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病机及证治探讨
2021-11-30邝浩丹黄琳肖硕实温成平
邝浩丹 黄琳 肖硕实 温成平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
历节病以关节遍历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其最相关的现代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痛风等。 RA活动期主要临床表现常为四肢关节肿胀、压痛和晨僵;晚期关节畸形,甚至完全丧失功能,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全身表现,常见的有皮肤、内脏的类风湿结节,心包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肺间质病变,肾小球肾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1]。现代中医学家通常从中医经典辨证提出治疗RA及合并症的方法,例如范永升教授抓住三焦衰弱这一基本病机,以祛风散寒、祛湿清热、化痰通络法治疗RA合并间质性肺病[2]。另有研究者认为,郁是引起并加剧RA的原因,应从郁证论治RA[3]。
奔豚病以气冲心胸、发作欲死、咽喉噎塞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从涉及的部位来看,奔豚病存在胸腹多个脏腑受累。有专家认为奔豚病和冠心病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提出“奔豚冠心证”的说法[4]。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符合经典历节病诊断的患者会合并出现奔豚病的证候表现,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因此本文以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当中阐释历节病、奔豚病的条文为出发点,对比《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中医学典籍当中有关历节病、奔豚病的论述,梳理总结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病因病机,并从中医经典的视角,探讨历节病并发奔豚病这一复杂病证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1 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病因病机与证治
1.1 风湿袭表,玄府不通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指明历节病可以从黄汗病传变而来。因此本文以黄汗为线索,探究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病机与证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又云:“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黄汗病属于一种特殊的水气病,与风水病证候相似,均属于寒湿闭郁阳气。尤在泾[5]《金匮要略心典》载:“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关于风水,《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风水病与黄汗病有风湿客于玄府的共同病机,黄汗病湿热偏重,风水病则有“目窠上微拥”“身重”“胕肿”“恶风”等风湿偏盛的证候。《伤寒论》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奔豚病发生时有寒湿郁于皮肤血络、玄府不通的病机,与历节病起于风湿客于玄府、侵于血络的病机一致。误汗伤阳、烧针被寒、汗出入水中、劳汗当风等原因,可导致太阳气衰,肌表血络闭塞,由此可知太阳气衰、玄府不通是起病之初的主要病机。
从治疗上来看,黄汗病用桂枝加黄芪汤或芪芍桂酒汤治疗,主于调和营卫、温煦肌表,恢复在表之阳气;风水病以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祛风逐湿。越婢加术汤是“厉风气,下焦脚弱”的主方,方中白术能疗寒湿痹,去死肌,治痉病、黄疸,止汗又能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烧针被寒引发奔豚病所用的桂枝加桂汤与治疗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均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方中黄芪主表虚,桂枝可平降冲气;《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可宣散表寒兼清郁热。此类方剂均可通玄府、解表邪,适用于历节病并发奔豚病初期的防治。
1.2 寒湿闭郁,肺气不宣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有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提示黄汗病和周痹证候有相似之处。《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第一》:“问曰:周痹何如?曰:周痹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循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问曰:此病安生,因何有名?曰: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6]《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太阳主诸阳之气,阳气之甚者也,此受天之寒邪,得吾身之阳气以化热,则痛立解。”周痹的病机可以概括为寒气侵袭、脉络绌急,其疼痛有得寒痛增,得热痛解,血虚脉厥,此处痛毕,他处又发的特点。
