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世界的相互关系论要

2021-11-30黎群武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本质事物世界

黎群武

(湖北科技学院 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湖北 咸宁 437100)

直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才意识到进入了信息时代,其实人类一直处于信息世界中。信息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是信息的,它的现象和本质传递给人们的都是信息。”[1]世界信息的本质具有多样性,它“既是物质的,又是能量的;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既是有规律地变化的,又是有新颖性突变的。”[2]虽然信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但它们是可以分门别类的,“万事万物都包括于实在信息、虚在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信息中。”[3](P1)

对世界信息进行分类时需要条理分明,有些像开中药铺子。但信息世界的真实状况并非如此。纯粹的分析哲学只会把世界解析成马赛克似的碎片,让人看不到世界万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事实上,各类信息之间同时存在着系统关系、过程关系、辩证关系和互补关系。它们彼此相异,又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完整的、发展的、和谐的、多样的信息世界。

一、系统关系

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理论指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原本属于数学、逻辑学性质的新兴理论,现在普遍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信息主义哲学也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它由物质所显现,能量所支撑,空间所容纳,时间所记录,意识和梦魂所反映,规律和异象所支配。这些信息要素的性质各异,但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紧密联结的:物质与能量构成实在信息,空间与时间构成虚在信息,普遍性的意识、规律与特殊性的梦魂、异象构成联系信息;在此基础上,实在信息、虚在信息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信息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一个超大的世界信息系统,从而呈现出整个宇宙既波澜壮阔又精细入微的美丽画卷。

首先,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按照统计宇宙学的观点,世界就像一张若隐若现的网。其所有组成部分,不论分离多远,都是相关的。在这一点上,物理学颇有斯宾诺莎的哲学味道。斯宾诺莎是荷兰哲学家,其形而上学体系是哲学史上最完善的。他认为宇宙是能完全意识的、占有空间的整体。这是一个囊括一切的大整体。根据需要,我们还可以将宇宙划分为若干个整体。比如时间是一个整体,空间又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爱因斯坦的导师闵可夫斯基谈到时间和空间的关联时也指出:“单独的时间和单独的空间注定要消失为阴影,而唯一继续存在的是两者的融合体。”[4](P67)

每一个整体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关联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不能单纯地讲整体决定部分,或部分决定整体。以基因为例来说,人们根据不同的定义可以将基因分为功能单位、突变单位、可由X线切断的单位、重组单位和复制单位等,但这五种单位并不是同一基因结构所兼有的五种性质。具体而言,基因作为复制单位的结构和作为突变单位的结构是不一致的,如此类推。就功能单位而言,一个基因可能控制生物的一种或多种功能,也可能需要多个基因共同作用才能控制生物的一种功能。

其次,世界是各层面信息有机展开的结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从世界的本质演化而来的。我们说世界的本质是信息,这是归根结底的第一层级。但信息主义哲学不是一元论,信息包括实在的、虚在的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三个方面,这是第二层级。“实在信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万千物质说到底只有粒子、反粒子和暗物质三类;所有能量都可归结为运动能、力学能和暗能量三种形式。虚在信息包括空间和时间两大类型:空间可分为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混合空间,时间则分为零时间、虚时间和实时间。联系信息存在普遍与特殊两种基本方式:普遍联系表现为意识现象和必然规律,特殊联系表现为梦幻灵魂和固化异象。”[3](P1)这是第三和第四层级。还可以往下分为参差不齐的若干等级,但各类信息都不是无限可分的。

层级越高,涵盖面越广。上一个层级总是能够涵盖下属的层级,最高的第一层级则可以涵盖宇宙的一切。譬如说,世界本质必然蕴含生命本质,不然的话,生命的起源就成了无中生有。但是,各个层级的本质是不能机械还原的。如果将量子力学运用到生物体上,试图用物理学法则解释所有的生命现象,不但实际上不可能,从理论上讲也是不可能的。当代生命科学揭示,生命的本质肯定存在于分子层面,再细分就无生命可言了。如果我们将细小的事物继续一点点分解、罗列,就会失去深层的基本统一。正如牛津大学教授、数学家塞曼所说:“从第二定律谈进化是不对的。模拟是在某个一定的、像物理这样的层次做的。下一个层次可能是化学,然后依次可能是巨分子结构、细胞、生物、生态学,最后是进化。每个层次开头都得用个不同的模拟。当你一口气又讲生命、又讲进化、又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要知道它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关联。”[4](P257)可见,世界信息系统内的本质联系是分层次、有范围、讲条件的。

