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朱丹溪的医易思想
2021-11-30姚盛元张其成
姚盛元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金元时期是医易学发展的特殊时期,医易汇通从理论转向临床[1]。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的集大成者,其医学理论极具易学特征,不仅丰富了易学的实践内涵、开拓了利用易学的新思路,也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从丹溪学术思想的源流历史、核心理论、引用或应用易学三个方面,探讨易学在丹溪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析丹溪学术思想的易学内涵,以加深对丹溪学术思想的理解,拓宽中医学的研究思路。
1 丹溪医易思想的渊源
易学对丹溪的学术思想乃至后世的丹溪学派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奠定了丹溪学术思想的核心理论与思维方式,其影响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1 “阴阳中和”“天人合一”的根本理念 丹溪所处的历史时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滥用香燥温补,致人阴血耗伤,人们普遍阴衰阳盛,为达成“阴阳中和”,必然要求“重阴”的治法出现。而中和之道不仅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也是《易》的根本思维。朱丹溪[2]54言:“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外者,曰气血,万物同此一气。人灵于物,形与天地参而为三者,以其得气之正而通也。”此思想便源自《系辞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3]88“天人合一”“阴阳中和”正是易学与中医学相通同源的核心理念。
1.2 医学师承与易学 朱丹溪师承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旁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思想,这几位亦通于易学。刘完素的火热论根源于《易》中乾阳离火的概念[4],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认为医易同道:“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三门,其道一。”[5]李杲的重土思想则受了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厚载物”[3]51的影响,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言:“升浮降沉,温凉寒热四时也,以应八卦。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也,是万物之道、大《易》之理绝灭矣。”[6]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多处引《易》,如“易曰:方以类聚”[7]15以及“八卦之中,离能煊物”[7]59,其汗吐下三法也与天地人三才的理论相对应。
这些医家或直接引《易》的论述,或暗藏易理,贯通于著作之中,无一不体现着对《易》的重视,而朱丹溪“渊源于张、刘、李三君子,尤号集其大成”[2]129,“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2]336。可见,丹溪接受的教育与师承关系,直接导致其思维方式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这种以易学为指导的思维方式贯穿了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也贯穿了整个丹溪学派的理论体系。
1.3 理学的指导 理学本于儒学,儒学根于易学。“借助易学阐发儒学思想是宋代儒学发展的鲜明特色。”[8]其针对本原、宇宙、阴阳、五行、太极等概念的阐述均达到了一个高峰。到了金元时期,“理学的世界图式已基本成熟,并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普遍接受的主流哲学思想和认知”[9]。《丹溪心法·丹溪心法序》言:“朱震亨氏,实白云许文懿公高第弟子。”[2]129许文懿,即许谦,为朱熹四传弟子。朱熹作为宋朝大儒,为易学大家,其著作被弟子们传承发扬,继而影响丹溪,后者在医学实践中“复参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2]336。 丹溪[2]47在《格致余论·序》中言:“(素问)非吾儒不能读,学者以易心求之。”充分体现了易、儒、医的紧密联系,以及理学中的“易心”即易学思维,对朱丹溪造成的巨大影响。而丹溪学派后人,也多有习儒的经历,故后世研究者有言:“丹溪将理学结合到医学中来,开风气之先。”[10]221又云:“宋元理学渗透到医学领域,不能不说是丹溪首倡。”[10]222理学与医学能够结合,正在于两者皆以“易学”为根。
2 丹溪的核心理论与易学