黄汗则不然,黄汗病发热后则变为历节病。血脉受寒,可待自身阳气恢复,或得温覆而痛解,说明其病轻浅。因肺朝百脉,脉厥肢冷,心肺之气为之不畅,则血脉之寒可传变入里。从黄汗病“身肿而冷”“胸中窒”的病症可推断,在历节病发生之前,黄汗病已存在肺气闭郁、寒湿阻络的病机。赵以德[7]《金匮方论衍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注曰:“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胸中者肺部也,肺朝百脉,治节出焉,饮留胸中,宗气之呼吸难以布息,故短气……饮者即湿也,湿喜留关节。”短气“胸中窒”是因为留饮所致,留饮也可以引发四肢历节痛,说明历节病的发生内系于肺。肺主气,又主治节,朝百脉,肺气不畅则津液不布,水气失治,化为湿邪,内伤血脉。所谓“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风湿随脉流行于关节,则为历节病。综观黄汗、周痹、留饮、风水等病,皆存在寒湿稽留玄府、皮肤、血脉、胸膈之证。心肺之气不能畅达,则寒湿闭郁,肺气不宣,导致水寒湿邪深入肢节,同样也是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病机。
治疗上,宣肺散寒、利湿逐痹、祛邪畅气为本证的主要治法。肺主气,肺气调畅则气机不易郁结,因此宣肺除痹可防止水寒湿邪的停聚,从而预防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发生。治疗可选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肺脏·积气第五》记载的治上气咳逆方,方含苏子、五味子、麻黄、细辛、紫菀、人参、黄芩、甘草、桂心、当归、生姜、半夏,兼具宣肺、通痹、活血等多重功效;治疗“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的奔气汤[8]317-318;《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七·风毒脚气·汤液第二》中治疗脚气上逆的半夏汤[8]154等。上述诸方均能宣肺散寒、利湿逐痹,均为预防疾病进一步进展的可选之方。
1.3 痹热血虚,肝郁气逆 从黄汗病“假令发热,便为历节”的证候可知,从黄汗水湿闭郁玄府、脉络痹阻到历节病的发生,经历了一个水湿郁蒸化热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风湿之邪由浅入深的传变。《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又曰:“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涩则病积,时善惊。”痹随人体阴阳气血之多少,或外于发,或传于内。其基本规律是:阳明阳气有余,病趋于外则脉痹;阳明之阳气不足,病传舍入脏则为心痹。厥阴阴血有余,为阴痹;厥阴血虚,则为热痹。林珮琴[9]在《类证治裁》提到:“脉痹,即热痹也。”胃属于阳明,阳明有余即胃气热,由此可见,血虚湿热相搏是脉痹、热痹的内在原因。《增补内经拾遗论方·热痹第四十七》曰:“热痹,主阳盛阴弱。夫阴阳相等,斯无寒热之患也。今惟阳气多,阴气少,则阳气偏胜,盛阳遭弱阴,故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客于经络,郁而为热痹也。”[10]阳热盛耗伤阴血,则可导致痹热血虚。奔豚发作时以“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为主要表现,尤在泾认为,本病是肝有邪气,王子接则认为,奔豚汤方所治病证属于心火。《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奔豚发作时肝血虚与火热之证易见,其病机与历节病发热时风湿闭郁日久化热、热盛血虚的病机相一致。痹热血虚,是此阶段历节病并发奔豚病发生的共同病机。
治疗上,针对本阶段阳热有余、阴血不足的特点,应兼顾清热、养血、平冲、除痹。关于热痹,刘完素[11]《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曰:“阳气多,阴气少,阳热遭其阴寒,故痹。脏腑热,煽然而闷也。升麻汤主之,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兼诸风皆治。”又“壮火食气”,热痹日久则阳气虚耗,阳不足则痹病传舍入心,可进展为心痹。对于心痹的治疗,《圣济总录》曰:“盖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经所谓诸痹不已、亦益内者如此。”[12]书中所载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等方,可兼顾清热、养血、除痹。
1.4 脾虚失运,湿邪阻络 历节病并发奔豚病之因均为居处不避风寒湿,皮肤腠理受风寒湿邪,导致玄府不通,寒湿闭郁,困阻阳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居中央,以灌四旁。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若饮食有节,脾胃健运,则外感之风寒湿邪无由深入。历节病多因饮食偏嗜、脾失健运而发,所谓“味酸则伤筋……咸则伤骨”,饮食失节,脾虚失运则湿浊内生。外感风寒湿所引起的阳气闭郁与内生痰湿共同损耗脾阳,导致脾虚失运,内生痰湿,随脉络流于关节,日久则痰湿瘀阻沉结,导致肾气亏虚、水寒积结。脾通上下,为运化之枢机,脾虚失运,上下不通,则水湿不化,是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基础病机,日常应当节择饮食,以保全脾胃之气。
脾虚湿邪阻络,则津液亏伤,治疗上与风寒湿邪在表者有所不同,应当慎用或不用青龙汤这类发汗之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曰:“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记载了水气病误用发汗,损伤津液,导致阴虚火热冲逆,引起气冲和手足痹而热冲头面、状如奔豚的情形。“寸口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是发汗后阴阳之气俱虚、血络不通的脉证,为了应对误汗引发的冲气,仲景拟定了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茯苓与桂枝配伍的方剂,以平冲降逆、温阳健脾化湿。治疗发汗后欲作奔豚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也属于苓桂类方。仲景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茯苓与桂枝配伍,不仅可以健脾运湿、温化痰饮,又能平冲降逆,因而此类方可作为治疗历节病并发奔豚病脾虚失运、湿邪阻络证之首选方。