系统有序既表示系统的结构有序,又表示系统的运动、变化有序。世界上彻底无序的事物和现象是不存在的,只是有序程度的高低不同而已。像漫天乌云、一盘散沙、布朗运动等,习惯上我们视作无序事物或现象,其实它们只是世界信息有机展开的微小组成部分。

再次,构成世界的各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信息(根本)作为第一层级,是由第二层级的三大主干要素——实在信息、虚在信息和联系信息——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因为有实必有虚,虚和实都不是单独的存在,它们必然要发生联系,相互影响。

第二层级的三大主干信息是由第三层级的六大基本要素——物质和能量、空间和时间、规律和异象——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和另外五个要素相关。以能量为例,它在空间活动,使物质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规律,也有异象,整个活动过程都被时间所记录。而且,任何一个要素内部的构成也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物质中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共同组成的,少一种都不成。层级越低,组成的要素就越多,相互制约的因素也越多,这是一般的规律。

要素相辅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们相异,而在同一层级内部,这种相异甚至达到了相反的程度。例如物理学上的正反粒子对称、质量守恒与对称性破缺等,都是相反相成。化学世界、生物世界也是如此。讨论化学钟时,我们发现有化学混沌;讨论生物钟时,又发现有生物学混沌:在生物过程的每个层次上,从细胞内的事件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事件,从有机体体内事件到诸有机体之间的事件,混沌和组织常常是并存的。“这些事件都是不可逆过程,而不可逆性同时含有混沌和组织的配方,犹如印度舞神湿婆,一手拿着破坏的火,一手敲着创造的鼓。”[4](P225)

二、过程关系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都持过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过程哲学是一种宇宙形而上学或哲学的宇宙论,主张以机体概念取代物质概念。怀特海认为过程有两种类型: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结和转化的。他指出:“就种种现实事物而言,宇宙的扩展是‘过程’的首要意义;而宇宙在其扩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是‘有机体’的首要意义。”[6]当然,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分属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对立的阵营,但二者在世界的过程性认知上殊途同归。

在信息主义哲学看来,世界即信息,信息既是存在,又是联系。各种信息之间存在着过程关系,但又不止于过程关系。信息主义哲学不是要用信息去取代物质或机体,而是用信息涵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和机体。

其一,世界是一个变与不变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变化相对于不变,即运动相对于静止,它们都不是绝对的。这一点不同于马克思的物质运动观和怀特海的事件变化观。

唯物辩证法一方面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却又承认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这是自相矛盾的。运动明显地与物质和能量有关,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由规律和异象支配,所以不可能是绝对的。没有静止,怎么会有运动呢?

怀特海把宇宙的事物分为“事件”的世界和“永恒客体”的世界。其中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体构成机体,从原子到星云、从人到社会都是处于不同等级的机体。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一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机体,因而整个世界就表现为一种绝对的活动过程。对这个观点也是不能苟同的:一方面,把世界上的各种事件都比作机体,抹杀了无机物与有机体的本质区别和层次差别;另一方面,机体的根本特征不只是活动,还包括其个性、结构等稳定的性质,不然的话,人类何以识别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呢?

信息主义哲学承认世界是变化的,因为我们知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时信息主义哲学承认世界又是不变的,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实在的物质和能量、虚在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它们互相联系的规律和异象,这些本质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譬如物质还是物质,实在仍然实在……终归都是信息。世界就是动静相和、变化有致的发展过程。

其二,世界的变化是持续不断且有始有终的过程。

过程是系统活动的表现,系统的活动变化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按照过程哲学,世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这样的看法用来帮助理解世界的持续变化是形象生动的。