“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是朱丹溪最具有纲领性的医理论述,本节重点阐述这两个核心理论的易学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易学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影响。
2.1 阳有余阴不足论 “重阴思想”是对阴阳关系的探讨,《易》提倡重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3]76,但其中仍然存在重阴的观点,损卦彖辞言:“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3]57此外,河图中蕴含“天一生水”之理,一为数源,为五行生成之首,故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结合朱丹溪所在的时代背景,这些重阴思想客观上加深了丹溪对“阴”重要性的体会,并奠定了丹溪学派的主旋律,这便是“与时偕行”的体现。《丹溪心法》中提到:“水包天地,前辈尝有是说矣……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2]228
丹溪论述“阴气难成易耗”时,以天地比作父母,以日月比作阴阳,云:“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2]48这两种取象皆是源于《说卦传》。通过“日实而月有缺”的规律现象,得出自然界阴气不足且难成的思想,张介宾[11]对此总结道:“天地之道,阳常盈阴常亏,以为万物生生之本,此天地造化之自然也。”丹溪又将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应月相,以月比喻阴气的观点始于易学,再运用到人体上,从中可看出丹溪思维方式受易学影响之深,这种“象思维”正是医易汇通的交点[12]。
2.2 相火论 相火论首先针对 “火”进行解释:“太极,动而生阳,静则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2]73通过引用《太极图说》,借助“太极”这个易学概念来阐述动静观,后言:“火内阴而外阳。”[2]74这里明确指出“火”对应了八卦中的离卦之象,但未明说是君火还是相火。结合丹溪后文“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2]74来看,“火内阴而外阳”之火属离卦,而离卦直接对应五行之火,故此火为君火。
而相火寄托于肝肾二脏,寄托于肝之相火,《格致余论》云:“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出于龙雷,则木之气……”[2]74肝对应震卦,故言“则木之气”,在《说卦传》中,龙、雷皆取象为震卦,故丹溪言“出于龙雷”;寄托于肾之相火为“出于海,则水之气也”[2]74,火在水中,阳在阴中,形象地对应了坎卦,坎为水,阳爻居中,正中的那一根阳爻便代表“出于海”的相火。孙一奎受丹溪影响,有言:“肾具水火之道,一阳居二阴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13]郑钦安[14]对此发挥甚多:“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
可以说,易学已经融入到了丹溪医学的血液之中,并指导着丹溪的临床实践,如“阳有余阴不足论”奠定了“滋阴”的用药基调,而“相火论”则强化了“降火”的用药思路。
3 丹溪对易学的引用及应用
通过对丹溪学术思想核心的分析,可以看出丹溪并非机械地套用易理,而是吸收了易理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为自己所用,通过易学构架出了极具特色的医学理论。易学元素在丹溪著作中广泛出现,从这里可以看出丹溪是谙熟《易》的,能够熟练地运用易理来解说医理[15]。本节列举丹溪著作中引用易学的部分,并阐述其在组方用药中的应用。
3.1 以乾坤论化生 如《局方发挥》中“至哉坤元,万物资生”[2]43,《格致余论》中的《色欲箴》与《受胎论》两篇也提到“坤道成女,乾道成男”[2]48,63。乾坤为大父母,八卦中的其余六卦皆是由乾坤二卦交感而来,乾卦将自己的上、中、下爻交感予坤卦,分别为少男艮、中男坎、长男震,故言“乾道成男”;坤卦将自己的上、中、下爻交感予乾卦,分别为少女兑、中女离、长女巽,故言“坤道成女。”由此,丹溪[2]64指出男女的生理差别:“男以气成胎,故气为之主。女以血成胎,故血为之主。”故从丹溪留世的医案中可以看出,丹溪常用四君为底方治男子诸病,以四物为底方治女子诸病,正是源于男女先天生理的特征。
3.2 以泰否两卦论气机升降 丹溪强调 “阴升阳降”,《格致余论·臌胀论》言:“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2]66又言:“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2]66泰卦为坤卦在上,乾卦在下,为天地交泰之象,丹溪将之应用于人体,是十分典型的医易思想。在用药上,丹溪将脾胃看作泰否升降的枢纽,欲使阴升阳降,必先顾护脾胃,因此尤其善用人参白术。据统计,丹溪留世的医案中,用人参、白术、黄芪的医案有203则,占比达70%[16]。
