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留学体验研究
——以孟加拉留学生为对象的个案研究

2021-11-30王秋圆肖地生

关键词:奖学金留学生一带一路

王秋圆,肖地生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争夺国际人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日益显著。[1]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国与沿线诸国建立了紧密联系,包括经济上、教育上的,尤其是吸引来华留学生方面。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求学的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留学生群体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助力。

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加大对来华留学生的资助力度、规模,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后,对沿线国家留学生资助人数不断上升。[2]这其中的用意不仅仅是对“一带一路”国家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提供支持,也是希望能通过这些 “交流大使”把自己在中国收获的经历和体验带回去。许多来华留学生毕业回国后有更大的机率能从事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出于积极的留学体验,他们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推进带来有利影响。来华留学生同时担负着自己国家建设者和中国发展见证者的重任,关注他们的留学体验也就势必成为一项重要的考量。

一、文献综述

尽管国内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推进,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这些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例如:王青、孟筱宇等发现随着来华留学研究生的逐年增多,高校人才培养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而必须发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养思路,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华留学,加强高校国际化内涵和水平[3];孙红认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领域的政策供给相对不足,治理主体的权责分工不够清晰,能力建设、系统变革及激励工具使用不足且形式相对单一[4];陆敏等人研究发现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起步较晚,存在着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差、教育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高效的内外联动机制等问题,应尽快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与支撑[5]。二是探索课程设置。例如:周延松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服务需求,对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因而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6];李悦探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7];冯兴乐等人深入剖析合班教学中来华留学生、教师和学校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案例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8];马佳妮在《中国留学》一书中对20名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进行了质性研究,但没有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做针对性的区分和研究[9]33-34。

综上所述,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然式的规范研究,大多从外部环境入手,提出宏观性的政策建议,缺乏实证研究基础,虽然对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宏观视角常常无法保证研究深度,在解释事实背后的真正原因方面还有不足,对有关“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学习经历和过程缺乏细致研究,对体现这个专门群体内心感受的留学体验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凸显。学生是质量的主体,对于质量的界定不再是不断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10]本研究通过对质量主体即“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个体的留学体验进行归纳总结,以企为最大化国家“一带一路”教育发展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地、尽可能全面地研究“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的留学体验,本文采用个案研究,这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聚焦于实际生活中某些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的个体现象,在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方面尤其适用。个案研究的脚踏实地和有的放矢有助于研究人文事务,在认识论上与读者的经验更加协调,可以自然地成为理论概括的基础。[11]本文利用《中国留学》作者马佳妮为观察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而设计的访谈提纲[9]351-354,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收集受访者自身在来华留学期间的真实经历,发掘自然产生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来源,符合个案研究的科学性和适切性。尽管个案研究存在广度不足的局限,但在前人相关研究着重于宏观层面的背景下,此方法有益于在微观层面深入研究问题,在见微知著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在实际访谈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确定的访谈问题展开,因此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特别是当研究者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时会适时进行追问,或者变换访谈问题,以尽可能地收集参与者留学体验的信息。

2.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参与者为南京N大学的留学生Andy(匿名处理)。Andy,男,孟加拉籍,22岁,现为计算机科学专业大三学生。之所以选择Andy这位大三的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他性格活泼,平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沟通表达能力强,多次与学院各部门就切身利益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勇于直抒胸臆。二是他已经经历了3年的在华学习和生活,相对完整地度过了从第一年的初来乍到、第二年的懵懵懂懂,到第三年的游刃有余,思想上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全面地回答访谈问题。三是他还有1年不到的时间即将毕业,再一次面临人生转折点必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继续留在中国求学或就业是否符合利益最大化已有思考和认识。

3. 研究过程。整个访谈分成3次进行,历时1周,每次约30-45分钟。本研究对时长控制的考虑在于既不会让参与者过于疲倦,造成语焉不详草草带过,也不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详谈。访谈分3次进行而不是1次结束,也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通过对上一次访谈的复盘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下一次即可更细致地了解。同时,对一些需要输出观点的问题交叉询问,在参与者对研究者的熟悉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有利于给出更加详尽和真实的回答。

