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哲学思考

2021-11-30

关键词:育人师生思想

江 小 丹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意识形态从语义上可以解释为在承认“意识”的个别性与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形态化”的努力,追寻价值的共识,达致意识的社会同一性或社会凝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看,“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发展其统治而建构的价值观念及思想行为规范体系。它是对各类社会意识形式的总体性凝练,并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据统治地位”[1]。意识形态就其内涵而言,包括哲学层面上的认知体系以及政治层面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宏观上也具有两个方面重点:一是帮助高校师生构建准确理解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并以此指导自身的生活实际;二是引导高校师生形成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认知体系,并以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2]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影响着新时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选择,决定着当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以及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形势复杂严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下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每一项改革都会涉及各个不同的利益阶层,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矛盾相互叠加;与此同时,西方反华势力为了削弱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利用网络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意识形态渗透:如何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和挑战已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如何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更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围绕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需要加强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认知和理性考量,在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价值指向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特点,横向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广度,纵向挖掘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努力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价值是一种关系,其本质是处于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主体与客体属性之间的需求关系,能满足主体需求的客体才具有价值。价值指向,也即价值旨归,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期待与追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指向存在于意识形态工作之中,并且只能通过人们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赋予。

1.“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教育师生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当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国家针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多党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政治思潮,已经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迫在眉睫。帮助高校师生准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神聚力,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价值指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党校、高校等机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党员干部以及高校师生的必修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求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以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站位,加强和改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4]

新时期,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意识形态工作自觉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总体布局当中,积极完成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在服务大局中坚定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服务大局中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服务大局中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路径。

2.“铸魂育人”的目标追求。教育不应把受教育者看作一个简单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应关注其丰富而完满的人性,培育其兴趣和爱好,培养其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铸魂育人是指一定阶级、集团与政党对社会成员实施的灵魂铸造活动,目标在于培育与塑造符合其奋斗目标、核心价值、精神基础的追随者或者接班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等基本特点。铸魂育人的核心是将特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步内化为培育对象的内心信仰、价值操守和精神原则,进而在其灵魂深处生成符合特定阶级、集团与政党所倡导和坚持的思想观念或者道德理念。从这个意义而言,铸魂育人可以理解为生成一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体系的“动态活动过程”[5]。

铸魂育人之“魂”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关键要素,体现为价值观影响下的价值目标生成。因此价值目标生成关键在于价值观作用的发挥,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性的铸魂育人精神工程,体现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导向与价值诉求。新时期高校要坚持铸魂育人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高校的神圣职责,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铸魂育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魂育人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国梦的意义,提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四个服务”的论述,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之中,“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8]。高校开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无论是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发扬等,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凝心铸魂这个根本目标。

3.“守正创新”的现实诉求。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守正”是事物发展的根基,解决的是坚守事物发展的本质、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的问题;“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增强事物发展生命力、提升事物发展能力的时代要求,强调的是新时代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载体和形式、丰富建设内容、完善建设方法,不断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正本清源”进入到“守正创新”重要阶段,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在深入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经验和规律中、在应对各种反动腐朽社会思潮挑战中、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中,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守正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巩固和发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和形式,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新超越。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认知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显性工作制度建立、防范性工作应对及运转机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认清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独特价值和社会功能、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探索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路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价值理性思考的薄弱环节,还存在着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

1.进一步缕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解决任何问题,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以解决主要问题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样,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需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需要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结合高校的特点,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一要明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种类。要注意区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重要责任、直接责任和监督责任等。只有界定好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责任要求,才会明晰职责所在,确保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避免意识形态工作中对“责任”认知的“断裂”与“悬隔”。二要突出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注重工作效果;在工作实践中,要注重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三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课堂、讲台、论坛、报告会、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巩固,坚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必须充分利用,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知晓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中,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教育高度融合,不断开辟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

2.进一步关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场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场域是指最能有效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要载体。这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反动腐朽思想文化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关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场域,可以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可以有效防止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一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正面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工作。以科学的理论宣传和先进的文化教育为内容,规划校园景观设计,陶冶师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广大师生身处感受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课堂教学和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阵地,防止反动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二要关注师生日常行为表现。以良好的师德示范引领学生,防止教师出现不负责任的思想和言论;以科学的方法和透彻的说理教育引导学生,防止出现学生被误导、被利用的现象;加强对有思想波动师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防止出现极端化的思想和言论。三要关注网络信息动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产业的崛起,任何个体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网络信息,但是信息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导致人们的思想多元化;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使得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虚拟化环境;趋利化的网络发展趋势,暴增了高校意识形态管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诚然,网络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其传播不良信息的有害性,提升宣传社会正确的主流思想文化,科学管理、有效利用、积极引领,通过制定和完善工作预案,加强网络信息管控工作。

3.进一步体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性价值。理性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加强工具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考量,才能充分体现理性价值,才能实现意识形态建设效益最大化。一是工具理性的考量需因时而化。所谓工具理性,通常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实践中为作用于客体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对其所运用的具有工具效应的中介手段的理性思考。工具理性引导实践主体“如何做”。提升工具理性才能使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更有计划性。二是实践理性的考量要因事而进。实践理性是通过对事情本身的检验来确定事物的是非曲直,其背后是问题意识,指向的是事情的实效性,利于帮助克服意识形态偏见。要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将日常管理服务的相关工作主动提升到意识形态工作层面来思考的意识,在课堂思政、网络宣传、新媒体运用上做得更好。三是价值理性的考量需因势而新。价值理性体现为实践主体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实践的价值意义,价值理性引导实践主体“该做什么”。价值理性的考量指向的是工作的针对性。目前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政治定力还不够强大,相关政策理论的掌握还不充分,专题理论研究开展得比较少;在研判和应对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上教育、引领能力较欠缺。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路径

高校要加强系统思维,尊重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的路径,要通过压实责任、完善体系、优化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立体交叉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体系。

1.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要承担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实好主责主业,紧紧把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统筹校行政,共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整体布局意识形态建设活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协调、目标考核和督促检查工作,把党和国家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到位。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学校党委的工作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团员活动,创造条件完成师生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完成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教育广大师生,实现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努力延伸意识形态工作触角。教育教学及科研管理部门要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加强课堂教学和科研成果管理,加强师生意识形态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其他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学生处、校团委要承担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行为的教育和管理责任,以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活动中、寓教于管理中促进学生思想文化提升和良好健康文明行为养成。

2.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体系。高校要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依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发挥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及二级学院等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大政工干部的理论宣讲作用,发挥党校、团校等阵地作用,发挥新媒体的载体作用,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体系。一是构建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教育理论体系、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专兼结合的教师辅导体系、课内外融合的师生活动体系,促进实现高校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体系化。二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强化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把教育引导学生贯彻始终。三是构建先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播体系,巩固和壮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传承和弘扬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坚持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路径方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

3.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充分调动高校各条线、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协调意识形态建设各基本要素的关系,更好整合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力量,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良好运行。从强化“四个意识”的高度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层层压实责任,保证意识形态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从坚持“四个自信”的视角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力机制,努力培养“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队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体现时代要求、总结运用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经验、构建多学科融合创新体系三个维度,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机制,激励意识形态建设内容、载体、方法等创新,在创新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引领力,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活力。

当然,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做长期艰苦工作的打算,并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沉着冷静、积极应对,研究形势、促进创新中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常态。

猜你喜欢

育人师生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思想与“剑”
师生讨论改病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