3.3 以既济、未济卦论水火关系 火为阳,应在下;水为阴,应在上,与泰否二卦异曲同工,丹溪以既济、未济卦论水火关系的思想在丹溪学派中发挥尤甚。《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载:“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己,故生意存焉。”[2]77《局方发挥》云:“传化失职,清浊不分,阳亢于上,阴微于下,谓之阴平可乎?谓之阳秘可乎?”[2]42而《丹溪心法》有云:“阴不可无阳,水不可无火,水火既济,上下相交,此荣卫所以流行。”[2]219又云:“贵乎水火升降,精气内持。”[2]225还云:“使水火既济,阴阳叶和,精气自固矣。”[2]225围绕“使水火既济”这一目的,丹溪所创之大补阴丸最能体现“水升火降”的治疗思想,其中黄柏、知母可降火,而熟地、龟板、猪骨髓则补水,水盛则自升,从而水火既济、阴平阳秘。
3.4 以咸卦论生殖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曰:“易兑取象于少女。兑,说也。遇少男艮为咸。咸,无心之感也。艮,止也。房中之法有艮止之义焉。”[2]77朱丹溪言咸卦有代表男女交合之意,又强调艮卦之“止”,其思想源自《易经》咸卦彖辞“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3]56。朱丹溪[2]77言:“房中之法有艮止之义,若艮而不止,徒有戕贼,何补益之有?”由此提出了人应当节制房事的养生思想。
3.5 以十二消息卦论阴阳消长 《格致余论·夏月伏阴在内论》言:“子月一阳生,阳初动也。寅月三阳生,阳,初动于地也,此气之升也。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上矣,此气之浮也。”[2]54朱丹溪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卦”的概念,但很明显,“六阳生”之时是巳月,阳气顶峰,对应乾卦;而寅月三阳生,“阳初动于地”自然是指六爻卦的下三爻变为了阳爻,阳气从下两爻即“地道”中升出。由此,朱丹溪提出应顺应自然规律服药,批评了“春宣丸,二月、三月服之,得下利而止”[2]64的做法。从十二消息卦来看,二月、三月正是阳气将要升发到极致之时,阴气处于弱势,此时服下利之药,只能是“其害何可胜言”[2]64。同时,丹溪提到“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2]54,亦与消息卦有关,在夏月即巳、午、未月,阳气盛极,同时阴气逐渐产生,尚处弱势,此时服生脉散,便有利于阴气的生长。
3.6 以天气属金 丹溪[2]78在 《格致余论·天气属金说》中言:“子以为天气属金者,固易卦取象之义。”在理解“天气属金”时,丹溪不仅认识到天“至清、至刚、至健,属乎金者也”[2]78,还以象思维来思考,将人体皮毛到骨肉的结构看作一个小天地,则皮毛为天,骨肉脏腑为地,“天”与皮毛相对应,皆属金。以天地结构比象人体结构,这种思维方式正反映了易理与医理的明显结合。
3.7 以坤土论“倒仓法” 《说卦传》中牛取象为坤,故丹溪[2]73以坤为牛论倒仓法:“牛,坤土也。黄,土色也。以顺为德,而效法乎。”由此提出牛肉属坤,所以有重厚和顺的性质,可以治饮食过量、营养过剩引起的种种疾病,具体方法为将二十斤母黄牛肉煮烂滤除渣滓,让患者按节律喝下数十碗,使其吐或泄,以此“浮莝陈朽皆推逐荡漾”“一洗而定”[2]73,这是易学指导临床用药的典型体现。
除上文所提到的内容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易学元素。如《饮食箴》中“易之象辞,曰节饮食”[2]48引颐卦大象辞;《相火论》中“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益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2]74,“中节”引蹇卦九五爻小象辞“大蹇,朋来,以中节也”[3]70,“生生”则出自《系辞传》“生生谓之易”[3]79。综上可见,朱丹溪能够利用易学构建自己的学术理论,熟练地运用易学说理,并以易学指导了自己的临床实践。
4 结语
丹溪自未学医始便受易学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与师承教育。丹溪掌握易学的精髓,运用其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构建出“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等特色理论,使易学成为丹溪学术思想之“体”的一部分。同时他善于以易理阐释医理,运用易理于医理之中,在著作中多次引用、应用易理,使医易学也有了“用”的价值。丹溪的医易思想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细思仍有模糊之处,但在客观上借助易理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并将医易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为后世中医医易学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基础。医易同源,在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中应重视对易学、医易学的研究,通过易学理论来拓宽视野,从易学中寻找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发展、创新与整理,为中医临床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