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2021-11-30孙昊轩崔京京王健李东振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1期
关键词:颌面部负压创面

孙昊轩,崔京京,王健,李东振

(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北 邢台,054001)

颌面部间隙感染在临床中极为常见,通常由龋齿、牙周炎、创伤等因素引起,且以牙源性为主,最不易引起患方重视,常常忽略早期症状。由于各组织间隙相互通连,感染物侵及筋膜层面后极易向相邻间隙扩散。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坏死性筋膜炎,呼吸困难,纵隔感染,脑脓肿和败血症等[1]危及生命。其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术切开,钝性分离各个脓腔,让感染物因重力流出,借助于生理盐水等药物冲洗脓腔并每日更换引流管或引流条。但也产生诸多问题,如引起局部疼痛、形成较大瘢痕、继发骨髓炎可能等。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目前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新方法[2],该技术诞生于1992年的德国,由Fleischman博士首创[3],用于治疗四肢软组织感染。随后裘华德[4]博士于1994年将这一技术引入国内并发展改良。近年来VSD技术陆续开展于普外科、骨科、烧伤科、创伤外科等科室,用于治疗各类难愈性创面,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均有学者将其应用于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6,7]。由于颌面部感染的特殊性,使其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治疗。目前此类方法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处于起步阶段[8],在应用当亦中出现诸多问题,操作要点和使用细节缺乏统一。针对于此,笔者对近年来VSD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旨在阶段性总结VSD技术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为此技术在颌面外科中的推广奠定基础。

1 VSD技术的原理及在感染创面中的工作机制

1.1 VSD技术可形成良好的抑菌环境

VSD技术顾名思义即负压(vacuum)、封闭(sealing)、引流(drainage)集三种特征于一体的工作模型。其优势为:①更高效的“面状”引流代替以往传统的“点状”或“多点状”引流,使负压均匀分布于创面各处,使局部细菌数量减少,避免引流物积聚;②生物性薄膜使创区与外界隔绝,构成防止细菌入侵的屏障,避免了外部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③在药物冲洗时,利用医用泡沫的强力吸收作用,快速将药物送到创腔的每处,在适度的冲洗量与冲洗频率下,可显著减少细菌数量,促进创面愈合[9];④新开发的含银的聚氨酯泡沫在伤口表面可释放银离子,可有效减少污染伤口中的微生物[10]。

1.2 对创面组织愈合的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已经初步从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阐述了使用VSD对创面愈合的积极作用:①有学者[11]研究表明,VSD的使用能减少创面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因子表达,缓解局部炎性反应;同时促使组织中巨噬细胞从 M1型向M2型转化,而后者可通过分泌TGF-β、VEGF及部分细胞外基质蛋白等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胶原沉积[12];②在一项早期研究中[13]即证实,负压可引走创面及创周所堆积的炎性因子如组胺、5-羟色胺等,从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轻了组织水肿;③负压可加速血管内皮细胞间的分化与连接,促进血管基膜恢复完整,加速微循环重建,从而增加伤口血流灌注,为创区提供更丰富的营养支持[14]。但亦有研究称,VSD在所附创面形成的负压力值不并不均匀,不同压力值的连续刺激和诱导,使创面的某些部位过度灌注,而某些部位灌注不足[15];④可促进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创面,其中白细胞能抵抗感染,产生生长因子,而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用来填平和修复伤口[16];⑤VSD技术还可促进机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进而修复受损神经[17];⑥温皇鼎[18]等通过分组对照研究证实,VSD技术治疗7d后,创周局部组织氧分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为修复细胞存活和发挥功能创造条件;⑦VSD技术可维持创面湿度平衡,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并通过平衡透明质酸的代谢而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19];⑧负压可降低组织间压力,促进机体纤溶蛋白激活物的释放,进行自溶性清创[20],使得坏死组织流动性增强且易于脱落,更易于随引流管排出。

