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匡时学会成立考略
2021-11-30徐明涛
徐 明 涛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发起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的扬州匡时学会,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学会史上,还是在近代图书馆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由谢灼华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核心课教材《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论及此会:“从该‘章程’来看,与其说扬州匡时学会是一个‘学会’,还不如说它就是一个‘图书馆’。因为扬州匡时学会不仅‘以广购书籍为第一要义’,而且其‘章程’的全部内容也都属于‘图书馆’的范畴。”[1]近年,由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史权威之作《中国图书馆史》亦指出:“扬州匡时学会名为‘学会’,实为会员制图书馆。”[2]38显然匡时学会值得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史料的限制,学界关于扬州匡时学会的论述多语焉不详,或仅有只言片语,且因早年史料搜集者辑录笔误,最终以讹传讹,时至今日仍被错误使用。故而,笔者认为,有进一步考证、澄清之必要。
1 问题的提出:学界关于扬州匡时学会的研究
学界关于扬州匡时学会的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展开:一为学会史,主要是历史学界;一为图书馆史,主要是图书馆学界。
由于史料的限制,历史学界对匡时学会的论述极为简略。例如,研究戊戌时期学会史的权威学者王尔敏、张玉法、汤志钧等诸位先生对匡时学会的记述极为简略,仅有“光绪二十四年成立”之语。(1)关于戊戌时期的学会数量学界存在诸多分歧,有35(梁启超,1899年)、37(胡思敬,1913年)、54(汤志钧,2015年)、65(王尔敏,2007年)、68(张玉法,1998年)、72(闵杰,1995年)、87(谢灼华,1982年)之说。依据张玉法先生的统计,戊戌时期全国学会共68个,涉及12省约30个城市,江苏省最多,共23个。戊戌时期江苏省学会(除去上海)较有影响者有:苏学会、白话学会、测量学会、匡时学会、不缠足会等。论其性质,张玉法先生将其归为“目的不详者”[3]。再据闵杰教授的研究,认为匡时学会创办时间为1898年9月,创办者为贾士骏、桂邦杰[4]。以后历史学界对匡时学会的论述多以此为依据,似成“定论”。
图书馆学界对于匡时学会的研究较多,但也失之简略,且出现了“扬州匡时学会”与“扬州医时学会”的混乱表述。例如,《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1898年11月2日大事记中便有《扬州医时学会章程》的记载[5];《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2)令人不解的是,该书2005年版为“扬州匡时学会”,而2011年版改为“扬州医时学会”,但两个版本的资料来源一致。论及:扬州医时学会发起成立于1898年,具体情形不详,其章程共有三条[6]。再者,如《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7]《中国图书馆史·近代图书馆卷》[2]38等著作,却记述为:扬州匡时学会发起成立于1898年,章程共有三条。虽标明为“扬州匡时学会”,但所使用的资料却仍是“扬州医时学会”,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的资料来源一致。
关于图书馆史的权威之作,查其资料来源,均来自1982年李希泌和张椒华编的《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以下简称《史料》),其辑录情况如下:
扬州医时学会章程
一,会中以广购书籍为第一要义。现当开创之始,倡议同人咸出其所有之书,移入会中庋藏,由经理人出具收条,将来仍可收回,不作会中公用。至会中备购之书籍,自应永远存储,不得任意分散。
一,本会除购买书籍外,各种报章皆宜广搜博采,以新耳目而开知慧,如《昌言报》《中外日报》《农学报》《蒙学报》《申报》《新闻报》俱各备一份;置诸会中,公同浏览。
一,会中经费,现由倡议之人公同筹措,其未备之书籍,亦当次第购买。后之来者,经同人议定每人酌出入会之资,充为经费。会中所有书籍,皆可随时阅看,惟不得任意取回并糟蹋污损。[8]
图书馆学界多以此为依据,认为该学会的章程共有三条。(3)需要说明的是:《史料》并未标明该学会章程共有三条,翻阅全书,从其辑录的情况来看,应是与近代图书馆史相关章程有三条,节录之,而非该学会章程共有三条。而被认为该学会章程共有三条,应为后来学者揣测之误。
纵观此前学界的研究,由于史料的限制,关于匡时学会的研究多语焉不详,且出现了“扬州医时学会”与“扬州匡时学会”的混乱表述。此外,令人遗憾的是,图书馆学界和历史学界也未相互参照、印证与交流。那么,这个学会究竟是“扬州匡时学会”还是“扬州医时学会”呢?它于何时发起创办?创办者又系何人?