三、留学体验的描述性分析

1. 留学前的准备。孟加拉正规教育体系包含5年小学(primary school)、5年中学(high school)和2年普通专科学校(college)的学习。除了进入两年制的专科学校以外,也可以选择四年制的职业学校,所学的内容基本都是实践操作。大部分孟加拉人完成这些阶段的学习后就会踏上工作岗位,如果想继续深造,可以凭成绩申请孟加拉的大学本科。

Andy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亲在企业工作,母亲是名教师。他在专科毕业后陷入迷茫,尽管家人在身边照顾有加,但年轻的Andy更想追寻自由的生活,同时想进一步明确人生方向,更好地规划个人发展。他知道如果留在家乡很难有这种机会,因此萌生了留学的想法。当在中国留学的朋友向他介绍了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奖学金制度等情况后,他发觉来中国留学应是一个很有利的选择。他先是在网络上搜索计算机科学专业在中国最好的学校,选定目标学校后在学校官网逐一搜索留学相关信息。在收到几所学校发来的录取通知后综合考虑专业和学校等因素,结合N大学有认识的朋友这一便利条件得出结论——选择来N大学学习是最优解。在填写文件和申请奖学金的过程中,在中国留学的朋友提供了很多帮助,Andy自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很难完成全过程。此外,喜欢旅游的Andy对中国旖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期待。

2. 留学中的体会。(1)适应环境。刚到南京的第一年,尽管Andy已做了会面临困难的思想准备,但新的国家、新的环境仍然让他感到压力重重。比如他觉得黝黑的肤色让自己受到了异样的目光,在校外会被行人指点议论,地铁里有孩子竟不敢靠近他。与母国相比,生活习惯也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上。孟加拉人的饮食重油重辣,相对来说,南京的食物清淡许多,南京人爱吃的“活珠子”更是让他退避三舍。孟加拉人习惯晚睡晚起,学生9点才到校上课,午餐通常在下午一两点,而晚餐在晚上9点或10点均属正常。另外,他发现街上行人交谈的声音总是很大,初来乍到时经常以为双方在吵架,直到他们笑起来才后知后觉。

孟加拉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6.5℃,冬季最低温度为4℃,夏季最高温度达45℃,因此他在南京的第一个冬天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在清晨零下几度的气温下步行去上课时感到刺骨的寒冷。另外,在国外生活意味着很多事都得亲力亲为,除了学业上的教育以外,生活上所受的教育也时刻在发生,比如学会独处、尝试独立和自我管理。

(2)生活状态。Andy在中国同学的帮助下下载了高德地图和大众点评等几个生活类APP,但这些APP没有英文版,所以对留学生的中文阅读水平是个考验。Andy觉得自己在中国留学的3年里最大的转变之一就是他开始能主动与人攀谈交流,以前他身边有很多熟悉的人可以交流,但现在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他不得不走出舒适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冒险,也是性格的塑造。现在的他积极投入各种活动,组织者、表演者、参与者的角色都力所能及地去做,所以他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感到人生更有意义。

得益于科技时代畅通的即时通讯工具,Andy用微信保持两周一次的频率与母国亲朋好友联络。新冠疫情打破了他回国团聚的计划,出于对耽搁学业的担忧,他只能一直留在中国,至今已有3年没有见到家人。在疫情防控最严格时校园封闭管理,在校学生8个月都不能走出校门,一时之间Andy心理压力难以疏导,经辅导员介绍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求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开导下才得以熬过这段时间。

尽管Andy结识了一些中国同学,但发觉他们总是很腼腆,一般不主动与留学生说话,他猜测其中的原因是他们不想说英语或者是对口语感到不自信,所以羞于攀谈,这也造成了他并没有什么要好的中国朋友,并自认为中国同学至今对他没有多少影响。

(3)学业活动。Andy所在的班级是由来自7个国家的14名留学生组成,与这么多来自不同文化且性格各异的同学在一个空间里共处交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平日的学习除了专业课外还有中国文化课程,Andy觉得喝酒干杯和使用筷子等礼仪很酷。与国内学生一样,留学生如果考勤不达标或成绩不佳一样会影响奖学金的申请。留学生奖学金按照级别主要分为大学奖学金、市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和中国政府奖学金。今年Andy就得到了江苏省留学生奖学金。

