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

2021-11-3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精卫填海教者文言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关 鑫

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重视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总体看部编版十四篇文言文篇目,会发现编者选择的篇目在题材上都是面向小学生较为基础,耳熟能详的故事。在篇幅上也多为短小精炼的,这样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启发学习兴趣,通过简单的故事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悟文言文蕴含的道理。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课后有三道习题辅助教学,首先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基本语感。其次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在文言文学习上起到积趣的作用,不逐字逐句翻译,使课堂僵化死板,陷入枯燥。最后是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同学交流。通过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内化情感。

一、重视朗读

夏丏尊、叶圣陶的《文心》中有这样一句话:“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培养语文素养要从朗读开始,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控、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语用的内化,达成一种“体验式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一)读中会意: 准确,流利,通顺

朗读似绘画,靠声音造就形象,读者将文章中的人物、剧情等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节奏、停顿、语调、语速等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并且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朗读出的结果往往也会大相径庭。作为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教者切忌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往往会起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初读文言文时,要求应适当降低,字字读准,不填字漏字,句句连环疏通。要注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第一步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第二步聚焦重点发音困难的生字。受地区方言影响,部分学生存在n/l不分,前后鼻音分辨不准的情况。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中,笔者将女(nǚ)名(míng)溺(nì)堙(yīn)单独出示,示范纠正。

炎帝(dì)之少(shào)女,名曰(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fǎ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二)读中领悟:节奏停顿,轻重缓急

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需要靠有技巧的朗读表现出来,如何在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解决停顿、节奏、语调、语速、轻重等方面的问题。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将音调化为平、上、去、入四声,为了简便运用又引出来“平仄”二声的概念。平长仄短。其中平包含现代汉语音调中的一声、二声。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在朗读时需要拉长尾字的韵味。仄声包含现代汉语音调中的三声、四声。三声是为上声,四声是为入声,在朗读时需要短促干脆,依字行腔。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古人行言规矩,词法句式都有律可循,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文言毕竟是古人所言,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尤其是小学生。这就要求教者要设计贴近学生,富有趣味性的朗读方式,使孩子可以在“漫不经意”间熟读成诵。

(三)读中升华:读出韵味,读出滋味

古人在书写文言时并没有标点符号,虽然课文中有了标点符号辅助,但是断句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掌握断句方法,读好停顿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以及提高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读书要三道》中谈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是多感官合作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在朗读文章的同时体味文言表达的特点。又如朱熹道:“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学生在朗读时需要加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语感也是通过反复朗读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文章是固有不变的,如何让古文在现代文明下继续散发魅力,也许就需要读者在朗读时加入技巧,加入理解与感悟。

二、重视释义

文言文是传承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字简洁,却饱含道理;语言精练,却不失形象。在小学阶段,教者不应将文言课堂变得晦涩难懂,机械性逐字逐句翻译,这有违教育的初衷与本质。教学需要依靠合理的手段,适合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教,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悟。使学生参与进课堂,亲自体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言。

(一)依托注释释文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阅读课程标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精卫填海》中有以下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③【少女】小女儿。④【溺】溺水,淹没。⑤【故】因此。⑥【堙】填塞。这里要求不高,只须让学生将注释代入原文,将大致意思讲出来即可。

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与如今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有较多差异,在词汇及语法上体现的较为明显。但在小学阶段,要求不高,课后习题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可以凭借注释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出来就算合格了。

(二)依托扩词法释文言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经验,教者在讲授文言时,可以活用生活中的经验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例如①“戏”,孩子们会想到“游戏”,戏——游戏,嬉戏,戏耍。在东海游玩,玩耍。②溺——沉溺,溺水,溺毙。③常——常常,经常,通常,时常。④木——树木,木头,草木。⑤石——石子,石块,石头。⑥返——返回,返还,等等。学生可以轻松地活用生活经验理解文言词汇,并且也可以使用扩词的方式将词语代入原文来解释,这也是学生方便理顺文义的一种方法。

(三)依托图示释文言

经过前三学年看图写话以及看图习作的训练,学生对观察插图做出相应的描述已经轻车熟路,书本上的插图也是教者不能忽视的教学资源,要善于利用,不能浪费。文中出现各别难懂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找到对应信息。比如,在文中找出“衔” “木石”“堙”。借助图示让学生展开按图索骥的游戏,便于理解难懂词句意思,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达到生动积趣的效果。

(四)依托关键字词释文言

在古文中,存在“古文专有”,“古今同义”的情况并不多见,大部分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用法不同者甚多。因此在小学阶段,面对新鲜的古文,教者有必要提前渗透少部分文言常识。(1)“一字多音”,“少”在文中为何读“shào”,少女乃年纪轻的女孩之意,要引导学生明白根据含义确定读音的方法;(2)“常用字”——“故”是因此的意思;(3)“古今异义字”——“常”,常,古义:常规。今义:一般,普通。

文言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体现,文言又反作用于精神,二者是同一存在的。给文章释义并不是机械化的任务,而是通过释义这一过程加深对文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内化。

三、重视文化

文化传承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我们必须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精卫填海》作为神话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教者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延展神话知识。就像袁珂先生所说“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他的神话”,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的主阵地,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渗透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从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文言文的课堂是传播文化最好的场所,于课堂上渗透朗读文化,挖掘文言解构文化,教授文言延展文化,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可以浸润在古人文化的熏陶之中,吸收古人智慧的精华,释放人文精神的馨香,提升文化积淀,我们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精卫填海教者文言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刘静云作品选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精卫填海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精卫填海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