但是,过程哲学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过程的背后并不存在不变的物质实体,其唯一的持续性就是活动的结构,且这种结构是进化的,所以自然界是活生生的。可是,在怀特海那里,所有的物质实体既有其物理极,也有其精神极,这是改变不了的,说明物质实体也有不变的一面。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安排或顺序排列,20世纪我们这样定义它,21世纪我们还这样定义它,说明活动的结构也是变与不变的统一。结构的变化也不都是进化,太阳的能量慢慢耗尽、最终失去活力的过程就是退化。无生命星球上的自然界没有生机,如果把这样的自然界也说成是活生生的,恐怕会带来认知的混乱。

在怀特海看来,自然和生命的分开是不能被理解的,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构成真正的实在,亦即构成宇宙。而在自然科学看来,虽然自然孕育了生命,但自然不等于生命,两者不是一回事。而且,自然和生命的分开理解,不正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使命和价值吗?难道生命没有诞生之前,宇宙就不存在了?所以,用机体来描述世界的持续变化过程,看起来是不真实、不恰当的。

尽管世界的变化是持续的,但却不是恒久的,因为宇宙是有始有终的过程。有人曾幻想发明永动机,如果宇宙是无始无终的,那么能量就是无穷无尽的,永动机的假设就是合情合理的。可大爆炸理论揭示的宇宙观并不是这样。作为这个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宇宙中的无序度即熵,总是在随着不可逆时间的流逝而增加。另外,宇宙的变化虽然是连续的状态,但不是连续创造的状态,只是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在较大尺度的时间范围内考察自然界的演化时,才会产生这种感觉。

其三,世界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多种可能性。量子力学认为,量子自由是系统的性质,不是组成系统的哪一个粒子的性质。由于系统总是广延的事物,于是量子效应不仅是统计的,也是非定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应于量子理论预言的多种可能性,许多宇宙正在不断地出现和消逝。这样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在量子世界里比比皆是,如薛定谔的“思维实验”:量子猫佯谬——一只猫在同一时刻既活着又死了(系统的状态被观测本身改变了),一件物品在同一时刻既是无处不在又是无处在等等。量子论的确是一种奇怪的理论,使得许多帮助它创立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后来都极力要与它脱离关系。但是,量子理论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实,宇宙丰富的可能性并不是一件坏事,更不是不可理喻。物理学家不仅不应该远离它,相反,应该更好地完善它。怀特海很智慧地将其称之为“永恒客体”,即它只是作为抽象的可能性而存在,并非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信息世界就是一个从多种抽象可能性向某种具体现实性转化、而后又产生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三、辩证关系

辩证法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中国(有《易经》和中医五行学说为证)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列宁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即已成形,后经不断完善,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辩证法从普遍联系的哲学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现代最具影响力的辩证法大师当属德国两位杰出的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不同的是,黑格尔把世界最终统一于精神,马克思把世界最终统一于物质。而在信息主义哲学看来,世界是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最终统一于信息。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信息,多变易逝,丰富生动;本质是对现象进行抽象归纳的内在信息,简单而稳定。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

事物的本质既是客观存在,又离不开主观反映。爱因斯坦指出:“纯粹的思想能够把握实在。”[4](P91)一切真正的科学其实都是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世界的现象千变万化,世界的本质有没有变化呢?信息主义哲学认为,无论世界发生何种变化,作为客观存在并被人类所认识的世界终极性质——信息是不会变的,不然就不能称信息为世界的本质。这也是概括世界本质的原则要求。那么,世界本质之下的生命本质、人的本质都是一成不变的吗?作为生命本质的基因由于疾病、衰老、死亡而发生改变,难道不影响生命的本质吗?人的善恶修为难道不改变人的本质吗?对于这些具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需要做具体分析。

居于世界本质之下的各类事物的本质——以生命本质为例——普遍地讲是固定不变的,这是生命本质的内在规定。但具体的生命本质又是分层级的、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类型生命虽然本质相同,但不是说同类生物的个体本质都是相同的。比如说构成人类本质的基因不同于其他动物,这是就人类基因图谱与动物基因图谱比对而言。黄种人的基因不同于白种人、黑种人,每个人的基因与别人哪怕是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也各不相同。这是就种族基因图谱或家族、个人基因图谱比对而言。即使是同一个人,他有1万亿个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拥有相同的基因,可它们构成的却是人体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因为不是所有的基因在同一个细胞、组织或器官中都是同样的表达。除了基因表达不同外,还存在基因变异,即基因片段上的某些点发生了改变,基因治疗则是通过对个体的变异基因的某些点进行人工干预,使其恢复正常。这些都会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体生命的本质。

