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共青团活动创新探究

2021-11-30沈新华唐开鹏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团学团员青年共青团

刘 眉, 沈新华, 唐开鹏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1)

开展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思想和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适宜团员青年的活动,可以增强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将团员青年聚集到党的周围。协同育人理念植入共青团活动,就是在共青团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建立“高校、家庭、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通过外引内培,打造协同合作平台,汇聚校内外资源,提升共青团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让共青团活动贴合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协同育人理念植入高校共青团活动的意义

1.1 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校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共同需求,也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需求。这就需要着眼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精细化指导。共青团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需要借助校内外各种资源,发挥系统内各育人主体优势,通过全方位全角度的有效互动,为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平台和指导。

1.2 规范共青团组织机制的需要

团的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共青团活动如果局限于团组织内部,不仅资源有限,活动效果也大打折扣,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加强不同主体的协同意识,才能有效避免低层次重复。

1.3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专业课教学是高校“第一课堂”,共青团活动打造出“第二课堂”。就业竞争的激烈促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第一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还要通过“第二课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共青团活动要贴近学生就业需求,借助校内外资源,通过专业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帮助大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求是创新能力。

2 高校共青团活动创建存在的问题

2.1 育人目标不明确

部分共青团活动泛娱乐化,思想育人效果不明显,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变化,形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1],变成了校园里学生的“自娱自乐”。部分活动只注重包装宣传,活动总结文字很华丽,没有实质内涵,属于“纸上谈兵”,育人目标和活动定位不清。

2.2 活动重复建设多

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共青团活动计划,缺乏统一安排,同一个活动或类似的活动多个部门先后开展,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严重打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造成管理机制上的混乱,使得活动的责任方不明确,活动中出现了问题也容易出现扯皮现象。

2.3 育人主体认识片面化

在共青团活动协同育人实践中,育人主体过于片面化。高校共青团活动一般由团委老师指导,团学骨干组织实施,活动范围以校园为主阵地,范围的局限和活动组织者资源的有限导致活动效果受到影响。部分职能部门和高校教师对共青团活动的认知狭隘,认为共青团活动就只是团委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导致共青团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降低了活动的层次,削弱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2.4 精准服务能力不强

高校共青团活动数量多,不少活动只是简单的累加,没有聚焦团员青年的需求,有的活动不符合时代特征或学生年龄特点,活动形式、载体单一,因此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活动轻视内涵建设[2],活动开展虎头蛇尾,没有起到真正的育人效果。有的活动是速成活动,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因此未能产生长远的活动效果。

3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共青团活动创新的思路

3.1 规范机制,加强活动管理保障

全校一盘棋,完善共青团工作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做到信息畅通,共同做好共青团活动。共青团活动品牌的创建,离不开一群具有较高执行力的团学骨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因此应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制度建设,认真做好团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及制度更新汇编工作。推进规范化管理,形成工作有制度、办事有程序、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团学骨干主动谋划,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精细管理。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建立团员青年“纸质+网络”人才档案库,最大化发挥团员青年的特长和优势,善于挖掘团员青年的潜能,促进团员青年向“专、精、尖”发展。高度重视团学骨干队伍的培养与管理,视之为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根据共青团工作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团学骨干培训,新老骨干交流会,借助宣传部、校团委等高校职能部门力量加强培训,增强团学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闻宣传和发布新媒体信息的能力。团学骨干带头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不断培养自身学习与实践、调查与研究、求是与创新能力。班级团支部通过团日活动、青年大学习、信仰公开课、学习互助小组等形式培育团员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标杆人物,形成榜样力量,切实推进基层团组织的履职能力。

3.2 优化质量,明确活动培育目标

基于高校共青团活动数量多、品牌杂、育人目标不明确的现状,应明确共青团活动项目化运作的目标要求,在此过程中相应“减负减压”,紧抓过程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有针对性地面对学生开展共青团文化活动。高校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工作思路,通过平台创新、资源创先、品质创优,将各类活动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单一化培育误区,坚持系统化、长期性培育。在活动策划、运作过程中,以培养团员青年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团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分类指导,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团员的自身优势和创造力。有效配置师资力量,做好目标管理,挖掘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根据时代特征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鲜明的活动主题。如以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重点,组织团员青年走出校园、追寻历史,与南京市方志办、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单位合作,组建“日军空袭南京造成损失”调查团、“南京大屠杀微观史”调查团、“南京大屠杀丛葬地寻访”调查团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活动品牌意识,将共青团品牌创建纳入学校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全力打造立德树人、项目孵化育人的工作品牌。

3.3 协同育人,扩大活动辐射范围

充分运用高校、家庭、合作企业、共建单位等资源,发挥“1+1>2”的效应,把“加法”做成“乘法”,规范高效开展共青团文化活动。密切联系专业教师,制定本科生导师制方案,让任课教师在学业预警、学风建设、学科竞赛、科研立项等方面发挥优势,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密切联系班主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能从专业角度帮助班级学生加深对学科的理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浓度,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风建设。密切联系家长,借助寒暑假作业,让学生主动跟家长汇报个人的综合表现,让家长查阅学生的成绩,然后反馈意见给辅导员。在发生学业预警、违纪违规、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三观、品格的影响巨大,家校需要共同发力,互相配合促进学生的成长。密切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施行项目合作、实习实训、培训课程、宣讲会、招聘会“五位一体”的全过程、嵌入式合作培养模式,为团员青年开拓就业创业渠道。密切联系共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组织志愿者们前往敬老院开展“小手拉大手”志愿服务;利用寒暑期组建多支服务社会或带有学科特色的调查研究团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服务地方经济。

3.4 聚焦需求,精准服务活动受众

针对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迫切需要,在新生入学时,让所有新生给未来自己写一封信,初步提出自己的学业目标;组织新生参加职业倾向测试,邀请专业教师开展面对面生涯发展咨询活动;以“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为主题举办团日活动,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针对大二学生容易形成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低潮期的现实问题,着重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借助企业资源开展多个职业领域的模拟面试、菁英风采大赛、专业学科竞赛、商务礼仪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需要,增强核心竞争力。针对大三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懈怠、心理浮躁的问题,举办“企业讲师进校园”主题活动、“社会即学校”“职业体验”实践项目,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此外,聚焦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协同各方力量精准服务青年团员。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学生开设培训课,让学生了解非遗作品背后所展现的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忠、孝、廉、悌等做人标准,对学生加强优良传统的熏陶。

4 结语

协同育人理念下共青团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青年,在服务青年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高校、企业、家庭的协同效用,开展有针对性、计划性、适用性的共青团活动,不断组织青年、联系青年、凝聚青年,从而影响青年,凸显共青团活动品牌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团学团员青年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关于油田企业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打造思想和业务过硬的团员青年队伍
影响大学生团学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及策略分析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关于高职院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浅谈在地勘单位改革中如何做好团员青年思想工作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