有研究发现,留学生在新环境里所拥有的朋友数量是其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与当地学生建立友谊的学生在情感上受益多,会对旅居生活更加满意。[12]N大学做了很多工作来帮助留学生融入集体生活,比如组织中文角邀请中国学生来到留学生的宿舍楼用中英文互相交流,帮助留学生与中国同学建立友谊,提高语言水平。在学校文化节上,布置不同国家的展位,邀请留学生展示母国的文化、食物和图片等。还有“说中国故事”的活动,通过演讲竞技的方式,鼓励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分享各自的留学生活。除此之外,还会有学院辅导员和中文老师们日常组织的一些小规模活动,寓教于乐。但美中不足的是基本上没有适合留学生参加的学术活动或讲座,即使Andy知道所在学院里有与专业相关的前沿讲座,但囿于语言问题仍然无法参加,两三年的中文学习仅能满足生活所需,远不足以让Andy听得懂全中文的讲座内容。

3. 毕业后的规划。Andy所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他目前的愿景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希望能够居家或在旅途中完成项目,而不用朝九晚五固定在一个地方工作。当问到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还会不会来中国留学,他给出很肯定的回答,因为他仍然觉得本科阶段来中国留学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如果选择其他国家,哪怕是一些学费几乎全免的国家,高昂的生活费用势必需要不间断的勤工俭学才能自给自足,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学业就变成很困难的事,其中的双重压力难以承受。而中国提供的奖学金基本上覆盖了他所有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这一点对于Andy来说非常重要,他只需要在假期时打工便已足够,可以专心于学习和适应国外生活。然而谈到更高学历的深造时,Andy在第三次访谈时坦言,在中国学习3年后已经变得更加独立、成熟了,在应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时有了充分的自信。如果继续硕士或博士阶段的学习,他倾向于选择欧洲国家,一是他喜欢旅行,另外也想追求更好的专业学习,比如德国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专业上就有很好的口碑和实力。此外他觉得中国的长期居留许可太难取得,这也是他想离开中国进行下一步安排的一个因素。

4. Andy的建议和评价。Andy对于所在的N大学和南京这座城市的满意度都很高,积极的留学体验已经让他向母国的朋友做了推荐。给留学生授课的老师们外语水平大都很好,有个别老师发音一般,但不影响理解。在对已有课程表示满意的同时,一心向学的Andy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课程量不足。他所在专业规定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留学生至少需要修满122个学分,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课程可选,满打满算也很难凑足这个总学分。就此问题,Andy和他的同学曾多次找到专业学院的领导商谈,得到的回复是由于师资不足,无法足额开设留学生教学大纲里的规定课程。另外,Andy对所在专业留学生全部独立成班授课也颇感遗憾,虽然他已来到中国留学3年,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他至今只有14个同样是来华外国人的同学,这造成他迟迟没有真正的融入感,他非常希望能有部分英文授课的课程可以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同堂上课。

总的来说,Andy在中国的留学体验是积极的,留学期间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知识和心态上。经过3年在中国的学习,他觉得自己更聪明了,除了学科知识上的积累以外,生活智慧的增长也很重要。其中他最大的体会是学会了应势而动(go with the flow)、兼容并蓄(acceptance)和顺其自然(let it go),即使当下谈论不喜欢的话题,也能倾听并尝试交流,而不会像以前一样转身离开。Andy想跟母国的亲朋好友分享的中国故事有很多,其中广场舞、美食、高铁和当外教的经历都让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研究发现与启示

1. 研究发现。从留学前准备、留学中体会到毕业后规划这3个阶段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来自孟加拉的学生来说,中国的奖学金制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除此以外,朋友的介绍和帮助也起到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尽管收到数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但在做选择时,朋友对所在学校的推荐是决定性的因素,甚至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很难完成申请入学和申请奖学金的全过程。

社会学家Mead在有关自我发展的理论上提出了“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的范畴分为两类:一类是互动型重要他人,与个体在生活中有互动有交流,可以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而另一类是偶像型重要他人,主要是个体基于崇拜、热爱而形成的形象,对个体起到间接影响。[13]在本文研究对象的经历中,在中国留学的朋友就起到了互动型重要他人的作用,他们的建议对Andy产生来华留学动机直至最终成行不仅起到了很深程度的影响,而且影响范围也非常广。

