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历程及苏区对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承与跨越
2021-11-30□王林
□王 林
[内容提要]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伟大辉煌的一生。他作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已被载入了史册,并被人们所深刻铭记。本文首先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分析了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历程,及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就苏区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承与跨越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奠定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基础”;习近平同志也指出了“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从反对清王朝,到反对封建军阀势力以及帝国主义的斗争,都生动记录了这位历史伟人一生当中的革命斗争历程。在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中,取得了颇多的功绩与建树,尤其是在晚年时期,做出了许多有利于中国民主主义发展及革命进程的新建树。例如,将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思想;实行国共联合,确定三大政策等等。孙中山先生晚年时期的新建树,不仅使他一生的革命事业更加多姿多彩,而且对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推动。当然,孙中山先生晚年所取得的这些新建树、新功绩,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与帮助密不可分。
一、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逸仙,是广东香山人。他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明确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的思想;在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在1912年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议中,提出了以联俄、联共为核心的三大政策;在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因肺癌逝世于北京,并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二、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历程
(一)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从辛亥革命失败,直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段时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此间他一直视西方列强国家为主要国际合作与援助的对象,然而却事与愿违,在寻求西方列强的支持失败以后,孙中山在寻求国内、国外合作者的思想也出现了极大的改变。时值“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孙中山也由此将同盟的目光转向新生的苏俄与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的伟大转变。孙中山晚年时期思想的转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孙中山就于伦敦、巴黎等地与许多俄国革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而苏俄革命的领袖列宁也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注,并曾高度称赞了由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在苏俄十月革命爆发以后,孙中山从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与启迪,并曾亲自于1921年向苏俄外交委员齐切林致函,表达了向苏俄十月革命学习,以及共同合作的愿望。孙中山深受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并与苏俄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交往。
2.五四运动的影响
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孙中山高度称赞了在北京、上海等地学生的爱国壮举。他除了多次接见全国爱国学生代表,并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与精神支持以外,还曾应邀进行演讲,并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激励学生继续开展爱国斗争。
自五四运动爆发并在各地群众中迅速展开,孙中山先生一是深刻感受到了舆论宣传对革命斗争的作用,认识到革命斗争的胜利需要在更广范围人群中加以宣传;二是对以往的革命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三是从运动中深刻体会到了群众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了广大群众的巨大力量以及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诞生以来,成为了最先进、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政党,深受人民的信赖与拥护。随着革命斗争进程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日益成熟,并释放出能吸引孙中山与之合作的能量,为孙、共合作以及孙、俄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1921年,苏俄共产党代表马林,访问了孙中山先生,并提出了“组建联合革命政党”以及“组建革命武装力量”这两项建议,孙中山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些建议。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给予了孙中山以巨大的帮助,并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共同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与富强携手奋进。
(二)国共第一次合作
通过总结革命斗争经验,国、共两党都深刻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自身力量都有所不足,都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国共两党需要形成更为紧密的政治同盟,通过携手合作、并肩奋斗,才能真正推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
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起始于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下,孙中山于1922年召开了国民党的改组会议,并邀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共产党人参与了改组计划。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会议召开,在会议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通过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决定,为两党之间的精诚合作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自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来,国内革命战争也由此掀起了新的高潮,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通过创办黄埔军校,为建立革命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近代革命培养与锻炼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二是推动了反帝、反封建军阀革命运动的进程,自国共合作以来,促进了全国工人运动以及革命斗争的发展,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洪流,正逐步席卷中华大地;三是有效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自国民党一大召开以来,孙中山先后吸收了大批中共党员进入国民党组织,并委以重任,在一大216名代表中共包括了26名中共党员,占代表总人数的12%以上,中共共产党员的人数也由一大时的约五十人,发展到了五大时的五万七千余人,而且大批有才干、有理想的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后,使国民党重新焕发出了新的革命气象。
