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建伟中医传薪录》治学方法及学术特色探析

2021-11-30郑渝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授患者

郑渝宁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连建伟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连教授弱冠行医,业岐黄五十余载,医理娴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连建伟中医传薪录》第2版2016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理、法、方、药俱到,为连教授临床经验之荟萃。该书沁人肺腑,启迪心志,可谓名家“临证之纪实,治学之写真”。现以该书为依据,对连教授的治学方法、学术经验及临证特色加以探讨。

1 治学方法

1.1 博古通今,熟谙经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连教授认为学习中医,必须熟读经典,甚至要背诵经典,洞晓经典之内涵,这是做好中医临证的根本。连教授曾治疗一患者,自述背部寒冷有巴掌大小,于是马上联想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的记载。可见,只有熟读经典,临证时才能成为源头活水,运用自如。

连教授亦重视国学,认为国学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总称。学中医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乃至于仁人志士的文章、诗词、歌赋,来汲取精神食粮。许多中医大家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如明代李时珍广阅博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于《本草纲目》中可见一斑。连教授不遗余力地倡导国学,不但应邀讲学,还出版了国学研究专著《连建伟国学精要讲稿》,供中医学术继承人学习研究国学之用。

1.2 勤求精思,刻苦钻研 吴鞠通[1]《温病条辨·自序》有言:“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名医必然饱学,连教授自幼立志,在动荡不安的“文革”岁月里,潜心钻研医书,综览各家,奠定了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从自学入门、勇登医道的学子,到传道授业、救民疾苦的名中医,连教授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执笔,常常备课、写文章、整理医案至深夜,数十年如一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其求学之毅力,求学之深远,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境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是这种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使连教授誉满杏林,成一代名医。

1.3 随师侍诊,学以致用 孔子[2]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连教授主张多向名师学习,不仅学习他们的医术,还应学习他们的为人。求学时代,连教授常到医院向老中医学习如何问病、切脉、望舌、开方,并经常拜访一些名老中医,向他们请教医理。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研究生后,又跟随王绵之等中医大家学习,受益非凡。因此连教授认为跟随名师非常重要,常谓“入门正则始终正”。名师指点犹如醍醐灌顶,可以使人茅塞顿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常言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连教授强调早临床、多临床,提出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深刻体会经方奥义,掌握中医诊断技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连教授精通脉理,在平脉辨证上造诣深厚,这离不开他长期的临证实践。由此可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1.4 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纵观古往今来之医学大家,无不重视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总结。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撰成《伤寒杂病论》;叶天士在仲景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造出治疗温病后期阴液亏虚、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脉虚大或脉结代的加减复脉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连教授特别注重对临床心得体会的及时总结,每次门诊都会详细记录每位求诊患者的病案。这个习惯,坚持了50年,记录了上百本笔记,并且保存如初。诊疗之余,手不释卷,总结从医心得与经验,并编著成书,先后出版中医专著15部,中医方剂学教材10部,且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医学术论文100余篇,为发展中医学术、普及中医知识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认为医学是“性命所系”的科学,看了一辈子的病,不可不知其所以然,一定要在临床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5 善心善行,业进德进 《资治通鉴·周纪一》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3]连教授宅心仁厚,在医术医德上强调业进德进,将学医的目的总结为“忠孝仁爱,自利利他”,常教导学生“医乃仁术,为救人学医则可,为谋利学医则不可”[4]156。连教授善于通过诊疗发现患者得病的情绪症结,常亲切开导患者,使患者如沐春风,尚未服药,病已去三分;遇有经济困难的患者,则解囊相助;又常念及患者求医问药之艰辛,不顾个人劳倦,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加号;选方用药,更是仔细严谨,多选价廉效高的药物,在医界颇有名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连教授仁德仁术,屡起沉疴,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尽管杏林春满,连教授始终不忘初心,求本远志,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所言“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2 学术特色

2.1 问道岐黄,深研医理 连教授熟谙中医典籍,精通医理,始终坚持与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并在深研古典医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论治虚损性疾病时,强调辨证准确、补益得当。虚中夹实者,宜先攻后补;虚不受补者,当以“和缓”为贵,不可滥补;同时注意补而不滞。对于疑难怪证,推崇清代医家王清任“怪病多瘀”思想,常用王氏血府逐瘀汤法治疗各种沉疴痼疾,屡有效验。治疗慢性病十分注重有方有守,指出辨证无误、方证相应时,应坚持守方守法,缓缓图治;若病机证候已变,则应重新立法,依法处方。“脾调五脏”是连教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他认为,五脏中皆有脾气,调补脾胃不仅能治疗脾胃本脏的疾病,还能调节其它脏腑乃至整个机体[5]。因而对内伤杂病的治疗,连教授处处以顾护中气为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有鉴于此,连教授高度重视情志、饮食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常在诊病之余,嘱咐患者服药之法、饮食起居之道。