另外,伴随着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常常伴随着经济动机,而其做出的留学行动也可以被视为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留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和荣誉感才会自发地对外口头宣传,形成逐步递增的口碑效应。这充分体现了留学生积极良好的体验是推动留学招生工作进一步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启示。大学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形成一个教育场域,如不注重教育场域的体验性构建,许多留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虚拟世界完成教育过程,根本不再需要跋山涉水来到我国高校的客观教育场域中来。[14]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在场域特点探索提升积极留学体验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所有的措施都应为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这一核心任务而服务。坚守标准,以教育质量为重,才不至于丧失原则和根本,沦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替补。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在留学生学习过程和今后的留学生招录工作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本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奖学金是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动因,也因此有力提升了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层次和水平。即使他们在更高学历阶段离开中国,但这段留学经历带来的改变是不可磨灭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传向了母国,还传向了第二留学国,学校要做的是促进这些故事里的积极回忆。奖学金资助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发钱,以降低申请标准来吸引来华留学生,非但不能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反而自贬了中国留学的品牌价值,同时还会引起民众对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不满情绪。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这些需求后,自我实现是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学校要用好奖学金这一有效管理手段,帮助留学生形成收获与付出相匹配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落实学术活动的安排。“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优秀的来华留学生,但Andy在N大学的学习遇到了两个层面的困境,严重阻碍了他在学术方面的提升。

一是学校层面的课程配备不足。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时,可以借鉴这十几年来面向国内学生提倡双语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2001年,教育部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做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学”的重大决策。[15]2004年,教育部对“双语教学课程”作出规范界定,明确双语教学课程的范畴是“授课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的课程”[16]。胡壮麟在其论文中指出,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7]西北工业大学的蒋东方老师在实践中进行了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双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开拓型人才培养。[18]在N大学的官网上列出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已具备一定的实施基础。如果能够在已有的双语教学成功经验上辐射出去,惠泽更多专业,那么完全可以在不额外增加课程的情况下把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并班上课,这样既解决了留学生课程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促进更多教师提升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水平,同时与留学生同堂交流还可为国内学生的第二课堂创造条件,一举三得。

二是个人层面的中文水平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想为留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前沿论坛创造条件,可以考虑通过科技设备,配备实时字幕转换,实现最大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同时,学校也需要思考在留学生招录和留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比如可以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孔子学院”深度合作,将有意向留学的学生开始学习中文的时间点前移。另外,Andy反映留学生的总课时不多,平时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学校如果能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组织一些针对中文听说读写能力提升的录播课,以计入学分绩点为激励,在不占用老师授课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升留学生修读中文课程的比例。当前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的方向之一是“趋同化管理”,2018年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高校应招收和选拔有学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来华留学生,保障和持续提高生源质量,维护教育公平。要确保中外学生平等一致地使用教育设施和资源,按照学校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和考试考核。[19]要实现以上这些要求,过关的中文水平是前提中的前提。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积极的留学体验以外,本研究也暴露出N大学在制定教学政策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面。所在专业没有足够的课程,缺少能胜任全英文授课的教师,导致留学生们没能在难能可贵的留学时间里充实自己,造成时间浪费,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广泛开展,大量有国外留学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专家学者回国成为高校教师。但不难发现,这些具有过硬语言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的教师多分布在国内985/211高校,在普通本科院校就职的仍占少数。[20]即便如此,既然招收了留学生,那么就应该克服困难,提前部署,按照教育部批准的课程大纲配备与课程数量相匹配的教师,而不是以教师语言障碍为由不兑现。

尽管N大学的留学生不会因为课程学分不够而影响他们毕业,但前后不一的说法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严谨性和公信力,也带来了不好的留学体验,给真正求知若渴的留学生以流于形式、名不符实的感觉,长远来看,对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声誉都有伤害。学校如果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比如鼓励教师树立持续学习的理念,开展双语课堂相关素养的培训,组织公开课,或者在选拔国外进修名额和进行绩效考核时把能够独立英文授课作为加分项或指标,对缓解英语授课教师数量不足应该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奖学金留学生一带一路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