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与创新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2021-11-30柴惠张翼宙陈健吴杨辰子潘磊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中医药研究生

柴惠 张翼宙 陈健 吴杨辰子 潘磊

中医在其发展历程中主要依靠家传师授、薪火相传的传承模式。如今,医学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中医生命力在于临床,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应用人才,是目前中医教学的主要任务[1]。前贤圣哲留下的医学典籍、临证心得、学术思想是中医教学的基础专业内容,对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而大部分经典课程均以条文形式呈现,学生学习感到费力,缺乏学习兴趣。第二课堂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科研课题,以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和研究问题能力为首要目的的立体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作者将第二堂课教学模式结合传统中医药教育特色,探索融合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今后的研究生培养改革提高研究基础和思考方向。

1 当代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中医教学模式与西医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通过讲师简单灌输知识,注重理论,而忽视临床教育,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低,学生活跃、创新思维空间受到限制,缺乏中医特色教育。同时传统教育模式忽略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及临床技能的培养,较多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较少有机会参与中医望闻问切、理法方药等临床诊疗的全过程,缺乏对中医经典典籍的应用及深入研究,教学盲目求全求宽而忽视细分化领域的精细研究,不注重后期在实践中回归中医基础,实现学生对于中医理论认知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目标较为理想化[4]。

2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指在传统课堂的理论学习之外,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吸引研究生自主参加学习的开放性教学模式[5]。作者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

2.1 开展中医经典典籍朗诵比赛 《道家与神仙》一书云:“诵诗可使六腑安宁,秽气消亡,启智悟道,招吉纳祥。”《论文偶记》也记载:“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诵读对陶冶情操、加深对文章理解的作用在古书中早已体现。背诵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学生理解经典精髓的有效方法,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诵读将生涩的中医条文,从简单认知,到大脑重复记忆,再到临床应用,逐步深入理解。而中医经典条文多枯燥,晦涩难懂,传统的单纯背诵原文效率并不理想,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将背诵娱乐化,开展以“弘扬中医经典,丰富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中医经典原文诵读比赛,加深学生记忆。结合《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经典典籍,配合舞蹈、音乐等元素,提升学生背诵中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中医经典的精髓,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培养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能力。

2.2 组建中医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兴趣、丰富校园生活、锻炼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为提高学生中医经典学习及运用能力,可开办针对性的中医学习学生社团。社团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为导向,可定期开展中草药绘画辨识、中医经典专家专题讲座、社区义诊、演讲比赛、师生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可组织学生野外踏青、爬山等,在游玩过程中寻找辨识中草药,参观中医药文化主题胜地,让研究生学习场所不只局限于教室校园,更全面地锻炼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中医思维与临床意识,提升学生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的能力,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经典的魅力和作用。并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以及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兴趣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能力、临床应用能力。

2.3 跟师实践模式 鼓励研究生走出学校,与社会接触,以此促进研究生的自我发展。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给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与其专业契合的实践任务,让研究生在推荐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实施部分中医经典文化课程小班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化学习应用。结合名医和名师工作室资源,采取“双导师制”和“师承大师导航计划”的跟师模式向基础与临床跟师学习不断线。注重后期在实践中回归中医基础实现学生对于中医学理论认知的第二次飞跃。临床实习将科室轮转与跟师学习相结合,构建以导师为中心,工作室为平台的研究性“实践-讨论-实践”方式,学生在坚持科室轮转的同时,每周定期进入诊室,跟随名中医坐诊、抄孤方,坐堂学习且参加病例讨论及工作室讲座学习,并从自身理解与领悟角度总结跟师特色医案,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流派,深入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

3 第二课堂学习优势

3.1 丰富教学完整性,提高研究生主观能动性 中医药理论知识冗长、繁复,作用机制大量使用文言文描绘,晦涩难懂。且中药品种成千上百,中药名易混难记,较大程度上考验研究生的专心程度和记忆能力。研究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不利于课后自主学习。而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非常民主化,选题及活动时间均由学员选定,不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能在第一课堂课余时间夯实专业知识。第二课堂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活动形式多样化,可激发学习热情,改善研究生对第一课堂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第二课堂还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部分不足,丰富中医药教学的完整性,使知识系统化。在参与过程中,研究生也能找回自己从医的初心,坚定理想,提高主观能动性。

3.2 拓宽研究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医学需要不断创新与进步,在医学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第一课堂是教授学员对医学知识的记忆与掌握,缺乏对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二课堂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层次性及创造性,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联系中医学、中药学领域的专业导师,并结合校研究生会及各学院研究生会平台,开展各项技能比赛和学术文化节等活动,扩大第二课堂的范围。研究生会是学校党委领导下、团委指导下的主要研究生组织,需要研究生亲自参与策划和组织过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分工,锻炼研究生的合作能力和服务大众意识,从而拓宽研究生综合素质。

3.3 利于研究生学以致用 理论需要联系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指导实践。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社会实践环节与学生专业相去甚远,不利于学生实践学习。跟诊、抄方能让研究生积累临床经验,使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和平时所学更好的融合。在医院,研究生跟随名老中医坐诊,体验临床的经历,逐渐领悟辨证论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研究生耳濡目染,使德术兼备的医生形象在心中更为鲜明,有助于日后医路的发展和修养的提升。

4 第二课堂实践及收获

考虑到研究生学业和科研任务繁重,以及老师上课安排,除学校官方组织的学生活动、平时固定跟诊模式之外,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时间主要集中在暑期,实践类型主要为名老中医带教体验学习、团队义诊奉献社会,充分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中医师承是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跟随名师学习过程中,研究生更有机会见识到传统中医风骨,让名师经验的智能化传承为“师带徒”传承的有益补充。由于暑期时间特定性,研究生可以通过三伏贴、冬病夏治等诉求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通过观察名师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学习医患关系的正确处理方式,复制、推广、沉淀名师的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牢固的心理基础,提升自身的辨证、开方能力。

暑期团队义诊开展包括义诊服务、医疗知识宣传、特色香囊制作等活动。在团队义诊期间,研究生努力发挥自身所长和专业知识,以普及医疗卫生知识为出发点,开展理论宣讲,送医下乡,助力基层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中医智慧。研究生通过义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新时代青年。

5 小结

中医学是一门需要丰富临床经验及高技巧性的学科,不仅需要学者熟练掌握经典中医典籍,更需要学会灵活、准确的运用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中。将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与创新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并将研究生培养中第二课堂进行有效改革,着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探索融合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今后将不断摸索创新型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进一步有机结合,从而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益,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中医药研究生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