耕种活动的经历(见图1),且对社区种植农作物景观的认知呈现分化现状(见图2),有一半受调查居民清楚社区花园或都市农园的概念,这说明城市农园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根据深入采访得知,即便有较大部分居民缺少经验,但仍有不少居民愿意从事耕种活动。

图1 居民是否会从事耕种活动调查分析

图2 居民对社区花园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3.1 居民更偏好植物种类多样的景观

调研过程中,每位参与者在每张纸板中任意勾选2张其认为会出现在社区农业活动中的图片,每位参与者的照片都是相同的,用照片排列的手段来帮助参与者明确其喜欢的空间,从而揭示他们的喜好和感知。有效参与者共计58位,结果表明被选择频率最高的前16张照片中包括这8组照片中每组的1~3个场景,说明照片架上照片内容的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合理。近50%的参与者从71张场景中选择了表3中第一列的4张图片,人们最喜欢的这4张照片均为块状或条状肌理且植物种类多样。整体观察,16张照片中片状肌理仅1张,人们偏好的照片是较为明显的,70%的图片都是蔬菜水果等多种植物搭配种植,少许图片点缀着明亮的花朵,均非单一色彩。仅有3张照片是天然状态的土地,其余均为硬质铺装与种植槽,可见种类丰富只是一方面,参与者依旧很在乎种植过程的便利性,硬质铺装的增加使居民方便地行走与使用场地。此外还有1张单一植物的垂直绿化场景入选。由此可见,居民偏好的植物景观是将种类多样的块状或条状植物搭配,且更喜好蔬菜水果类植物。在种植选择上,人们更偏向于具有种植槽的植物景观类型。

表3 排版照片属性

3.2 居民更偏好非生产性景观

1)针对社区农园景观与非生产性景观整体偏好差异,将40张经过PhotoShop处理后的照片按照非生产性景观与社区农园景观进行分组,标记为组A和组B。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社区农业景观与非生产性景观偏好人数比例(见表4),结果显示,居民对于社区农业景观的偏好程度更高(71.62%)。

表4 社区农业景观与非生产性景观偏好人数比例

2)调查居民对于不同尺度社区农业与非生产性景观的偏好。本研究从4种不同尺度进行对比,将相同尺度的景观分为一组,设置社区农园景观与非生产性景观为主要变量,分为宅旁绿地组、组团绿地组以及小区级绿地组。结果发现,人们对于非生产性景观的偏好程度在每个尺度上均高于社区农园景观(见表 5)。

表5 不同尺度的景观偏好

3.3 硬质空间或种植槽设计能够提升社区农园偏好

调查发现,种植槽的设计最为广大居民所接受。种植槽由于人工干预程度高,更符合人们对社区农园的设计预想,场地更为整洁干净(见图3),故居民对其的景观偏好程度更高。本研究发现,社区农园景观的人工化程度越高越受居民喜爱,通过设计种植槽能够大幅提高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接受程度,因此,可以在未来增加一些人工设计的社区农业景观。

图3 种植槽设计

此外,在宅旁绿地草坪内研究居民对于社区农园与非生产性景观结合的景观偏好,百分比表示社区农业的类型占比(见表6)。结果显示,单一的草坪景观为居民的接受程度较低(M=3.66),草品与蔬菜种植槽的景观偏好程度较高(M=3.91),而且人们对于纯草坪景观和设计后的复合景观形式的景观偏好差异不大。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于社区景观的偏好不会因在一块场地中加入50%的农业而发生较大改变。控制农业景观与非生产性景观的比例对于提高人们对社区农园景观偏好程度十分重要(见图4,5)。

表6 草地景观中不同比例农业景观偏好差异

图4 经过设计的草坪

图5 纯草坪景观

从居民对社区农园作物类型的偏好程度来看,居民更加喜欢种植蔬菜类植物。本研究根据样地的不同尺度,将其分为蔬菜组和麦田组,结果发现,人们对蔬菜组(70.27%)的偏好程度高于麦田组(32.43%),这也表明将小麦等粮食作物引入社区农园的设想不太能够被居民所接受。

4 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植物种类的合理选择以及物质空间的巧妙设计,可极大提升人们对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与接受程度,使得场地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和休闲的场所。以下是本研究提出的规划设计方面的建议。

4.1 植物种类的选择

建议以水果蔬菜为主,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可视情况而定,例如可以在大面积的社区农园空地种植更能够被居民所接受。同时,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季相变化也应被纳入考虑,以期营造四季有景的植物搭配。此外,研究发现居民对多种景观种植搭配的偏好程度更高,因此,采用不同种类的景观植物进行搭配可增加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接受程度。

4.2 社区农园的设计手法

通过人工设计手段可以使社区环境更加整齐美观,尤其是种植槽在农业景观中的设计能够大幅提高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偏好程度。因此,在未来规划设计中,设计一些规整的人工化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接受程度。同时设计通过结合农业与非生产性景观,也能够提高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

4.3 社区农园的维护管理

可采用多方参与、共建共营的形式。通过物业统筹组织同时居民自行成立社区农园志愿者协会共同协助社区农园的维护管理,以保障社区农园的秩序以及提高其可操作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时检测技术手段,对农作物进行生长跟踪,使其能够更好地生长。

5 结语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社区农园能够使社区中的公共绿地被充分利用,使得人们可以在社区中进行更多的交流活动,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本研究通过调查咸阳市不同社区中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程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发展策略,以期为未来社区农园实践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农园咸阳市居民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陕西省咸阳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依托“学农园”,创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陕西省咸阳市教学能手——陈正东
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以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为例
高台居民
幸福在这里:记咸阳市关工委委员呼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