对于人类而言,人不仅有自然本质,而且有社会本质。但无论如何,人类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否则就不是人类了。而在人类的范畴内,个人的行为方式(包括生活习惯、善恶修为等)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则既可以改变个人的自然本质,又可以影响到个人的社会本质,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病人通过治疗和锻炼身体康复了(病人变常人),失足青年经过教育和改造浪子回头了(坏人变好人)……相反的情形(如酗酒的人身体越来越差、政府官员走上了犯罪道路等)也比比皆是。

第二,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

原因是导致事情发生的条件信息,结果是事情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状态信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一般认为事出都有因,有因必有果。但长远地看,原因和结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即因果循环。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真理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较之宗教神明的因果报应来说,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因果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都显得更加具体详实和富有操作性。可自从量子理论问世以后,不确定性原理对因果关系引起的决定论提出了严峻挑战。

乍看起来,概率论否定了因果论,或者说因果论与概率论都不具有普遍性。事情还得回到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过程关系上做分析。因果论在分子层面以上是普遍存在的,而概率论只在量子层面具有普遍性;因果论在现实关系上是普遍存在的,而概率论只在可能性上具有普遍性。因果论与概率论其实是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因为宏观世界建立在微观世界的基础上,所以从横向上讲,因果论与概率论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因而都具有普遍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互补的过程关系;而从纵向上讲,这种普遍性贯穿于整个宇宙的始终,它们的出现与消失不存在时间先后。也就是说,因果关系仍然是世界的普遍联系,因为世界始终是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统一。

第三,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

任何信息都具有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信息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包括组成成分、内在特征、运动过程以及发展趋势等;形式是信息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内容是活跃的,形式则相对稳定。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适应内容,并对内容产生反作用。

对于实在的物质和能量信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其内容和形式,因为以往的辩证法都是以实在为基础而进行思维的。而虚在的空间和时间信息,因为是虚空存在,所以其内容与形式是同一的,它们只能通过实在信息而为人类所认识。联系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意识现象、梦幻现象和灵魂现象等,其内容则是实在信息与虚在信息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规律和异象。当然,现实中的事物都是混合信息体,其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单一的。

第四,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趋势,偶然性则是异常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情形。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过去人们以为,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次要地位;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持久稳定的趋势;偶然性则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情形。不确定关系和互补性原理则表明,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进一步分析发现,必然性既包括必然现象,又包括必然规律,偶然性则蕴含着现象偶然与本质偶然。从现象的层面看,必然性是稳定的,如四季交替现象;偶然性是暂时的,如夏季冰雹现象。而从本质上讲,必然性的规律和偶然性的异象都是持久的、稳定的,如质量守恒定律和对称性破缺,都是从古至今存在着的。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统一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把握必然性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单纯用规律无法解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彼此联系,神秘的第一推动力、对称性破缺、波函数坍缩、量子纠缠、化学钟的形成、低等生物突变成高等生物等异象,都不是规律能够概括得了的。所以,认识异象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异象,通常的科学解释是尚未揭示的自然奥秘和规律,这的确是一个高明且看起来合理的解释。然而,无论是从辩证法的必然性对应偶然性来看,还是从异象打破常规的事实来看,异象都是与规律在本质上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存在。生物化学家皮考克说:“在导致有机结构出现的过程中,机遇和法则之间、随机性与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何等的微妙。……因为是它们两者之间的结合让新的形式出现、演化。”[4](P258)

第五,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

可能性是包含在事物中的、潜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则是客观事物与外界各种联系的综合,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它们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产生新的可能性。

分析可能性,创造条件使有益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顺势而为,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优越性所在,也是哲学与科学技术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理论要指导实践,但不能脱离实践。例如“在理论物理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原理,即:我们应该沿着数学所指引的方向走。”[7]的确,丰富的数学在等着我们去构造关于万物的宏大理论。然而,科学家们不能脱离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现实世界。“量子非定域性意味着多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看到的宇宙是唯一的。”[8]现实世界终归只有一个。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多种可能性,可能是否转化为现实,要受到实际存在的多因素制约。其中既有规律信息可循,又不乏异象信息缠绕。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四、互补关系