2 关于扬州匡时学会创办的报道及创办细节
查上述《史料》辑自《国闻报》第363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19日。笔者查阅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整理的国家图书馆影印的《国闻报·外二种》第363号[9],其第四页“东南各省新闻”栏目中有“续录扬州匡时学会章程”,(4)《国闻报》原标题“续录扬州匡 学会章程”,虽中间一字模糊不清,但大致仍可辨认出为“时”字。时间为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1898年11月1日),所列章程共十二条,其中就包括《史料》所辑录的三条。(5)《史料》所录的三条章程,为原章程的第二、五、六条,但第二条有些许出入,《史料》为“不得任意分散”,原章程为“不得任人分取”。就“续录”二字来看,《国闻报》之前似应有该学会的相关报道,但笔者翻检既往,并未查到。再查《新闻报》1898年10月7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第02版有“续录扬州匡时学会章程”的记载,且章程内容与《国闻报》所录章程内容一致。复查《新闻报》1898年10月4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第03版有关于“扬州创设匡时学会缘起”的报道。显然,“续录”是《新闻报》关于扬州匡时学会的后续报道。
故而,可以得知,并非存在一个“扬州医时学会”,而应该是“扬州匡时学会”,由“匡”变为“医”,应为早年学者辑录资料时之笔误,以至于后来者以讹传讹。(6)需要说明的是,繁体字“醫”与“匡”差别很大,应是早年学者辑录资料时,将“匡”误认为是简体字“医”,而不是对繁体字“醫”的误认。(此点受外审专家的启发,特此感谢)那么既然出现了“医时”的笔误,为什么从1982年编辑史料始至今没能引起学者的质疑呢?笔者推测,如“医时”是“医时救弊”的意思,“匡时”是“匡时济世”,可以看到两者意思相近,即使是“医时学会”依然符合戊戌时期的社会语境,故而很难引起学者的怀疑。另外,依据以上报道时间的先后,加之《新闻报》对匡时学会的报道相对完整,且报馆所在地较之《国闻报》也离扬州更近,(7)《新闻报》报馆在上海,《国闻报》报馆在天津。是否可以推断《国闻报》关于“续录扬州匡时学会章程”的报道转载自《新闻报》呢?就目前的情况看,《新闻报》的报道应为该学会章程的最早出处,其史料价值应高于《国闻报》。
关于该会成立时间,两说并立:1898年9月和1898年11月。查《新闻报》关于“扬州创设匡时学会缘起”的报道中,有明确说明“现已议定于八月朔日开办”,指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一日,即1898年9月16日,地址为扬州新胜街朝北石库门内。
其创办者,闵杰教授认为是贾士骏、桂邦杰二人,但却未标明出处。笔者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中外日报》,1898年9月7日第四版“各省新闻”报道:贾士骏、桂邦杰、汤浒北、李步周四士绅纠集同人创立匡时学会[10]。再查1937版《江都县新志》,其第七卷载有:“蒋彭龄,字绍篯……光绪戊戌创匡时学会于扬州,与康有为,梁启超遥通声气。”[11]863再据李伯通1932年版的章回体讽刺小说《丛菊泪》,其第2卷第七回亦记述匡时学会为蒋彭龄所发起创办[12]3-4。可以得知,扬州匡时学会的发起创办者应为:贾士骏、桂邦杰、汤浒北、李步周、蒋彭龄五人。
3 从“缘起”与“章程”看扬州匡时学会的性质
从其缘起与章程来看,匡时学会是集学会、图书馆、学堂于一体的。
