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学科共建,打造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

2021-11-30何芳马宁芳付晓东冯杜刘金保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何芳,马宁芳,付晓东,冯杜,刘金保

(1.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511436;2.广州医科大学科研处,广东 广州511436;3.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511436)

作为科技创新建设的主要载体,医学院校科研平台承担着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责。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将会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学术队伍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1]。基础学科是医科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风向标,理顺各基础学科间的关系,鼓励学科之间交叉渗透, 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将对推动医学科研工作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多学科交流,针对临床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结果服务临床工作,在此过程中,资源共享也逐渐成为学科建设的趋势。近年来,广州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基础医学学科和平台建设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开展基础-临床学科共建共享、医工结合等,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

1 基础医学科研平台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础医学研究为临床科研和医疗技术发展提供支撑,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医学科研平台成为汇聚优秀医学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培养未来科研领军人才、产出医学科技成果的大科研平台网络[2-3]。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科研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医学院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4]。

1.1 基础医学科研平台硬件建设

医学院校平台多以各学科为依托建设,存在设备分散存放、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建设开放共享科研平台前,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院等,存在重复购置不少科研必备仪器(如高速离心机等)的现象,但这些仪器的实际使用率有限。在购置高精尖的科研仪器方面,又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制约了科研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促进了科研发展[5]。我校根据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凝练学术方向,建设五大学科平台(蛋白质修饰与降解、感染与免疫、肿瘤、血管、神经研究平台),打破传统以教研室为科研单元的构架,破除二级学科壁垒,集中分散在各教研室的优势资源,实现以平台方向为科研单元,建设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应用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硬件建设,先后购置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分选仪等大型仪器设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并实行24小时预约开放制度,科研仪器得到实质性的全方位共享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平台的汇聚效益可以有效吸引试剂供应商和仪器制造商前来合作,生产和制造出更具特色、更符合科研需求的产品,大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绩效,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从而帮助科学研究向更深领域、更前沿方向发展。

1.2 基础医学科研平台运行机制建设

目前,科研平台运行机制等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于仪器设备等高校科研硬平台建设。高校科研平台一般主要依托学院进行管理,研究人员和仪器设备均隶属于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兼管。部门间的协作、学科间的融合相对有限,无法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缺乏融合,不利于充分发挥平台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例如,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都有各自的考核体系,现行科研平台考核体系中缺乏针对学科定性或定量的明确考核指标,学科建设考核体系相对更加复杂,科研平台建设往往成为学科建设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非必要指标,导致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轻科研平台支撑的现象[6]。

目前,我校基础医学院深入分析原有学科平台管理方法的弊端,创新了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例如,项目管理与执行跟踪一体化、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等,以期实现学科和科研的协同效应。在科研平台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围绕科研平台要素,构建靶向明确、发力精准的平台服务和运行机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平台管理体系,进而推动学科建设。加强科研平台管理机构建设,对管理者进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使科研平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科建设;同时,建立学科建设的评价机制,把学科建设的水平同科研平台的建设密切联系起来。

2 促进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高等院校的科研平台往往依托于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而建设,没有一流的学科,也不会有一流的科研平台。而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又需要科研平台作为支撑,提供优化的运行环境和基础保障。学科和平台在各自的发展中交叉、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7]。

2.1 依托科研平台,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培养拔尖人才

人才是科学研究活动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是科研的生命和核心。科研平台承担着教师的科研项目、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毕业论文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等工作[5]。科研平台,特别是国家级科研平台中雄厚的研究实力、先进的仪器设备、浓郁的学术氛围,为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1]。

我校以学科交叉的创新模式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这一关键问题。在夯实本科生基础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联合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聘请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为本科生授课,体现基础结合临床的教学理念;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和育人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科教融合,支持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从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为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研究生培养领域,深入推进基础-临床学科共建,实行双导师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生同时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其中一位为基础医学导师,具有敏锐的科研思维和明显的科研优势,其学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另一位为来自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导师,在临床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两位导师彼此联合、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形成导师组联合培养的优势,引导学生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这一培养模式下,我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仅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SCI论文总数由2015年的32篇增加到2019年的102篇;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SCI论文由2015年的8篇增加到2019年的33篇。

在青年教师培养领域,我校不断完善校内优秀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导向,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计划、青年学术骨干后备培养计划等),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针对重点培养人才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实施精准培养。我校基础医学学科平台实施学科带头人制度,科研仪器共享,青年科研人员根据各自方向,选择进入相应平台开展研究工作。采取智力引进办法,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学科平台担任兼职教授,定期在校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议,并与青年教师共同培养研究生。这种智力引进为学校学科和平台建设带来国内外科技新动态、新进展、新方法,促进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前沿动态,最终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发展。

2.2 围绕学科建设,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科研水平提升

高校科研平台往往汇聚了最高端的科研仪器设备、最顶尖的科研人员、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其产生的研究成果也具有创新性,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1]。科研平台的建设过程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对于开放共享科研平台,科学问题的凝练是其建设的首要环节。

我校根据实际发展的要求,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方向,集中优势,建立有特色方向的学科群,打造五大研究平台,分别与学校附属医院对应临床科室(附二院过敏与变态反应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附属肿瘤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学科共建,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医学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共建共享之路。

通过制定共建框架,规定合作的范围、内容和任务,我校实现大型仪器的共享,临床病例数据库的共享,以及标本库的共建共享,利用各个学科的资源优势和贯通,着力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激励师生积极参加重大科学工程,鼓励发表多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的学术成果。基础医学学科对接国家、省市战略需求,集中力量开展以肿瘤、神经、血管疾病等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实施大团队协作模式,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力争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并积极开展临床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目前,学科共建不仅为临床学科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同时也为拓展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创造了条件。基础医学成为广州市重点学科,获批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入选“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同时,在各级重点学科及学位点等的申报过程中,科研平台的辅助和保障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3]。

3 结 语

近年来,在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战略过程中,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打造高水平基础医学科研平台,重点培植和优先发展特色、重点学科领域,努力营造形成学科平台共建融合、资源成果共享、组织协调有序的学科发展新局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建共享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逐步完善,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彰显,学科整体水平和创新活力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超学科”来啦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网络考试系统在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中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