2 VSD技术应用中的重点环节

使VSD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使其保持在可控的负压状态。如发生管道堵塞、漏气则会致使引流不畅、坏死物聚积,严重时可能压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21]。而从近年来的失败病例来看,多种原因均可能导致管道阻塞及漏气的情况。这对于VSD使用的每个环节提出更细致的要求。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各学者均做出独到分析且对使用细节进行改良,均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2.1 切口与VSD置管

VSD技术要求局部严格密闭,不同于传统的广泛切开引流。故有学者[22]尝试在置入VSD后对切口进行一期缝合,使得VSD组手术瘢痕长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随后的研究中刘福来[23]采用微创切口,观察到术后瘢痕宽度、瘢痕长度及愈合时间更短,术后24h引流量更少(P<0.05)。降低了传统治疗时误伤组织、大血管和神经的风险。许炜[24]同样采用微创切口,取得良好的疗效,证实了此观点。但亦有学者分析失败病例[25],认为当腔隙内广泛坏死时,坏死物较多会造成堵管而导致治疗失败,需二次手术广泛切开引流。另有学者[16]对失败案例采用了多个切口并放置VSD装置,取得良好疗效。分析原因,可能是坏死物质到达一定数量会坎顿于泡沫敷料的微孔间无法引出,造成堵管。针对于此,笔者认为在保证彻底清创后,增加引流的装置,形成多方位引流或许是可行的解决方法。

VSD在置入时,常规做法是根据脓腔的大小对VSD的泡沫装置进行修剪,置于脓腔后能够于创面内平铺展开,以达到均匀冲洗、引流。就置管深度来说,多数文献中均对此模糊描述为“适当深度”。在近期研究中,齐东元[26]在研究中采用引流管“外置”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堵管的情况发生,但随之亦增加了密封不严(漏气)的可能。刘小利[27]在治疗重症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要求引流装置应达到脓腔最底部,以创建有效引流。张兆弢[28]在治疗口底多间隙感染中同样提出此观点,尽可能消除引流盲区,使VSD组住院天数(12.54±2.18)d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2.43)d(P=0.01),且并无纵膈感染发生。随后有学者报道1例患者因冲洗疼痛而中断治疗[29],进而认为VSD无需置入创腔最深处,置入创腔内VSD其长度应稍短于创腔深度,以避免在吞咽、言语及颈部活动时引流管刺激深部组织而引起疼痛。由此可见,置管深度如何把握目前尚存在争议,这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2 VSD装置的撤出

临床上使用VSD中止负压的情况如下:①引流出新鲜的血液,调整负压值后出血不能停止;②创周皮肤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30],出现皮疹、水疱;③出现管道阻塞[24],无法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④半透膜固定不牢固,多次覆盖后仍漏气[31];⑤出现严重的疼痛[29],虽经调整负压值后仍不能缓解者;⑥经VSD治疗后,局部症状不能缓解,感染加重者[32]。这些失败病例都为颌面外科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在未发生以上情况、病情得到缓解后,及时撤除VSD有利于创口愈合[33]。临床医生可凭伤口的类型、创面引流量的多少、冲洗物是否清洁、负压的材料决定撤除VSD的时机。目前临床中VSD的材料分为聚乙烯醇和聚氨酯,根据其用于其它创面的经验来看,孔径小、具有亲水性的聚乙烯醇使用时间为5~7d,孔径大、疏水性差的聚氨酯材料使用时间为3~5d[34]。齐东元[26]等采用持续负压,5d更换VSD材料,计24h引流量少于10ml时,将VSD材料撤除。李春梅[35]等采用持续负压并持续冲洗,3~5d更换VSD材料,待冲洗引流液体完全清洁后撤除VSD装置,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由此可见,VSD泡沫材料宜定期更换,以免创面肉芽组织长入生物泡沫材料中。术后护理亦需保持同步,应密切观察VSD装置状态、实时评估冲洗液(引流液)的变化,对于撤管时机把握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如采用持续负压,其引流量应根据创腔大小、是否涉及腺体组织而灵活掌握。

