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善斌主任医师运用搓针法治疗经验总结

2021-11-30顾玮青孙善斌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热感针感主任医师

顾玮青,孙善斌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孙善斌主任医师,教授,江淮名医,安徽省针灸学会理事,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科主任。孙善斌主任医师擅于将传统针刺手法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治疗临床各类疾病,对针刺手法研究颇深,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擅长运用搓针法。现将孙善斌主任医师运用搓针法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搓针法概述

搓针法是一种将针柄单向捻转,使针下涩滞或肌肉纤维少量缠绕针体,并牵拉针柄激发经气的行针手法[1]。金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中首次提到搓针法:“……搓者,凡令人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阐述了搓法的操作特点和主治病症,操作时似搓线,但勿转太紧,以患者有热感为度。明代杨继州在《针灸大成》中称搓法为“指搓”,文中不仅描述了其操作要领“转针如搓线状”“勿转太紧”,更对其操作不当引起的“气滞涩”等滞针状况进行了分析处理,即用“第六摄法切之”来缓解。

搓针法的目的是促进针感产生或加强针感[2]。针感在中医古典医书中称为“得气”“气至”[3]。在临床操作时,医者手下针感类似于《标幽赋》中提到的“沉涩紧而已至”“似鱼吞钩之浮沉”。在无针感时运用搓针法,可促进针感的产生,在针感较弱时,可增强针感。古代多使用银针,针身较粗,容易获得针感,现代使用的针灸针是针身较细的合金针,优点是痛感小,缺点是得气慢,因此运用搓针法可迅速得气。搓针法的难点在于使气至病所[4]。气至病所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行针手法来控制经气行至病所,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是得气高的一种表现[5]。如若使气至病所,除了恰当的手法外,重点是以意引气,气随意行,使气直达病所[6]。

2 治疗特色

2.1 注重治神

搓针的目的在于得气,孙善斌主任医师认为得气有一重要前提,即是治神。因此,在运用搓针法时,孙善斌主任医师尤注重治神。《标幽赋》曰:“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明代张景岳亦提出“针以治神为首务”的观点[7]。医生和患者间的神气交流,也称两神相得[8]。孙善斌主任医师尊崇“医者必肃”之古训,施针前会告知患者施用的手法和可能引起的针感及不适,施针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操作的同时仔细体会针下感觉,运用搓针法得气后立即觉察,做到“慎守勿失”,而后将手下得气感与意气合一,以意引气,沿经络直入病所。针刺的整个过程要求患者心平气和,注意力放在操作部位,使“本神定而气随”,有利于患者意守病所,提高治疗效果[9]。

2.2 辨证与辨气相结合

孙善斌主任医师在施行搓针法前,先进行基础辨证,再于施针时针下辨气,施以合适的补泻,判断出针的时机。辨证论治的基础是脏腑、气血辨证,纲领是八纲辨证,核心是经络辨证[10]。辨气是指医者体会针刺后指下不同的针感,辨别患者的机体状况。“刺针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辨证正确是获取疗效的战略前提,而精确的辨气则是实施战略的战术[11]。邪气来时针下有拘急之感,正气来时针下有徐和之感,正如《灵枢》中提到的“邪气来时紧而疾,谷气来时徐而和”。六邪致病各有特点,如寒邪常吸针向下,热邪则顶针向上[12]。搓针取气更加适用于寒性病症,顺时针搓以取热感,深刺而久留针,当针下之气变得徐和,即为出针的好时机。

虚实代表人体的不同状态,是区分体内邪正盛衰的基本要素,也是决定针灸补泻的重要前提[13]。《灵枢·卫气》曰:“……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也……”意思是说虚证针下虚软,实证针下坚实,针刺时切勿虚虚实实,当补反泻、当泻反补则病情加重。孙善斌主任医师认为搓针法补泻要辨证和辨气相结合,以辨证为前提,以辨气为关键,来辨明邪正虚实。利用搓针法取气虽然虚证、实证皆适用,但从孙善斌主任医师临床经验看,用于辨证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辨气为虚证者使用更佳。辨证与辨气相结合,以辨气为主,虚症针下虚软,当顺时针捻转针柄以补虚。

