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美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30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幼儿

沈 明 璇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1世纪,中国的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与国际社会交流日益频繁,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进行着结构性调整。在现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的目光正渐渐聚焦于学前美术教学。近年学前教育中的美育部分得到一定的发展,美术教育的课程日渐倾向于融入优秀的本土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生动而富于张力,色彩热烈浓郁,创作形式多样,创作媒介均取材于大自然且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学前美术教学中,中国民间美术中富于中华民俗特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可以让幼儿在欣赏和创造美的同时领略自然的生命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美学理念,从而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幼儿美育亦称“幼儿审美教育”,是以审美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提高其精神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规定幼儿美育目标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1]因此除了教学中给幼儿良好的美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之外,也应与德育相融合,注重幼儿审美和文化观的同步提升。

1 民间美术的内涵及构成

1.1 民间美术的内涵

民间美术是指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艺术、手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一个国家或地区均可能产生出一种典型的民间美术。[2]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从公元前841年起始,已出土的编年史所能证明的历史不曾中断过,绵延到今日已经有了2861年。历史的绵延使得中华文明有着珍贵的延续性与传承性,中华文明的创造者是广大劳动人民,而他们所创造的民间美术则是中华文明宝藏中的一颗明珠。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富于变化,色彩浓郁和谐,制作方式多样,取材天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与幼儿美育的要求有很高的匹配度。

1.2 民间美术的构成

中国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独树一帜,造型和设色大胆且充满张力,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透视和色彩关系,而是对自然界中的人、事、物进行意象化的处理。造型上不拘泥于客观框架的约束,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把三维的世界二维化,夸张变形后辅以大量的精巧纹样,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和装饰性。色彩上不照抄描绘对象的固有色,而是进行了加工和提炼,配色上来自于作者的本能,保留了质朴的情感痕迹。民间美术的设色纯度相对较高,配色也十分大胆,让人体会到作品的生命力。在学前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美术的造型设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色感、审美和想象力。

中国民间美术的作品形式多种多样,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结合度很高,有绘画、雕塑、工艺品和生活器皿等诸多门类。绘画类有彩画、农民画和年画等,染织绣类有传统刺绣、传统扎染、民间印染和织锦等,剪刻类有剪纸、刻纸和皮影等,雕刻塑作类有玉雕、木雕、石塑、画像砖、泥偶、面塑和木偶等,扎糊类有麦扎、彩灯、纸鸢等。而作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和器皿,自然也与民间美术有着高度的结合,例如巧夺天工的竹编、藤编和漆器等,就是美观与实用的结合体。在传统节日节气的活动中融入民间美术的丰富形式,能更加贴近幼儿的社会生活,不仅有美育活动的外在形式,同时可以有效地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

中国民间美术的耗材均取自天然,且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带有地方色彩与民族风格。学前美术教学可借鉴民间美术丰富的媒介应用,选择适合幼儿的材料,让幼儿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认识到中国幅员的辽阔,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2 民间美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2.1 表现形式方面

三到六岁的幼儿可以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可以感知物体的形状结构特征,表现该物体的造型特征。但幼儿难以理解三维的空间和写实的画面,而民间美术造型的平面化和夸张化,对幼儿思维的启发及想象力的发展有益。同时,幼儿对纯度高的色彩较为敏感,民间美术的配色浓郁活泼,更易吸引幼儿目光,对其色感和视觉的发展大有裨益。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幼儿在欣赏民间绘画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色彩、形态等特征。由于幼儿对笔的控制抓握能力有限,在水彩或者国画颜料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幼儿涂抹,也可以让他们尝试在宣纸上喷洒、点涂和晕染,再根据已有的图像符号进行二次创作,激发其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主题活动和园区布置中也可融入民间绘画的元素,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2.2 作品形式方面

多变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融入学前美术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美术源于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传统节日可融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剪纸艺术可与春节习俗以及其中的戏曲故事讲解相关联;绳编与端午节的风俗介绍相结合,例如制作五彩绳蛋兜与艾叶香囊;彩灯制作与元宵节文化相融合等。让幼儿在制作手工的同时了解传统民俗故事,在实操和讲解中提升幼儿的生活情趣、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而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也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简化和组合。版画通常使用的材料是木板、金属板和石板等制作印板,再用颜料油墨等进行印制,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可以把板材替换为纸板或吹塑纸等相对易得且方便操作的材料。纸板拼贴画采用厚实的纸板按照所需印制的图案,剪或撕出图案的各个部分,再拼贴成有厚度的凸版后印制。而吹塑纸刻线版画则是凹版本,制作更为简便,可以在吹塑纸上使用不同材料刻出凹痕后进行印制。

2.3 媒介选择方面

民间美术的媒介选择很丰富且大多具有地域性,在简化后可以应用于学前美术教学中。

在中国西北的陕西省,盛产陶器和泥塑。陕西地处黄河的中游,空气湿度很低且风沙较大,当地黏性很足的黄色细土十分易得,自然催生出陶器和泥塑这两朵奇葩。当地民风淳朴粗犷,因此作品的造型生动夸张,大多以动物等民俗造型为主,有近两百个花色。幼儿在体验泥塑的时候可以采用陶土、紫砂泥和自然黏土等传统材料,也可以使用软陶泥等新型材料。在借鉴陶器与泥塑夸张造型的同时,可以配合情景教学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间美术还有地处中国西南的大理白族扎染。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布料上不需染色区域的分布及最终完成效果的设计,缝合或捆扎后,再浸入不同的染色基底中多次泡染,最终得到不同的效果。大理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分,盛产板蓝根、蓼蓝、艾蒿等植物,这些植物恰恰是制作蓝染的必备材料,因而催生出了结合白族装饰特色的扎染工艺。幼儿动手制作扎染时,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蓝草,也可以按时令采用其他的材料。如春季可使用紫花地丁,得到青绿;夏季可使用向日葵和蜀葵的花瓣,得到中黄和淡紫;秋季可使用石榴皮,得到石涅色等。幼儿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体会季节更替,培养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更能学习历史并感受传统民间工艺之美。

中国东部的扬州在17世纪时手工艺尤为兴盛,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记载到:“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3]由于当时对外贸易繁荣,加上扬州盛产木制手工艺品的独特条件,漆器发展尤为迅速。但传统工艺中,漆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繁复,且制作原材料——大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使用易得安全的蛋壳加乳白胶、颜料和树脂等替代大漆来体会漆器的镶嵌之美。具体做法是把蛋壳清洗后去除内膜晾干,分成不同尺寸的小块后用白乳胶粘合在基底上,上色后教师使用树脂封层即可。幼儿可在动手制作的同时培养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3 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夸张洒脱又充满生命力,色彩热烈浓郁且富于感染力,融入学前美术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色感与想象力的发展。其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调动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促进幼儿的美术创作从二维表达转向立体化、多元化。而创作媒介取材自然且多数具有一定地域性的特点则可以让幼儿在学习与实践的同时体验大自然的生命力,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和历史的厚重悠久。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是从事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作品质朴而真实地传达出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美好愿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可以让幼儿直接地产生共鸣与学习兴趣,而其中的实用性又可以使其不局限于课堂上一次性的讲授,而是使教学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本源的文化,文化身份的确定可以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前美术教学应扎根于传统艺术,在传承中创新,探索面向世界的本土化学前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美术篇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幼儿画刊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