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棣主任医师治疗头晕临证经验
2021-11-30李晓斌
李晓斌
(甘肃省中医院 脑病二科,甘肃 兰州 730070)
胡敏棣主任医师坐诊于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二科,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省级名中医、甘肃省第三批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作者有幸跟师胡敏棣学习,成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胡老师医术、医道指导下,受益匪浅。现将胡老师临证治疗头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头晕发病现状及辨证分型
头晕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涉及脑病科、耳鼻喉科,为两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头眩”“掉眩”“冒眩”“风眩”等范畴[1],西医在治疗上常采用前庭抑制剂、血管扩张剂、抗组胺药、降压药及止吐药等,虽然服药后短时间内即可见效,但常伴随有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弥补现代医学治疗上的不足[2]。临床上头晕的患病率、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据国外一项基于社区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头晕的发生率为21%~29%[3]。关于头晕的致病因素,中医认为病因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头晕症状,正如古人所云“无风不致眩”“无痰不致眩”“无虚不致眩”[4];在西医病因方面,常见病因包括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后循环缺血、高血压、颈椎病等[5]。故在患者就诊时,应仔细询问其病史,如头晕发作时的诱因、持续时间以及有无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等,以明确头晕的属性为眩晕或者非眩晕。
胡老师认为头晕的发生应根据症状辨明其阴阳虚实。根据临床上常见的头晕类型,胡老师把头晕分为三种证型给予不同的治疗:①头晕证属痰湿中阻、风痰上扰者,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化痰熄风、健脾祛湿;②头晕证属肝阳上亢者给予天麻钩藤汤加减,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③头晕证属气血两虚者给予八珍汤加减,以益气补血、健运脾胃。根据临床分型指导临证的用方加减,每获良效。
2 治法方药
2.1 痰湿中阻证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湿中阻证见:头晕伴有头昏如蒙,胸闷、恶心欲吐,饮食少,舌苔腻,脉滑。痰湿中阻致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音不降。清阳不升则头晕头昏如蒙,浊音不降则胸闷、恶心欲吐。舌苔腻,脉滑均为痰湿所致。治宜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方药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主之。半夏白术天麻汤源于清代医学大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卷四:“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6],由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六味中药组成,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此证临床多见于素体脾胃虚弱及颈椎病患者)。
患者头晕症状较重,可加用僵蚕以增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症状较重者可加用蔓荆子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功;恶心欲吐症状较重者可加用旋覆花以降逆止呕。同时可加用泽泻以健脾升清阳、利水降浊阴,共奏健脾利湿之效。
病案:某患者,女,38岁,2020年4月2日初诊。以头晕头痛就诊,伴头昏如裹,恶心欲吐频繁发作,不思饮食,精神差,舌淡、苔白腻,脉滑。诊断:头晕痰湿中阻;治则: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蔓荆子、旋覆花、泽泻治之:半夏10 g,白术12 g,天麻10 g(后下),陈皮10 g,茯苓15 g,泽泻30 g,蔓荆子10 g,旋覆花15 g(包煎),甘草5 g。上方5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
复诊:2020年4月15日。患者头晕、恶心欲吐症状明显好转,头痛症状消失,遂去蔓荆子,继服5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患者上述症状均安。
按:此患者诸证皆因痰湿中阻所致,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蔓荆子、旋覆花、泽泻治之。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熄风止痉,为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陈皮理气、燥湿化痰;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泽泻利水渗湿,为通利脾胃之药;蔓荆子体轻而浮,上行而散,主头面诸风疾之药;“诸花皆升,唯旋覆独降”,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甘草调和诸药。脾喜燥而恶湿,全方多用健脾祛湿之药,痰饮水湿除则脾健,而诸证皆去。
2.2 肝阳上亢证给予天麻钩藤汤
肝阳上亢证见:头晕耳鸣,伴头痛头胀,每因发怒而头晕、头痛、头胀加剧,面部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舌苔黄,脉弦。肝阳上亢则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头晕、头痛、头胀,怒伤肝致使肝阳欲亢,上述诸证欲甚,舌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之征。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采用天麻钩藤汤随证加减主之。天麻钩藤汤源于近代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共十一味中药组成,具有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的功效[7]。此证临床多见于高血压患者。