1.5 肝肾虚损,水寒积结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本条主要的脉证病机为肝肾虚损,又兼病久,心阳受损,正是由脾虚失运、湿邪阻络进一步发展而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沉脉是水气病的主脉,也象征内里阳气亏虚,如误下则损伤中焦阳气,可引发冲气。
肝肾虚损、水气为患正如《黄帝内经集注·素问·水热穴论第六十一》所言:“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夫肾者主水,受胃府之津液而藏之,肾之津液复还如胃中,而资养脏腑。”[13]《难经·第五十六难》云:“肾之积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14]指出奔豚系肾积,所谓“肾积奔豚”即得名于此。水气或溢于皮肤,或从少腹上冲心下,反映了历节病并发奔豚病时,水寒邪气停滞周身或冲击心胸的情况。
从脉证病机来看,水气“沉紧相搏,结在关元”而见咳喘,“咽喉塞噎”非“留饮”在胸膈,而是肾水寒积结之气的冲逆。《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脉经》曰:“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中伤烂,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 ”[15]从历节病“脉沉而弱”阳气虚损的脉象,到水气病寒湿内侵、渗于血脉之“脉沉而紧”,再到肾积奔豚之“沉急脉”脉证,正反映了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患者由脾虚失运,到肝肾虚损,再到水寒积结的整个过程。由于寒邪引动沉寒,导致气机冲逆,疾病日益加剧,此间水寒气递增、阳气渐衰,肝肾虚损,则最终成为历节病并发肾积奔豚病。
治疗上,下焦之水寒,必当先固中焦之阳气,治疗的基本原则仍是健脾运湿通络,与脾虚失运的治法相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曰:“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说明乌头汤既能治疗历节,又可治疗脚气。《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七·风毒脚气》:“何因名为脚气?……凡脚气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8]149方中巧用蜜煎和缓中焦,以黄芪、芍药、甘草养血益气,以麻黄、乌头温阳散寒通络,兼备温阳养血通络,是可治疗历节病并发奔豚病后期水寒积结证之方。脚气之病机与奔豚气之病机同为水寒上冲,肾水克心火,由此可知,乌头汤为历节病并发奔豚病水寒积结证可选之方。
2 结语和展望
综上所述,历节病与奔豚病的共同起因是太阳气衰、风寒湿邪外袭,避免汗出入水中、劳后当风,防止误汗、误下、烧针后感寒,则能防止风寒湿邪侵入人体,进而预防历节病并发奔豚病。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归纳为:风寒湿邪客于皮毛,入于玄府,滞于皮里,则湿热壅塞,成为黄汗;风气偏盛,水停皮下,则为风水;湿痹上下行于脉,外受于寒,裂分肉而痛,则为周痹;肺气不宣,营卫闭郁,湿浊内生,湿郁化热,热盛阴亏,则为热痹并发奔豚;风寒湿邪困郁脾阳,脾失健运,湿阻脉络,则使人欲作奔豚,又脾虚不能制水,水气不行,湿流于关节,湿郁化热,引发气机冲逆;久病或随年龄增长,阳气虚衰、肝肾虚损,加之水寒积结在下焦,则为骨痹挛节、沉厥奔豚,水气失于运化则可上凌于心。
如从疾病发展过程论治,起病之初,当调和营卫、祛风除湿、温阳平冲;随着疾病发展,病邪阻遏肺气宣降,当宣畅肺气、通畅脉络,以平气冲;如病邪郁而化热,热盛阴虚,气机冲逆,则当养血除痹、平冲降逆。历节病并发奔豚病证久病不愈,则肝肾虚损,水寒积结在下焦,治疗应当在健脾运湿的基础上补益肝肾、养复血气、散寒化湿,以减少对心肾阳气的损耗。湿邪为患有“始时当微,年盛不觉”的特点,因此需要日常养护与辨证论治同时进行,勿伤寒、勿伤饥,对于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的运化、水气的布散有赖于脾阳的健运,因而顾护脾阳、健运脾气是贯穿于历节病并发奔豚病治疗始终的方法。
历节病以湿邪痹阻肢节、侵袭血络为病机,治疗不当和迁延不愈均可导致历节病并发奔豚病,出现关节痹痛与气冲心胸、胸闷、烦躁、心慌心悸等临床表现,这与RA以关节活动功能受损为主,可累及肺、心、肾等器官的临床特点高度一致,而RA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表现为关节病变与心血管病变共同出现,可见胸闷、头晕、心悸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RA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率较高,发病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2016年更新建议,疾病持续时间>10年,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或抗瓜氨酸蛋白抗体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ACPA)阳性,以及存在某些额外疾病的RA患者,其CVD风险评分上浮,系数乘以1.5[16]。瑞典一项关于RA患者的全国性队列研究提示,RA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增加了约40%[17]。RA并发CVD是临床上的难题,历节病以及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方药,兼顾宣畅气机、清热除痹、健脾运湿、温阳散寒、补益肝肾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能够为RA并发CV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此为笔者浅见,不当之处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