2.3 VSD装置的负压调控

以往的大量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对负压值的理解逐渐加深。负压值过高时可能引起出血、创面疼痛、组织缺血、抑制肉芽组织生长等风险,甚至可能引起低蛋白血症;而负压值过低则可能导致引流不充分,创面积液、加重感染等。Morykwas[36]等发现,持续负压比间断负压更能增加局部血运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且在-16.6kPa(-125mmHg,1mm Hg=0.133kPa)的负压环境下,局部血液循环可提高4倍,当负压值超过-53.2kPa时,会抑制局部血液灌注。Birke[37]在后期的研究中提出:-10.6kPa的负压更能提供良好的细胞生长环境。但在去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确定共识中[38],仍支持-16.6kPa这一数据。由于颌面部间隙感染在引流前期治疗应以充分引流为主,故应尽可能加大引流动力,暂不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为目标。参考其创面以肌肉、筋膜为主,应该选择的负压值在-40~-60kPa[39],同时保持持续负压。齐东元[25]在治疗严重颌面颈部感染中多数采用40kPa,即产生良好的引流效果,部分病例逐渐加至60kPa完成治疗,与上文论述一致。笔者认为,负压值的设置还应考虑创面的情况、敷料面积的大小以及管材长度、负压装置对负压的耗散等。对于创面渗出较多、水肿严重、局部存在封闭不严时应该选择较高的负压值;如发现疼痛、创面渗血、局部皮肤苍白,亦应适当降低负压值。笔者已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建议在切开引流术后的48h内所用负压不宜过强,以防止过多出血。

随着科技进步,智能负压现已问世。其能通过监控负压、设置治疗时间、负压值阈等,对创面负压进行智能控制。相较于传统的负压引流,其具备的优点有[40]:①传统负压引流往往无法判断敷料和管道的阻塞状况而常常延误治疗。智能负压能够准确的识别创面敷料、管道的阻塞及漏气情况,并具备多种报警功能,保证创伤负压治疗的有效性,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小了因监护不当引发的医疗事故的可能。②传统对负压的调节只局限于负压源,无法把握治疗部位的压力变化。智能负压具备数字压力传感器,监控治疗过程中负压的变化,显示于液晶屏。临床医师可根据创面负压值、分泌物性质来设定负压的大小和控制方式。目前多数学者将其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足[41]并取得肯定效果,但颌面外科方面未见相关报道。

2.4 VSD装置的冲洗

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各个组织间隙相互通联。深部脓腔存在使得负压引流本身造成了负压盲区,亦会导致创面局部低氧,延缓创面愈合。这使得创腔冲洗变得尤为重要。

2.4.1 冲洗技术

近些年冲洗的技术逐渐被更多学者所重视,并对冲洗方法加以改良。陈裕聪[29]采用持续生理盐水冲洗治疗时,认为冲洗滴数应控制在10滴/分。冲洗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造成冲洗液蓄积影响局部半透膜与皮肤的贴合而引发漏气,甚至将感染物扩散至其他间隙。易辉[42]在引流期间将负压关闭,然后使稍小于脓腔容积的醋酸磺胺米隆液对脓腔进行10~20min的浸泡,使药物能够在腔隙的各个部位充分分布,之后打开负压,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有效缩短了治疗时间。华文哲[43]在剪裁好的泡沫材料中心插入一根吸痰管,置于脓腔最深处,并将其固定在海绵上,使冲洗液便于由脓腔最深处开始冲洗,有效消除了冲洗盲区,亦取得理想效果。李朝霞[44]发现使用脉冲冲洗法可良好的预防堵管。其原理是:使用均匀的力度和速度节律性推注生理盐水进,推注过程中一推一停,可使管内产生小漩涡,有利于将附着于管壁上的物质冲洗干净。笔者尝试总结,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冲洗方式和方法多样,但目的相同。早期创腔渗出物多、创面大、流动性差,使用冲洗可以稀释创面分泌物,防止引流管堵塞,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可加快治疗过程。到治疗后期可依据创面引流的情况逐渐减少冲洗量与冲洗次数。在冲洗的方式与方法中,还存在多方面可改良空间,应结合患者个体病情制定个性化冲洗引流方案,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4.2 冲洗药物选择