2.2 脏腑辨证,注重整体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有机相连,构成整体,彼此正气相助,病变相关。连教授认为,临证不明脏腑经络,则无以认识病证之根源、探究阴阳之传变。观连教授医案,多从脏腑辨证论治,对脏腑之生理病理阐释精彻。例如,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若脾气虚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而肺病日久,亦可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常。据此理论,临床上连教授治疗喘咳日久不愈,兼见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肺脾两虚之证时,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补脾益肺,土旺则金生,久咳可除。再如连教授治疗皮肤病,不拘泥于外治,往往更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认为脏腑之寒热虚实等改变都可反映于皮肤。连教授曾诊治一李姓患者,男,32岁,主诉为周身瘙痒,中脘胀痛,诊得左关脉小弦,舌苔白腻。连教授认为系肝脾两虚、复感湿邪所致,脾胃虚弱故中脘胀痛,左关脉小弦主肝血不足,舌苔白腻为外感湿邪,治拟归芍六君子汤出入。患者仅服三剂,诸症均瘥。此案诊疗,连教授辨证有法,标本兼顾,而非见痒止痒,因而收效颇捷。

2.3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连教授常说:“学习中医,当博采众长,兼收百家,必须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必须要学习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这是传承中医的‘必须’,更是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必须’。”[4]151连教授取法各家,多有创新。如继承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脾胃学说思想,辨治脾胃病有“调木扶土、疏养结合”“调气温运、分消走泄”“寒热并调、辛开苦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治法[6];深研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将叶氏治肝法及其用药规律归纳成十法,即和阳熄风法、育阴熄风法、清肝泻火法、疏肝理气法、辛润通络法、降气和络法、温肝散寒法、泄肝安胃法、调和肝脾法和甘缓益肝法。

此外,连教授善于古方今用,对经典方剂灵活化裁,自创一系列良方。融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局方逍遥散于一炉,创补土柔木汤,主治脾胃气虚兼肝郁血虚证;自拟二丹桃红四物汤,以桃红四物汤加凉血和血之丹皮、去瘀生新之丹参,对瘀热痛经疗效颇佳;交通心肾汤是连教授一心得验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当归、枸杞子组成,主治肾水不足、心肾不交之心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4 重视和法,善调肝脾 连教授治病多有中和之道,在运用“和”法诊治中医各类疾病方面颇有造诣,尤善运用“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甚为密切,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若肝脾不调,则可产生种种病变。连教授认为现代人压力较大,思虑繁多,临床上因肝郁困脾胃、清浊升降失常、肝脾失调而致的胸腹胀满不食、胁肋攻逆作痛或肝气损脾、便泄作胀者为多,调和肝脾法尤为重要[7]。肝脾不和包括木横乘土、土反侮木、木不疏土三个方面,连教授常分别以痛泻要方、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恢复肝脾调和之性。所选药物作用均较和缓,其中祛邪药既无大汗、大吐之药,亦无大下、大利之品;扶正药亦皆平补平调之品。连教授运用调和肝脾之剂时,常在补肝血、健脾气的基础上略加二三味行气解郁药,取其理气解郁而无辛燥伤阴之弊。对于肝郁化热之证,如患者舌红苔黄,脾虚不甚,恐白术温燥太过,常以丹栀逍遥散去白术治之,中和之义由此可见一斑。

3 临证特色

3.1 精于脉理,以脉测证 脉诊是中医四大诊法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见,临证当以客观脉证为重要依据。连教授精于平脉辨证,临证往往先诊脉,然后再询问病情,他认为“一位好的中医,通过认真的望诊与切诊后,就应该能够对病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连教授诊脉必细辨三部九候,同时强调“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每每凭借脉诊辨证论治、推断预后。如大柴胡汤证往往左关弦大,右关有力,为肝胆气滞、阳明热盛之脉象;而逍遥散证往往左关脉弦,右关脉缓,为肝郁脾虚之脉象。再如治寿女尿血案,患者20年来小溲出血,其他症状不显,连教授诊得“左关脉弦,右关脉实,舌苔黄腻”,判断为肝经火盛,火热循肝经灼伤血络,则见尿血,治以清肝凉血之法,投以丹栀逍遥散合黑逍遥散,服方两月,尿血已瘥。脉证相应,诚然效验。

3.2 辨证立法,依法立方 法,即治则与治法;方,即医方,法依证而定,方因法而出。连教授认为中医治病,首先就是辨证审因,然后确立治法,再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并根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妥善配伍成方,进行治疗,并将其概括为“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以法统方”十六字。