第一,匡时学会以“合群”“匡时济世”、讲求新学为宗旨。其缘起首先从“合群”的观念谈起,“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凡事类然,惟学尤甚”,并断言欲新耳目而开智慧,绝非独居一室之中可以做到。同时,面对甲午战后的危局,匡时学会发出了匡时济世的呼吁,“研讲维新之治,建白富强之策”,希望以此振奋士人之精神,挽救国家之危局。这也是该学会名曰“匡时”之原因。再者,该学会专门研习经史、算学、时务数门,俟将来经费充足,再行推广工学、商学、农学等,并且聘请了精通西国文之师友。匡时学会还准备每月将同人的“心得之义”或最新之学等,汇刻成册,刊印“会报”;同时每月“会课”(即考试)一次;对于聚会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每日上午八点钟至十一点钟,下午三点钟至六点钟。可以说,是很完备的学会章程。
第二,匡时学会具备了近代图书馆的某些性质。首先,“会中以广购书籍为第一要义”。除此之外,还“广搜博采”各种报章,如《昌言报》《中外日报》《农学报》《蒙学报》《新闻报》《申报》等,“以新耳目而开智慧”。并规定“会中所有书籍,皆可随时阅看,惟不得任意取回,并糟蹋污损”。将其称之为“会员制图书馆”,也不为过。
第三,导引新式学堂教育之风气。之所以创办匡时学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实因扬地尚无学堂”,“愿学之士,苦无门径”。除了会中同人学习切磋之外,匡时学会还允许年幼者来会学习,但需粗通文理,只学习算学一门,每月缴纳脩脯(即学费)二元;学习各门者,每月脩脯四元。所有脩脯皆充为公用。在当时扬州尚无新式学堂的情况下,匡时学会具有导引新式教育风气的作用。
4 结语
从目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来看,匡时学会的存在时间应该不长。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会也被迫停止了。但也绝非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一发生,就立即停止,在1898年9月26日《申报》的报道中仍可看到匡时学会[13]。从李伯通的小说《丛菊泪》也可以得知,匡时学会曾在扬州引领风气之先,轰动一时。作者以讽刺的口吻写道“在城一班书呆子,无不以入会为时髦,不入会为腐化”,入会者竟高达300~500人[12]3-4。
关于匡时学会的资料不多,很难了解其具体详细的情形。不过,如果联系到三年后1901年蒋彭龄成立的华瀛公社,或许对匡时学会的认识会有所深入。华瀛公社发起创办于1901年,具体日期不详,地址仍在扬州新胜街,应在匡时学会旧址。1901年5月30日《同文沪报》第3版载有《华瀛公社章程》,从其章程来看应是匡时学会的继续,仍“专讲新学,专求新理,以开风气”[14],“搜罗中西图书,任人阅购”[11]863。令人遗憾的是上海图书馆建设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本版报纸是残缺件,章程一节全然缺失,无法得知其具体内容(8)据查阅日本国会国立图书馆关西分馆(京都)所藏《同文沪报》比上海图书馆所藏较为完整,不知本版报纸是否为完整版,尚须有条件的学者前往查阅验证。。但从《大公报》的华瀛公社广告来看,华瀛公社应为销售各种新书、新报的商业书局[15]。但华瀛公社并非以营利为唯一目的,1904年7月它还附设阅报公会[16]。扬州阅书社1904年9月开办,亦暂借华瀛公社内[17]。1908年由蒋彭龄成立的扬州第一图书馆附设教育品陈列所,亦设于华瀛公社内[18]。至1908年12月,华瀛公社内已设有扬州第一图书馆、劝学所、教育会等,已觉“地狭人稠”,被迫迁于扬州小东门[19]。可以看出,华瀛公社应为匡时学会之续。
