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配穴在情志疾病中的运用探析
2021-11-30周建伟
管 洁,周建伟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愈发增大,导致幸福感和价值感严重缺失,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情志疾病发生率逐年攀增,跃升疾病谱的前列[1]。由情志疾病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广泛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不仅应关心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2]。研究证实[3],传统针灸对防治情志疾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优势,而三才理论与针灸的关系密切。本文就三才理论与情志病的关系及三才配穴治疗情志病的应用进行探讨。
1 中医对情志病的认识
中医的情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机体在神的引导下,通过五脏的精气运动变化,感知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基于本体感受产生情感体验。中医认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引起疾病,当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超出正常的调节范围,使得阴阳气血紊乱才会产生疾病,包括精神、神经疾病及多种功能性疾病。
身心一元论为中医学对情志理论的认识和发展埋下了伏笔。《黄帝内经》中论述身心关系的内容颇为丰富,提出了“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形神统一”“心身一体”等理论,以及“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观点。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认识,后世张介宾在著作《类经》中明确提出了情志病一词。
中医情志涵盖七情、五志及五神。七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归“喜、怒、忧、思、恐”,五神包括“神、魂、魄、意、志”。千千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情感变化[4]。影响情志病变的因素甚多,其致病因素的复杂性在《黄帝内经》中早有描述,除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的内伤七情因素外,脏腑失衡、经络闭塞、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外界的运气变化、月盈月亏等皆可致情绪变化[6]。
中医认为情志太过或不及,心神受扰容易导致气机逆乱,百病由生。神为气所生,又为气之主,气的运动变化受神的控制与调节[5],因此,情志致病与气机紊乱紧密相关。《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五志太过或不及,可致正常的气机升降枢机出入失衡,气滞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而,气郁化火,气聚则痰凝,气弱则生血无源,终及脏腑。人体的情志变化从属五脏,脏腑的损伤又会进一步导致情志异常。过度的情志刺激可致阴阳失调,最终导致疾病产生。
2 三才理论对针灸的影响
三才理论是古人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宝贵财富[6],其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而提出的。《易·说卦》载:“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三才是自然万物演生的规律。《尚书·泰誓》中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此意为人不能违背天地之道,需和谐相处。人作为万物之灵,可以沟通天地之意,与天地并列为三才,说明天、地、人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由此形成了“三才一气”学说。与“五行学说”一样,“三才学说”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后世中医理论影响深远。三才理论成就了三焦理论[7],分别为三焦六腑、部分三焦说、辨证三焦说以及《易经》之六爻,六爻为六经辨证之雏形[8]。
不仅如此,三才理论在对针灸的治则和选穴也影响颇多,如《灵枢·官能》中提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殃”,阐述的就是针灸应该遵循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
除此之外,三才理论也体现在穴位命名上,古人认为人体是一个宇宙小天地。《说文·一部》中云:“天,巅也,至高无上。”因此,头、颈部的腧穴多取以“天”或“阳”之名,取清阳在上之意,是人体与“天气”连接的门户,这类腧穴多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足膝以下的腧穴以“地”或“阴”命名,如地五会、地机、至阴、阴陵泉等,以述人体与地之阴气沟通之意。五脏和神的关系密不可分,最能反映出二者关系的腧穴名称为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及五腧穴等具有人文意识的穴位。
3 针灸三才配穴治疗情志病的选穴依据
最早提出以三才命名穴位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琼瑶真人的《针灸神书》,其载:“针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涌泉与璇玑、百会”,但未被后世发掘和推广。后至元代窦汉卿所著《标幽赋》中记载:“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此时模拟天地的配穴法才广为人知晓[9]。其主要特点在于将人体视作一个 “小天地”,治疗疾病时分别于人体上部、中部、下部各取一个穴位。
中医认为情志本是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但是在情绪抑郁或元气耗散太过的情况下,疏泄失常,气机逆乱,阴阳失衡可导致百病丛生,因此情志病需要重视调神[10]。针灸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调神的重要性,《灵枢·本神》中提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也提及“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明包括“心所主之神”与“脑所主之神”等两部分,因此,在常规选穴中,调元神和调心神需并重[11]。根据“脑主元神”的理论,调元神多取督脉穴位。头为诸阳之会,刺督脉可引阳入阴,具有调节阴阳平衡、醒神开窍、通督醒脑之功效,从而达到调元神的目的,临床上常选取头部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等穴为治神基本方[12]。武连仲教授临床多选用百会、上星、前顶、后顶、双侧通天等头部穴位调节元神[13]。杜元灏教授根据《灵枢·海论》中“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百会),下在风府”的理论,选头部百会、风府调理脑神[14]。“心主神明”,《灵枢·邪客》中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为君主之官,养心神就是要养血脉[15],临床上多取心经及心包经的穴位,如内关、神门、俞募穴等[16]。
此外,情志与五脏的关系也密不可分,《礼记·礼运》中云:“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及五腧穴最能反映人的意识活动,主治精神类疾病。刘亚丽等[17]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发现针刺背俞穴能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引起的心理问题。岳延荣[18]发现运用五腧穴埋线治疗焦虑状态简单易行。
情志病的主要病机为气机紊乱。《勉学堂针灸集成·内景针灸》中云:“一切气疾,取气海。”《灵枢·卫气》中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因此治疗一切气疾与五脏神志失调之疾,皆可取天地人三部中的穴位和各脏腑的背俞穴。
4 针刺三才配穴治疗情志病的临床应用
王国瑞在《玉龙经》中云:“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应乎三才者也”[19],说明三才配穴具有天人一体、上下归一、阴阳调和、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对三才配穴法在理论上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遵循取穴天人合一、整体论治的原则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种三才配穴法。李铁等[20]对王富春教授“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经验进行整理后,总结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三穴等经验穴位。胡琼等[21]采用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选取百会、神阙、涌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刘锦霞等[22]应用三才配穴疗法治疗痰凝血瘀型乳腺增生病,有效率达90%以上。王寅等[23]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以头部的胃区穴、耳穴神门穴为天部,中脘穴为人部,四肢穴为地部;对照组采用口服安定类药物治疗。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9.4%,显著高于观察组。
三才配穴法在临床中根据天人一体观、整体辨证论治的思想,按天地人三部取穴。天部上通清阳、醒神开窍;人部调畅气机,调和气血,促进五脏功能恢复,神机正常运转;地部下疏经络,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在临床治疗中三才配穴法具有着眼于整体、取穴精简、效优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拓展其临床适用范围。
5 结语
三才理论对针灸学影响深远,目前在临床上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多有局部取穴的趋势。三才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探究针灸基于三才理论、三才取穴治疗情志病的应用。我们当细细揣摩三才理论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在临床上探索其应用于情志病的疗效,不断扩大其主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