连教授所有病案皆以“拟某法”或“某法治之”收句,或称李氏法,或称仲景法,或称培土生金法,或称化痰软坚法等,身体力行贯彻“依法立方”的原则。

连教授依法立方,每收佳效,离不开其深厚的辨证功底和缜密的思维过程。如一郁姓患者“右鼻腔内生黄豆大小鼻疖,红肿疼痛”,并见“少腹作胀,小溲欠畅,左关脉弦,舌红苔少”。连教授参其脉舌,左关脉弦为肝气郁滞之征,舌红苔少为阴虚之象,肝属木,肺属金,肝气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肺热亢盛故生鼻疖,治以滋阴疏肝,方用一贯煎加味,患者服七剂后瘥。本案鼻疖为表象,连教授以表知里,透过疾病症状抓住肝阴亏虚本质,立法遣方恰中病机,因而药到病除。

3.3 尊经重方,圆机活法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乃方书之祖,书中方剂被誉为“经方”。唐代孙思邈[8]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现代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亦云:“法崇仲圣思常沛,医学长沙自有真。”连教授深研经方,善用经方,常言“经方能治大病”。

连教授认为能够流传至今的方剂都是祖国医学中的精华,是古圣先贤临床经验的总结,其配伍和剂量都有其严密性和科学性,有法可依时定使用原方。如治李女心悸案,证见“心悸怔忡,咳嗽咽干,脉结,舌淡白无华”,符合仲景炙甘草汤主治证,故用本方,然前三诊在原方基础上减轻用量,患者虽好转却仍迁延不愈,四诊则以仲景原方比例治之,患者服方三剂,结脉随即消失,继续服用十五剂,结脉再未出现。可见,经方用药精专,结构严谨,疗效显著。

连教授遵仲景之法而不泥仲景之方,认为:“方之效验,在于圆机活法,妙在加减化裁。”连教授对经方四逆散的运用颇有心得,认为大凡肝郁气滞、肝脾不和之证,以胸胁苦满或疼痛、左关脉弦这一共证为辨证依据,都可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化裁治之,无须拘泥于病名病种。若肝病多年致胁肋胀痛、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者,可加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若伴见脘胀、泛酸可合越鞠丸;合厚朴三物汤,可治疗气滞便秘;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可治疗血虚肝郁之小便不利。连教授审证求因,知常达变,可谓“医必有方,医不执方”的典范。

3.4 用药精妙,以平为期 国医大师熊继柏[9]曾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证用药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连教授推崇“用药如用兵论[10]”,认为“凡药皆毒……药不对证更是毒”,主张用药丝丝入扣,有是证用是药,反对拼凑成方。试以连教授论柴胡为例,言:“柴胡,用于提升阳气,应用小剂量3~6克;用于疏肝解郁,应用中剂量6~10克;用于少阳往来寒热,应用大剂量12~24克。柴胡之升得黄芩之降,柴胡之散得芍药之敛,则无升阳劫阴之弊。”[11]是故“本草必当精研”。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治病以“和”为贵,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连教授遣方用药守正中和,效如桴鼓。如治疗肝阳上亢,运用龙骨、牡蛎等潜阳镇肝药的同时常配伍茵陈、生麦芽等舒肝药,降中有升,使潜镇清降而不致抑郁气机;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时,常补消结合,补药配伍调气、消导之品,使补而不滞。连教授主张守“和”,还体现在其处方药味少、剂量轻上。如治柯某夫人脏躁症案,连教授考“性情大变,喜怒无常,且性欲淡漠”[12]之发生多由思虑悲哀过度所致,遂投甘麦大枣汤养心之气、缓肝之急,服药月余,病遂痊愈。全方仅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且皆性味平和、寻常易得之药。

连教授治病义理得当,处方用药看似平淡,但因切中病机,每可奏效,诚如孟河医家费伯雄所说:“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13]

4 结语

连建伟教授医林跬步五十余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连教授治学重视经典传承,强调勤求精思,知行合一,要善于总结所学,医术进步的同时更应“业进德进”;学术上深研医理,以脏腑辨证为纲、注重整体,博采精取继而推陈出新,尤善调和肝脾;临证则精于脉理,依法立方,尊重经方而圆机活法,用药精妙而守正中和。本文所探讨的,仅是连建伟教授治学临证方法及学术特色之一斑。连教授念念不忘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医释放光和热、奉献力与行,以己之所得授之后学、寄语后辈,值得学习感悟。医为仁术,性命所系,吾辈唯有心存感念,孜孜不倦,时时磨砺,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道学习,方能不断积累,再创建树。

猜你喜欢

教授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首例猪心移植患者活了2个月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刘排教授简介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恐高患者
刘宏伟教授简介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