互补观点首先来自物理学家玻尔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看法,后来成为一种哲学思想——互补性原理。互补性原理曾在科学界引起激烈争论,它究竟是普遍真理,还是部分正确,甚至是全盘皆错呢?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指出:“在量子力学的论争中,过去几个世纪从未有过比玻尔与爱因斯坦之间更伟大的、或者说更高水准的、延续了二十八年之久的同行论争。简单来说就是:世界是否像爱因斯坦认为的那样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或者正如玻尔认为的,在某种意义上因为我们选择测量仪器,而使我们和测量的结果有些相关?包括我在内,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觉得,这场辩论已经由玻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告终。”[9](P126)今天,玻尔的互补性原理与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已成为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两大支柱。信息主义哲学据此认为,各种信息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第一,信息互斥与互补是普遍存在的。

每一种信息,如实在信息中的物质、虚在信息中的空间、联系信息中的规律等等,都各自具有若干不同的“方面”。当人们研究某一对象(如光物质)时,一经顾及它的某些方面(如粒子性),就必定要放弃它的另外一些方面(如波动性)。这里表现为互斥性。然而,另外一些方面又不是可以彻底丢弃的,在另外的情况下,另外的一些方面又成了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这里则体现出互补性。

玻尔指出:“在运用物理学分析方法对生命体进行细分和以自我维持及个体繁殖为特征的生物学现象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互补性关系。”[9](P127)这是玻尔将“互补性”思想运用到生命现象上去的核心观点。玻尔认为:用物理学方法细分生物,要以保持“生命的存在”为前提,不断细分下去将使生命现象化为乌有。即要在以“生命的存在”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物理性分析方法尽可能地来认识生命。由于生命体和物理世界中的物体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因而基于物理学的经验对生命现象进行分析以及达到对生命的理解,是有欠缺的,或者说是有限度的。所以玻尔认为,认识生命还需要研究与此相斥的另一方面,即生物独有的以“个体维持”“个体繁殖”为特征的生物学现象。对于认识生命现象来说,两个侧面是互斥的,但两者又都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因而在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互补性”的关系。

推而广之,世界上的事物联系都是这样。例如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内部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是我们当前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次要”是我们可以暂时滞后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问题的全部,“次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条件发生改变以后,“主要”可以降为“次要”,“次要”也可以升为“主要”。可见,哲学上的“主要”和“次要”,乃至世界上的一切不同事物或事物的不同属性,它们之间都是既相斥又互补的关系。

第二,信息互补是对认识论的完善。

互补原理告诉我们,世界具有一个经典部分,它已由测量行为完成;同时又有一个量子部分,这就是我们正在测量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所观察的世界看起来是确定的实在,但它其实是悬浮在不确定性的微观世界之上的。这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拓展。过去我们认为客观的信息如物质、能量、规律等与人无关,与人所采取的观测方法也无关,主体可以在客体之外去认识客体,同时不对客体产生影响,主客体之间不存在不可分离的联系。按爱因斯坦的说法,真理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由互补原理引出的认识论则指出,只有当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种认识论才是适用的。一般情况下,单独说物质、能量、规律等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同时说明人的情况及其采取的观测方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通过对客体施加影响来实现,因此,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概言之,世界不仅是客观的存在,而且打上了主观的烙印。

第三,各类信息本质上具有相同的地位。

我们在对世界信息进行哲学分类时,通常只强调信息的互斥,这是出于分类的需要。但各类信息的互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既相斥又互补的信息中,追究哪个方面更“根本”的做法,用玻尔的话说,“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实在信息、虚在信息、联系信息三位一体,互相补充,是同等重要的: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空间的世界是拥挤的世界,没有时间的世界是凝固的世界,没有规律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没有异象的世界是单调的世界。各类信息本质上不能相互替代,不存在谁从属于谁的问题。

猜你喜欢

本质事物世界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美好的事物
设计的本质
另一种事物(组诗)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