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1-11-30王若君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砂子建筑材料思政

王若君, 王 军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作为育人主渠道的专业课教学,要将“树人”和“立德”两者融合,“课程思政”是解决之道[1]。 “课程思政”是指专业课教师依托课程建设,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构建师生参与、贯穿全程,与专业课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育人体系[2]。本文以土木工程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材料”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素材,总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为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 “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思路

1.1 多方结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首先,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建筑材料发展日新月异,从古至今杰出的建筑工程及大师成就都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教师在课堂上以工程实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其次,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入校时普遍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塑形,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遵从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目标。

最后,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对接实际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重难点攻克、技能训练、应用拓展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在基本技能训练测试和典型案例介绍中梳理思政元素,紧扣建筑新材料发展动向,结合绿色建筑等热点内容。

1.2 双线融合,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专注度不高。因此,在课程思政开发与建设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提升学习效果为目标,重点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进行在线教学和考核,并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辅助实践技能检测教学。理实一体化,线上线下双向反馈循环交流,多渠道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在线课程的互动化和实践教学的现场化,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3 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3]。在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将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相结合,明确培养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与建设。以一门专业课程为试点开展小规模试验,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全院所有课程。

2 “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使用、储存、保管常用建筑材料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建筑材料”课程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进行课程思政设计,首先需要挖掘这些知识点中的育人元素[4]。

2.1 借助建筑材料,培养优秀道德品质

在石灰的煅烧过程中,导入于谦的《石灰吟》,讲述石灰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钢筋混凝土性能互补,各尽其优,团结合作促进发展,可借助其教育大学生构建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的意识。借助钢筋的韧性培养学生不畏困难险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实验课中教授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则可以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2.2 阅读人物故事,感悟工匠精神

分享詹天佑、茅以升等土木大师的人生故事,通过其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拼搏精神,以及对工程实际问题开创性的解决思路,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通过最新的工程实例,持续让学生深入了解土木工程行业,从而思考个人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混凝土的耐久性学习中,利用港珠澳大桥上的“铁娘子”张宝兰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2.3 纵览工程案例,担负专业责任

从土木工程的历史讲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以优秀工程案例为载体(例如三峡大坝、港珠澳跨海大桥等),展示我国土木工程的卓越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初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大国自信。关注社会热点,以武汉火神山医院十天建成的“中国速度”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速度”背后所隐藏的中国制度优势、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土木从业人员的无私奉献,突出土木工程专业在疫情期间发挥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大国自信和爱国热情。在实际工程中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以工程灾害和事故案例为载体,分析产生灾害事故的原因,通过直观地了解质量不合格工程给人民带来的损害,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

2.4 学习职业规范,培养安全意识

“建筑材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16课时的实验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土木工程师的规范引导下进行操作,严格遵循科学与规范,展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建筑材料”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以“建筑材料”第五章混凝土中砂子的质量为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按“砂子的质量问题—砂子的来源—砂子的质量要求—砂子的质量检测”为顺序开展教学知识点讲授。

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课前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动手讨论题:不同粒径的颗粒材料如何堆放最密实。各组完成堆放实验,并将作品拍照上传至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增强学生对学习难点“砂的颗粒级配”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以观看台湾海砂屋事件新闻视频作为课堂导入,由海砂屋的工程质量问题讲解目前砂子的供应情况,引起学生对砂子来源和质量的思考。在“砂子的来源”一节中,由自然砂的短缺讲到人工砂替代,让学生认识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职业素养,同时引出下一个教学知识点——人工砂的质量问题。在讲授质量问题时,通过案例和图片讲解砂的有害杂质及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另外,老师点评、学生网络互评课前所交的颗粒堆放成果,师生互动,讲解砂子的颗粒级配和细度模数概念。颗粒级配越好,材料越密实,强度越高,反映了不同个体团结合作力量大的“砼”心文化。在砂子的质量检测教学环节,学生首先通过虚拟仿真软件预习,再由企业工程师进行砂子的有害杂质化学检测示范,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后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规范引导下完成筛分实验,教育学生绝不能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一切需按照职业规范为引导,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培养学生科学、规范、严谨的工程思维。

课后,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布置小组汇报题目: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和发展。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讨论、收集资料并制作PPT。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专业的探究精神、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

4 “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实践的思考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基础要求高、涵盖知识点多而广,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课程面向大一新生,此时的学生对专业尚未建立清晰认知,未产生专业认同感。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后,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国内最新行业动态,有一定的实施效果。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第一,“课程思政”体系的架构,离不开传统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要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第二,在建设“课程思政”整体架构中,需要促进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课程特色和思政元素;第三,“课程思政”应当切实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对课堂进行系统完整的设计,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5]。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专业上,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时刻关注专业领域中的新发展、新动态和新技术,注重自身业务学习,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砂子建筑材料思政
反转世界
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彩色笔动起来
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废旧建筑材料在室内外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全球砂荒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