通过对匡时学会的初步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并非存在一个“扬州医时学会”,应为“扬州匡时学会”,此为早年辑录资料者之笔误;其次,扬州匡时学会创办的具体时间为1898年9月16日,即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一,会址为扬州新胜街朝北石库门内。发起创办者为贾士骏、桂邦杰、汤浒北、李步周、蒋彭龄五人。再次,《国闻报》关于匡时学会章程的报道,很有可能转载自《新闻报》,《新闻报》的相关报道应为该章程最早之出处。从蒋彭龄1901年发起创办的华瀛公社章程与经营情形来看,华瀛公社传承了学会的精神,应为匡时学会之续。
今将匡时学会“创立缘起”与“学会章程”附录于后,以飨同好。
《扬州创立匡时学会缘起》[20]
盖闻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凡事类然,惟学尤甚。经有之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谅哉!此言莫之敢易。矧今海内变法,旧学无用,有志之士将欲新其耳目,开启智慧,断非茕茕一室,交游蹊绝,遂能与时变通。高谈匡济,研讲维新之治,建白富强之策,大有救于今日之中国也。同人所学,略识门径,窃喜圣天子明诏颁示建学,维亟奋兴鼓舞,深惧暴弃。爰议创立学会一所,命曰匡时。入会诸君,或倡捐金赀,或备购书籍,悉听自便。其有诚意来学者,亦当略具脩脯,弗予拒绝。会中学术以经史、算学、时务为断,各就专门,分时讲习。现已议定于八月朔日开办,仍望缙绅先生、巨儒硕学,或赐奖以诱其初志,或驰书以匡其未逮,凡我同人尤深冀幸!至一切详细章程已略拟端绪,如有不便,许入会同人商榷另订,俟更改尽善,再付刊刻。同人创立之旨,期于久远,故未敢率略从事云。会设扬郡新胜街朝北石库门内。
《续录扬州匡时学会章程》[21]
一、本会广集同人,无非切磋琢磨、教学相长之意。海内通人如有见教,敬当延入接谈,其言之尤雅者,编为说贴,刊入报章,共垂不朽。在事诸君子本非植党,幸无开攻伐之门。
一、会中以广购书籍为第一要义。现当开创之始,倡议同人咸出其所有之书,移入会中庋藏。由经理人出具收条,将来仍可收回,不作会中公用。至会中备购之书籍,自应永远存储,不得任人分取。
一、同人聚集,宜有一定时刻,每日早间八点钟集,十一点钟散;午后三点钟集,六点钟散。风雨不更,如实有要事,可于前一日相告。其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等日,作为休沐之期,会中诸务一切不办。
一、本会创办之始,自宜专习经史、算学、时务数门,将来经费充足,仍当推广工学、商学、农学等务。在事诸君子,务各振刷精神,不可一得自矜,当于国计民生有补。
一、本会除购买书籍外,各种报章皆宜广搜博采,以新耳目而开智慧。如《昌言报》、《中外日报》、《农学报》、《蒙学报》、《申报》、《新闻报》,俱各备一份,置诸会中,公同浏览。
一、会中经费,现由倡议之人公同筹措,其未备之书籍,亦当次第购买。后之来者,经同人议定,每人酌出入会之资,充为经费。会中所有书籍,皆可随时阅看,惟不得任意取回,并糟蹋污损。
一、幼学之中,或有天资颖悟、文理粗通者,愿来会就学,本会亦定有一例,分时讲授。其专习算学者,每月脩脯二元,兼习各学者,每月脩脯四元。所收脩脯皆充为会中公用。
一、会中除习经史、算学、时务外,并已延请精通西国语言文字师友,俾在会诸君得以兼习其事,且以餍来学者之求。
一、会中诸同人或有心得之义,或有最新之学,或尚论古人,或博辨时事,其著为论说者,每月汇刻一次,名曰会报。所有刻资,皆于所收入会之资取给。
一、本会每月举行会课一次,分经史、算学、时务拟题。其未经入会者,亦可与课,惟齐卷应依本会拟定之日,不可逾限,一经首选,敬即延入会中。
一、本会之设,实因扬地尚无学堂,当道诸公议此事者,迟之又久,迄无定论。愿学之士,苦无门径,故联为一会,以导其先,或者互有发明,互相讨论,较之不学大有间焉。将来著有成效,仍当禀请地方官,准予立案。彼都人士或亦邦国之光也。
一、本会拟将时务书籍,切近而有用者,汇刻一集若丛书。然又恐愿大不偿,拟仿招股之法,先就会中同人认定若干股,然后各就所知更为推广,众擎易举,或可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