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2021-11-30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康庆琪

青年心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案例学科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 康庆琪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与地理之间协调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对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人与地的协调发展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然观、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进而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一、创设情境,启动“人地协调观”思维

情境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教师在具体设计和展示时,要有观照意识。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众多,教学情境设计要让学生通过情境引导直接进入学习核心,自然建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在情境设计时,要增强情境设计的普适性,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地理学科学习,赢得“人地协调观”培养主动权。教师可以选择问题情境、媒体情境、案例情境、故事情境等,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这些图片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对比,认真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够从人口数量这个角度展开分析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为什么差距巨大,这与人口控制有哪些关系呢?”学生开始观察这些图片,很快就有信息回馈。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人均收入就更高,占有资源也就更多;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基础较差,其人口增长更快,人均占有资源就更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控制人口合理增长,这应该成为基本国策。”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分析做出积极回馈,对合理控制人口问题进行科学阐释,重点强调“合理容量”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进行直观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时,能够产生鲜明的对比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生活水平。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学生分析中可以体会到,学生大多能够客观地看待人口问题。我国于2016年调整人口政策,全面放开“二胎”,也是合理控制人口的重要举措,自然与人地和谐关系有直接联系。

二、对接地域,突出“人地协调观”意识

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带有区域性特点,教师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性,推出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以强化学生“人地协调观”意识。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特别是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应该是最需要关注的内容,教师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层面上展开教学程序,让学生对接地域地理特点展开相应学习,自然建立“人地协调观”认知基础。地理学科不能进行单纯的地形地貌特点教学,需要围绕“人地协调观”展开探索,唯有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地协调观”,才能圆满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在很多地理学习内容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时,需要有对接意识,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展开教学设计,能够快速形成学习成长点。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时,教师列举了成都这座城市,对城市内部地形进行专业分析,归结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等不同板块。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对自己所处城市的内部结构情况做出分析,课堂研读气氛逐渐建立。教师深入课堂,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对学生分析情况进行专业点评,确保学生互动交流呈现专业性、科学性。为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针对自身所在城市的内部结构规划情况做出科学评估:这些规划设计有没有违反科学的地方?学生接受这个任务后,都会非常重视,展开更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一些案例进行科学验证,找到支持的证据和不支持的证据,课堂学习进入辩论环节。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抛出现实案例,要求学生对自身所处城市的规划做出评估,这个任务看起来有较大难度,其实不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全能够加以应对分析。教师要求学生打破迷信,消除权威意识的影响,自然能够得到最为科学的结论。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相关操作,获得丰富的研究信息,确保学习呈现客观化、科学化。学生在具体研究争辩中,对城市的内部结构规划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地关系也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和认知。

三、解析案例,促进“人地协调观”建立

借助案例推开教学,这是深度学习的体现。教师要对案例信息收集、案例分析解读方案、案例讨论组织、案例对接分析等内容做出详细设计和调研,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之中展开对应学习和探索,促使学生自然建立“人地协调观”。案例资源非常丰富,一般可以通过教材、校本课程、教辅材料、网络等获取。教师要注意科学整合这些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读学习,围绕“人地协调观”核心内容展开相关组织,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

教师推出案例解析任务,能够形成学习实际机会,对学生形成重要激发,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在教“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节内容时,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推出了学习任务:小组内进行现场调查,每一个成员将自己家庭与超市、药店、小学、商场、大医院、中学、高档商品、博物馆、公园等的距离信息进行汇总,看能否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学生开始展开信息汇总操作,很快就进入数据信息分析阶段。有学生家在偏远的小城镇,有学生家在中型城市,还有学生家在中心城市,这些数据信息呈现规律性。城市级别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质量也越高。教师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应阅读,根据教材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对“人地协调观”问题进行内化处理。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对城市等级服务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城市规模大小,与服务成正比,这是人们生活需要造成的,符合城市发展基本规律。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家相关情况展开小范围调查,形成了个性小案例,通过分析小组调查结果,获得较为系统的信息,自然建立“人地协调观”认知。城市规模和服务之间有必然联系,这是典型的“人地协调观”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做出分析归结,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从学生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到位的,学生人地协调关系梳理获得丰富成效。

四、创新实践,强化“人地协调观”认知

地理属于自然学科,需要对接大自然,因此教学也不能局限在课内,教师要有延伸拓展的意识,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中展开观察活动、考察活动、探索活动、实验活动等,形成更为直观的感知和体验。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鲜活的学科认知,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学生有一定的学科认知积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拓展训练。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里面涉及“农业区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分析。经过观察讨论,学生对农业区位影响因素有了一定了解,明确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外训练时,为学生布设一个社会调查任务:针对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展开对应调查,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受到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顺利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对制约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进行对应调查。在展示调查成果时,很多学生都能从更多角度展开分析。首先是区位因素的影响,地理位置、土壤特点、气候因素等,这些都属于重要区位因素范畴。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在种植作物品种、规模上都有鲜明体现。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进入社会调查环节,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对“人地协调观”相关内容进行验证性操作,进而建立相关认识。人们利用自然条件选择种植农作物,赢得更多收获,这是人地和谐的表现。因地制宜在这个环节中有鲜明体现。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训练等方面做出针对性调整和优化处理,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在有效提升学科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内、课外以及实践活动中亲身感悟、体验“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维,进而贯彻落实“人地协调观”。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案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