在使用VSD的临床治疗中,仍存在部分病例不能完全清除感染。而传统使用庆大霉素溶液局部冲洗,则易导致耐药性生成。对于VSD是否行抗生素冲洗,一直是临床学者争论的焦点。潘璐璐[6]等较早使用醋酸磺胺米隆冲洗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取得良好临床效果,随后国内部分学者亦沿用此方法[42,45]。醋酸磺胺米隆属磺胺类,为临床常用抗感染药物,但多用于治疗烧伤后继发感染。其是否可推广于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尚需更多临床研究证实。Paul[46]在对照研究中发现,使用生理盐水和其它抗生素对创面进行冲洗,抗感染效果无明显差异。在近期发表的治疗指南[38]中,亦认为生理盐水可作为负压冲洗治疗的首选药物。

针对于创腔内的炎性反应,马莉[47]在治疗下颌骨骨髓炎中使用4000U糜蛋白酶+500 ml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糜蛋白酶为蛋白分解酶类药,可促进血凝块、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的消化清除,进一步保证引流畅通。在治疗2~4周后发现炎症反应消退、新鲜肉芽组织增生明显,为间隙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针对于避免耐药性产生,有学者[48]建议使用臭氧水作为抗生素替代品进行冲洗,臭氧具有广谱性和安全性,其代谢产物为氧气,可以缓解局部组织的缺氧状态,加速局部组织修复并改善微环境。有研究显示[49],浓度为10mg/L臭氧水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可达到100%杀菌率,且对组织无刺激。但目前尚未见其应用于颌面外科,这也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3 VSD应用限制

VSD应用于面部间隙感染仍有着难以避免的限制:①VSD仅适用于面颈部皮肤切开引流,而颌面部间隙感染切开部位又不局限于皮肤,故其应用范围严苛;②颌面部间隙感染多因牙源性而来,若脓腔与口腔环境相通,则密闭性不能保证,甚至会引入口腔细菌而加重感染;③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存在各种骨性或软组织突起及皮肤黏膜转折。而随着邻近关节的运动及体位变化,于创腔内可使组织间隙扭曲、肌肉变形与堆叠,挤压泡沫敷料与管道,造成堵管;于创腔外可使皮肤延展与皱缩,加之皮肤会分泌油脂、汗液,直接影响贴膜与皮肤的贴合,造成漏气;④目前市场上VSD费用较高,材料亦欠缺统一,对于患者是一项经济负担;⑤VSD技术为局部治疗技术,不能代替整体治疗方案,若感染控制不佳,其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以上种种原因均影响着VSD技术在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使用及推广,但也为其进一步的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

4 总结

VSD应用于颌面外科领域伊始,即应用于治疗间隙感染当中,展现出诸多优势。如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瘢痕、减少换药次数及医生工作量等,是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但仍需强调的是,管道的堵塞及装置的密闭问题需加强关注,术后对创面及引流查看的要求应更加细致,如效果不佳时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及时处理,达到通畅引流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该技术的优势。本文旨在阶段性总结其在应用中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不断总结和完善后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随着VSD在国内外的不断使用和发展、新材料与智能化设备(智能化VSD)的出现及与之相应护理技术的提高[50],结合口腔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特点扬长避短,相信VSD技术能更好的在颌面外科推广开来。

猜你喜欢

颌面部负压创面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银离子敷料治疗骨科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研究
复方雪莲烧伤膏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