证见头痛剧烈者,可加羚羊角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若口苦严重者可加用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此外,亦可加用制何首乌以增强滋补肝肾之力。
病案:某患者,男,58岁,2020年3月10日初诊。以头晕头闷就诊,同时伴有头顶及枕部疼痛,每因情绪激动时尤甚,平素性格急躁,睡眠差,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头晕,肝阳上亢;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予天麻钩藤汤加夏枯草治之:天麻10 g(后下),钩藤10 g(后下),石决明30 g(先煎),杜仲15 g,牛膝30 g,桑寄生15 g,栀子10 g,黄芩10 g,益母草15 g,茯神15 g,夜交藤30 g,夏枯草15 g,甘草5 g。上方5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
复诊:2020年3月16日。患者头晕头痛症状明显好转,口苦症状消失,遂去夏枯草,加制何首乌20 g。5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患者愈。
按:此患者诸证为肝阳上亢之表现,予天麻钩藤汤加夏枯草治之。方中天麻平肝熄风止痉;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天麻与钩藤共用,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潜阳,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杜仲为肝经气分药,益肝肾、润肝燥;桑寄生祛风除湿、通调血脉;杜仲与桑寄生共用,补益肝肾;牛膝性善走,善走十二经络,为引经药,其本身活血利水;益母草养血行血消水;栀子善清三焦火,泻火除烦、清热利尿;黄芩泻火,除湿热;黄芩与栀子共用以清肝降火;茯神宁心,安神,利水;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祛风,养肝肾;茯神与夜交藤共用,养心安神;夏枯草清肝明目、清热散结;甘草调和诸药。患者服上方5剂后症状好转,遂去苦寒之药夏枯草,加用制何首乌以补肝益肾、养血滋阴。
2.3 气血两虚给予八珍汤
气血两虚证见:头晕遇劳累即发,神疲,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口唇、甲床无华,心悸,少寐,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气血两虚则心、脾、脑失所养,血不养心则心神不宁发为心悸少寐,心其华在面,故面色苍白、唇甲无华,气虚则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是气血两虚之象。治宜益气补血、健运脾胃,给予方药八珍汤,随证加减主之。八珍汤源自于元代《瑞竹堂经验方》,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合方组成,包含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八味中药,其中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是补气的基础方;四物汤补血养血,是补血的基础方;八珍汤合四君子汤、四物汤二方之功效,共奏益气补血之功[8],主治由气血两虚导致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神疲食少等证。患者因患病日久或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两虚,与心、脾、肝三藏相关,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三藏功能失司,则出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神疲食少等证[9],故应予八珍汤以气血双补、健运脾胃。
因人参在费用上较党参昂贵一些,且党参在补气的同时有补血作用,故胡老师临证施方常将人参换为党参;且加用黄芪为八珍汤的基础方,黄芪、党参药对可增强补气作用,黄芪、当归药对可增强益气补血作用,以提高整方的疗效。
若患者血虚明显可酌情增加熟地用量;若气虚明显可酌情增加人参用量;失眠重者可加用酸枣仁以宁心安神。此证临床多见于贫血患者。
病案:某患者,女,50岁,2020年3月19日初诊。患者因术后3月余,时感头晕目眩就诊,伴有乏力、精神差,语声低微,时而心悸,饮食少,睡眠较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细。诊断:头晕,气血两虚;治则:益气补血,健运脾胃;予八珍汤加酸枣仁治之:黄芪45 g,党参30 g,茯苓15 g,白术15 g,当归15 g,川芎15 g,熟地20 g,白芍15 g,酸枣仁30 g,炙甘草10 g。上方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
复诊:2020年3月27日。上述诸证已有好转,又继服10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患者诸证皆愈。
按:此患者气血两虚,方用八珍汤加减治之。黄芪补中益气、益肺健脾;党参健脾补肺、益气生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和白术共用,健运脾胃,滋养后天之本以生血;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当归和川芎共用补血活血、行气止痛;熟地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白芍养血敛阴;酸枣仁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力补气血,先服用7剂,后继服10剂,诸证渐除,身体复安。
3 结语
中医认为凡六淫内侵、痰浊内停、气血亏虚、血瘀阻窍等均可导致头晕的发生,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认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有“无虚不能作眩”之说[10]。对于头晕疾病患者,胡老师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临证用方略施加减,每获良效。另外,头晕患者平素亦应畅情志、悉调养,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应注意饮食宜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