2.3 与其他针刺手法联合应用

孙善斌主任医师在运用搓针法时,擅长将搓针与其他针刺手法联合应用,形成一种复合针刺手法,尤其适用于虚性寒性的病症。如与烧山火手法合用,使之成为一种诱导寒热的手法,传统烧山火手法的操作是“九阳而三进三退”,使局部产生热感,对于顽麻冷痹之证效果甚好[14]。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较难出现热感,且操作较为耗时。为此,孙善斌主任医师采用搓针取气后再施行烧山火手法,更易取得“山火”,且节省操作时间。有关研究也表明搓针法与诸多手法合用可增强疗效,如搓针与透刺法合用、搓针与齐刺法合用、搓针与合谷刺法合用、搓针与提拉法合用等。宗凯等[15]研究结果表明,滞针动法结合电针能显著增加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眼裂,缩小复视角度及瞳孔,提高生活质量。邓伟等[16]研究结果显示,扬刺滞针法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在扬刺的基础上结合滞针法意在催气,通过旋转牵拉对局部病变组织的挤压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黄亚林等[17]临床研究表明,滞针手法与苍龟探穴法的巧妙结合,可以精确定位病灶,对于治疗梨状肌损伤效果很好。刘姝等[18]研究表明,牵拉滞针术联合毫火针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

2.4 搓针有度

搓针施术应注意不产生强痛,甚至导致晕针、断针等较为严重的后果。若仅有疼痛之感,但无得气之势,应只行虚搓之形[19],即用手拇食两指搓磨针柄产生螺旋向上或向下的力,这种力作用于腧穴,做到“气满而针体自摇”的状态。滞针术是以搓针法为基础,有意使肌纤维缠绕针身,以加强刺激的一种针法,在形态学上与操作不当导致的滞针相似,不同之处是医者故意为之[20]。滞针法相当于古典针法中的搓针法,能够有效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达到疏调经络的目的[21]。搓针法并无肌纤维缠绕或只有少量肌纤维缠绕,以患者耐受不感疼痛为度。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区别,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选择。

3 病案举隅

3.1 搓针结合透刺牵拉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李某,男,55岁,因右侧面瘫2月余于2019年9月1日就诊于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科(以下简称我科),患者2个多月前因吹空调后出现口眼歪斜,赴社区医院就诊,予泼尼松、甲钴胺口服及针刺处理后,仍遗留有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左侧。纳可,眠差,二便调。查体:右侧额纹变浅,眼裂增大,闭眼露睛3 mm,抬眉困难,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偏,鼓腮漏气,伸舌稍左偏,舌黯淡,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顽固性面瘫(气虚血瘀型)。孙善斌主任医师先与患者沟通,其病程日久,治愈需要一定时间,治疗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痛苦,必须有坚韧的意志配合医生才可能痊愈。取患侧头临泣向阳白方向透刺,深度约1寸,行搓法,向顺时针方向捻转数圈,使指下有沉涩紧感,似滞针状,再捏持针柄向上提拉,患者觉局部有牵拽感,提拉幅度不宜过大,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度;颊车透刺地仓,操作方法同上;瞳子髎透刺太阳,从瞳子髎向太阳方向透刺,进针约0.5寸,行搓法后将针柄向太阳方向牵拉,并用医用胶带固定针柄,余穴有患侧丝竹空、四白、下关、牵正、迎香、水沟、翳风、对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均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医治1个疗程后,患者额纹较前加深,闭眼基本不露白,口角左偏较前好转,能完成皱眉、露齿、鼓腮等面部表情动作,继前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

