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监测下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2021-11-30陈秋燕马知铖
陈秋燕,马知铖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静脉血管病变,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所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功能紊乱,诱发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出现下肢浅表静脉扩张屈曲、水肿、色素沉积及皮肤脂质硬化或萎缩等临床症状,不仅影响患者肢体美观,而且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易出现湿疹、静脉溃烂及深静脉血栓等不良预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造成严重不利影响[1-2]。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最根本途径,然而传统手术方式医源性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常出现剧烈疼痛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顺应性。本研究观察超声监测下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32~67岁,平均(50.3±5.4)岁;病程2~10年,平均(5.24±0.61)年;依据CEAP分级,包括C2级9例,C3级16例,C4级21例,C5级14例。研究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31~69岁,平均(51.1±5.6)岁;病程2~11年,平均(5.37±0.64)年;依据CEAP分级,包括C2级8例,C3级14例,C4级20例,C5级13例,C6级5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单侧发病;(4)CEAP分级C2~C6级;(5)前期未接受过手术及硬化剂治疗;(6)行走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经治疗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基础性疾病者;(2)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3)下肢深静脉疾病者;(4)下肢动脉性疾病者;(5)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成分过敏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7)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8)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探查患肢腹股沟与内踝部位,确认大隐静脉近端和远端主干结构的准确位置,分别行大隐静脉离断和结扎,使用驱血带实施驱血,待驱血效果满意后,对大隐静脉主干进行抽剥,并抽离病变的静脉结构,随后进行止血及切口缝合,并使用洁净无菌敷料、弹力绷带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操作,经皮注射低分子肝素,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待患者下肢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开展术后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实施超声监测下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详细探查患肢浅表静脉及其各分支静脉交汇点相对位置及血运情况,而后实施1%利多卡因皮下注射局部麻醉,在超声实施监测下,对隐静脉及存在血液反流的分支静脉进行离断和结扎操作,对严重屈曲及缺失引流功能的静脉进行留存隐静脉主干的点式微切口剥除操作,并对正向血流分支静脉进行旷置处理,随后进行止血及切口缝合,并使用洁净无菌敷料、弹力绷带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操作,经皮注射低分子肝素,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待患者下肢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开展术后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于术后3 d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反应,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反应越剧烈。于术后3个月评价患者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水平,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反应,4~6分为中度疼痛反应,7~10分为重度疼痛反应。于术后1个月评价患者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水平,有效: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CEAP分级较治疗前下降超过2级;显效: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EAP分级较治疗前下降1级;无效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CEAP分级较治疗前未下降甚至增加,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数×100%。跟踪患者治疗后1年内并发症和下肢静脉曲张复发情况,调查患者治疗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而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疼痛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中重度疼痛反应发生率为48.33%,低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69<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疼痛反应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下肢静脉曲张总有效率为98.33%,略高于对照组水平的9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34>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水平比较 例(%)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84<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2.5 两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比较术后1年内,对照组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复发9例(15.00%),研究组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复发2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04<0.05)。
2.6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满意度(95.0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27<0.05)。
3 讨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常规手术方式,具有治疗彻底,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等优点;然而手术过程中需要对大隐静脉进行高位结扎及剥离,手术切口较多,解剖层次较深,医源性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常出现剧烈疼痛反应,并发症较多,且存在复发风险[3-6]。因此,探索微创且精准的手术方式对提高下肢静脉曲张的综合疗效水平至关重要[7]。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中重度疼痛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0.05)。这说明较常规手术方式,血流动力学纠正术医源性创伤更小,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更快,术后疼痛反应程度更低。同时,两组下肢静脉曲张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均<0.05)。这说明较常规手术方式,血流动力学纠正术在实现治疗有效性的基础上,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静脉曲张复发风险。研究组患者对于治疗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0.05)。血流动力学纠正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实现正确的血流动力学评估,识别特定的过载来源,通过高位结扎反流部位浅表静脉血管组织,阻断静脉反流,根据静脉曲张的形成原因和性质,选择性切除静脉曲张,对伴有反流且持续性高压的静脉曲张血管进行切除,而对穿通引流功能的静脉曲张血管予以保留,可最大程度保留浅表静脉的引流功能,有助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校正和恢复。
综上所述,超声监测下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可促进术后康复,缓解术后疼痛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复发,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