(三)孙中山的病逝与遗愿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长期殚精竭虑、耗费心力,在1925年3月12日上午,因肝癌病症于北京病逝,在临终之前,孙中山仍呼唤着“和平”!孙中山在病逝前,共留有三份遗嘱。其中在国事遗嘱中,能看出孙中山先生对其革命事业尚未成功,中华民族尚未统一、独立的遗憾之情,以及他对革命群众的深刻寄望。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无比辉煌、灿烂的一生,其革命奋斗历程也始终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休戚相关。尽管他在30多年的救国救民的斗争中,遭受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始终百折不挠,并不断在奋斗中摸索与前进。最终在晚年时期,推动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精诚合作,并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
三、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局限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根据其思想成型的时间来进行划分,可具体分为旧三民主义思想以及新三民主义思想。主要是对关于“民族”“民权”和“民生”这三个问题的原则与纲领,由于旧三民主义思想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而且推动了当时的民主革命进程,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思想也是最具革命、最具科学的民主主义纲领。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爆发,三民主义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反映新时期的革命斗争特点,方能维持其生命力。新三民主义也就是当时的新时期中,在苏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对旧三民主义思想进行的重新解释,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着重加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节制资本”“取消一切对外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毛泽东同志也曾高度赞扬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关键是树立了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一是民族主义,概括而言即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平等;二是民权主义,概括而言即是建立一般公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三是民生主义,概括而言即是建立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中心的民生思想。
当然,由于受当时社会阶级以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仍有着局限性。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局限性,孙中山虽然提出了联俄、联共的政策,但是他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始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低估了工人、农民阶级的力量与智慧,而不敢在革命斗争彻底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来支持革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经济上的局限性,新三民主义思想中虽然提出了“节制资本”“发展革命资本”等政策,然而其方针受国家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限制而陷入到空想,且土地纲领的革命也不彻底,仍没有将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没有真正找到“耕者有其田”的方法。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的局限性也可以看出,任何资产阶级政党,都是无法彻底完成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实践也证明了,只有无产阶段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重任。
四、苏区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承与跨越
多年以来,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思想进行正确的评价、认识与吸收,不仅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党理论的成熟,而且在对其思想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有效实现了现实的跨越,并在苏区进行了生动实践。
苏区主要指的是江西赣南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是由彭湃成立的海陆丰苏区。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除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还有鄂豫皖苏区等红色政权覆及湖北等省。 1934年10月,随着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各地苏区分别开始长征。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的谈判协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至此,苏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苏区历史上,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承与现实跨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恢复生产
在苏区建立以后,面对当时军事包围、经济萧条的现状,苏区高度重视生产的恢复与经济的发展问题。在当时所采用的民生政策,即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的延伸与继承。通过实施土地改革,通过大力团结工、农、资等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力量,使苏区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
(二)解决温饱
苏区的经济基础是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经济,工业落后,由于需要供养的党政军人员众多,如何在国民党政权的包围攻击下,实现人口粮食的自给自足,是苏区政府需首要面对的难题。通过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应用,苏区致力于将解决人民温饱作为重要任务课题,通过对农业发展持之以恒的努力,基本解决了粮食与温饱问题。
(三)苏区反腐
为了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放松过反腐败斗争。在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卓有成效。这也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体现和实践。早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就提出了反腐败,指出必须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1931年11月在临时中央政府下面成立了中央工农检察部。1933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发了由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首部反腐败法令。训令规定,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在苏区开展了持续三年之久的反腐败斗争,成果显著,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尤其是三民主义思想,它成为孙中山先生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苏区通过对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承与跨越,有力促进了党领导下的政权建设,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进行建立了更为广泛的群众统一战线,而且有力推动了党的凝聚力量的提升,使中国共产党真正从当时一个幼年的政党向一个成熟的政党迈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与富强提供了重要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以批判性、合理性地加以吸收与传承,以此实现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现实跨越与应用,进而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提供更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