按:本例患者面瘫病程已久,久病必虚,结合舌脉,诊断为虚实夹杂,气虚血瘀,搓针法与透刺牵拉法合用,可以很好地增强刺激,操作时应注意不产生强痛,搓针以患者耐受为度。

3.2 搓针结合齐刺提拉法治疗胃缓

患者龚某,女,34岁,因反复脘腹胀痛伴下坠感6年于2019年5月31日就诊我科。患者诉6年来胃部疼痛,时轻时重,脘腹坠胀,时有嗳气,饭后及久立时加重,在县医院行钡餐X线示:轻度胃下垂,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脊连线下3 cm,服用西药效果不佳。纳少,夜寐差,二便基本正常。查体: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胃有振水音,中脘穴附近有凹陷下,舌淡,苔薄白,脉细。诊断为胃下垂Ⅰ度,中医辨病为胃缓(脾胃虚弱证)。选用百会、中脘、双侧梁门、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孙善斌主任医师瞩患者意守患处,采用3寸毫针针刺中脘穴,向脐部斜刺,双侧梁门穴向关元方向斜刺,进针后感针下虚软,随即向顺时针方向捻转针柄数圈,有得气感,针下感觉涩滞,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附近的皮肤向下按压,右手将针柄朝上提,同时左手释放向下压的力量,右手向上提拉时腹肌被动向上牵引,使患者胃部有紧缩上提感,随即松手,腹肌恢复原状,如此反复提拉30~50次,停10 min左右再次行针,操作3次。余穴中百会、天枢用平补平泻法,其他用补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脘腹胀痛较前减轻,饭后仍有下坠感,续治2个疗程,诸证基本消失。钡餐显示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脊连线下1 cm。

按:齐刺法主要用于医治阴阳虚所致“痹气”[22]。孙善斌主任医师在中脘、梁门三针齐刺的基础上,采用搓针加提拉法,要求患者有明显的胃部紧缩上提感。患者辨证属脾胃虚弱,中脘穴附近有凹陷,进针后针下虚软,辨气亦属虚证,大体采用补法,以培补后天之本。搓针时辨证在先,辨气在后,以辨气为主,施行补泻之道。

3.3 搓针结合烧山火治疗脉痹

王某,女,65岁,因双下肢冰凉感10年,左下肢尤甚,于2018年7月1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诉10余年前受冻后开始出现双下肢冰凉感,整日不能缓解,夏日亦穿秋裤甚至毛裤,每晚用热水泡脚半小时才感温热。纳可,夜寐安,小便清长。查体:口唇色白,双下肢皮色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针刺感觉稍减退。舌暗苔白,脉沉微,诊为脉痹(阳虚血瘀证)。孙善斌主任医师先用常规针刺配合督脉灸医治,疗效不明显。治疗2周后继续督脉灸(一周2次),常规针刺改用烧山火手法,选取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针入有吸针向内之感,依“九阳而三进三退”治疗3天仍未有热感,回想治疗之时其亲属在旁嬉笑说话,恐影响医患集中精力,不能“治神”,再次治疗时嘱其亲属离开房间,医患双方精力集中,意气合一,试用搓法取气后再行三进三退手法,热感立现,温热感自足三里上传至风市穴,向上可达臀部,向下可达双脚,且患者诉温热感延至晚间仍不散去,共治疗3周痊愈。

按:本例患者年老体弱,病程迁延不愈,结合舌脉诊为阳虚血瘀证,治疗初始患者亲属在旁嬉笑说话影响医者“治神”,患者也难以意守病所,嘱其亲属离开后运用搓针取气,诱导热感,使“山火”立现,冰凉感立除,气行而瘀散,且针感迟迟不退,达到针退气留之境,体现了“治神”在搓针法运用中的重要性。

4 讨论

搓针法具有操作简便、加强针感、诱导寒热、针退气留的特点,还能与多种针刺手法结合成复式手法,疗效显著,安全易学,从古至今被各代医家广泛应用。孙善斌主任医师强调,在临床实践中,施行搓法重在治神,运用辨证与针下辨气相结合,辨明寒热虚实,采取合适的补泻。《针灸大成》中对搓法的补泻有详细的说明:“……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以右手刺手为例,顺时针捻转针柄为热为补,逆时针为寒为泻。孙善斌主任医师尤擅将搓针之补泻与其他针刺手法联合,用于治疗虚性寒性的病症,疗效甚佳,值得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热感针感主任医师
“冷”膏药镇痛“热”膏药散寒
针感量表的研究现状及新量表的设计思路
热感剂的质量检测及肤感效果评价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服装通风对主观热湿舒适感的影响
卡特彼勒推出Flir热感成像手机
浅析痛针感的作用
王希浩主任医师采用补、调、通法治疗闭经经验
王自立主任医师辨湿思想探悉
孙宏新主任医师治疗肿瘤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