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胆肾相关
2021-11-3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 100700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这也是中医独具的优势。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系统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历代中医大家诊治疾病时尤其注重把握整体,重视各脏腑经络系统的联系,如此则疗效卓著。肾属五脏,为元阴元阳之府,从脏腑论治肾病,多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考虑;胆为奇恒之腑,为中正之官,医家多着眼于胆对于饮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作用,强调肝胆脾胃间的密切联系。笔者通过随师临床学习及查阅诸多文献,发现胆系疾病日久(非活动期)往往具有肾阳不足或肝肾阴亏的表现,通过补肾治疗获益诸多。另有研究指出,肾系疾病从胆论治具有独特优势,可供临床推广[1-2]。本文旨在从多方面详细阐述胆和肾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临床胆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1 胆肾经络相关
经络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胆肾经络上相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考究:(1)《灵枢·经别》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带脉、五枢、维道三个穴位为带脉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加之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足临泣通于带脉,由此足少阳胆经与足少阴肾经两条经脉的经气在带脉上有所相通。(2)《灵枢·本输》言“少阳属肾”,此指手少阳三焦经与肾的密切联系;《外经微言》云:“三焦属之手少阳者,以三焦无形,得胆木少阳之气,以生其火……”[3]24意指三焦之火源于胆木,加之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三焦流注入胆经,三焦作为中间环节将胆与肾相连。(3)京门穴隶属足少阳胆经,同为肾之募穴,是沟通胆经和肾脏的纽带,可作为胆、肾脏腑经络病变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疗的刺激点。《针灸大成》载“京门穴主腰痛不得俯仰久立……水道不利……髀枢引痛”[4]295,指出此穴具有益肾健脾、化气利水的作用。(4)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王峰等[5]指出其能治疗肝、胆、肾的病变。阿尔兹海默症属中医“痴呆”范围,责于髓海空虚,神机失用,根于肾生髓失用。相关研究表明,阿尔兹海默症记忆缺陷的主要原因是颞叶萎缩,颞顶叶灌注不足导致其认知障碍[6-8]。韩红艳等[1]指出悬颅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其位于额-颞叶系统中,与调控认知的脑皮质投射部位相对应,以悬颅穴为主穴,配以太溪、百会等穴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发现此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情绪、记忆等认知功能,提高颞叶和边缘系统的血氧代谢水平,激活认知信息传递的神经纤维通路,达到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目的。
2 胆肾五行相关
《外经微言·胆木篇》:“少师曰:胆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岐伯曰:肾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胆……故肾水旺而肝胆同旺,肾水衰而肝胆同衰……”[3]45-46胆属甲木,肾属癸水,胆木须肾水滋养而荣,发挥决断、疏通之能。肾精气阴阳亏虚可影响胆中精气的形成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即母病及子。
3 胆肾生理功能相关
3.1 共同主骨 杨上善[9]指出:“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皆痛也。”张景岳[10]384云:“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强调的是骨的生长发育;胆主骨,更多强调的是骨的功能方面。胆肾共同主骨,保证机体关节的正常发育和运动。肾真阴不足,骨髓不荣骨体,相火妄动,则会出现骨的病理表现,如《血证论》曰:“虚劳骨蒸亦属少阳,以荣卫腠理之间不和而相火炽甚故也。”[11]12胆属少阳主枢,胆经病变则机体关节枢转不利“胸胁之间骨尽处,乃少阳之分,病则其分多痛。经行身之侧,痛则不利屈伸。此胆经主病之大略也。”[11]12
3.2 共司相火 相火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性相火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发挥正常功能的动力源泉。病理性相火指相火失其位,相火妄动,走窜全身,影响机体的功能,引发诸多身心病变。《医学正传》言:“相火固无定体,在上则寄于肝胆包络之间,发作如龙火飞跃于霄汉而为雷霆也;在下则寄于两肾之内,发则如龙火鼓舞于湖海而为波涛也。”[12]肾和胆共司相火,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肾为相火之宅,胆寄相火。正如《类经·运气篇》云:“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10]732《血证论》云:“肝为风木之脏,胆寄其中,胆为相火,木生火也。”[11]11笔者认为,相火藏在肾,用在胆,肾为人身元阴、元阳之本,为相火之根本来源;胆为甲木,主动、舒畅调达,主持相火温煦全身各脏腑经络。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到,胆、三焦、心包同秉相火,三焦秉阳性相火,心包秉阴性相火,皆由胆经统率。诚如书中所言:“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起目之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胁而行胁肋,降于肾脏,以温癸水。相火将蜇,故癸水不至于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13]指出胆经在相火运动中的主导作用。
3.3 布散真精 《医贯·眼目论》:“神膏者,目内包涵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真精者,乃先天元气所化精汁,起于肾,施于胆,而后及瞳神也。”[14]胆作为“信使”,传递肾之真精于瞳神,保证眼目的正常作用。《长沙方歌括》中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中按语:“加水畜之甲胆,乃起肾脏之精汁……取精汁内滋而血气调和之意。”[15]甲胆对肾脏之精汁有“起”的作用,表明胆对于肾精的激发、输布作用,暗合少阳胆火对真精的阴阳转化之意。
3.4 藏泻互用 胆主决断,《说文解字》云:“决,行流也。”[16]232又云:“断,截也。 ”[16]301“截”具有中止、判断之意,胆存疏通、排泄及截留之意。《素问·奇病论》云:“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胆为中正之官,对肝的疏泄具有督导作用,故肝胆同主疏泄。胆为奇恒之府、中精之府,具藏精气而不泻之功,又有降泄胆汁以疏土助消化之能,兼具藏泄双重作用;肾为封藏之本,主纳气藏精。胆与肾藏泄互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胆腑的疏泄有助于肾脏主水、主生殖功能的发挥,胆腑的封藏可防止肾中阴精的无故流失。
3.5 调节水液 肾主水,是指肾的气化作用,能够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代谢。上述所引《说文解字》文,意中即涵盖胆对水液的调控作用。刘渡舟认为,胆为中正之官,胆主决断主要指五脏神志活动取决于胆,同时胆还能疏泄脏腑气血。津血同源,不难引申为胆对水液同样具有调控作用。《中藏经》谓:“又,玄水发,则其根在于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也。”[17]少阳胆为枢,可将肺之上源之水,疏调至肾,经肾之气化,清者重新利用,浊者经膀胱代谢排出。
3.6 共调阴阳 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内藏元阴元阳,为阴阳之根。《类经·藏象类》云:“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10]32少阳枢转心阳之下达,肾精之上济,使得心肾共济,精神气血畅通[18]。
3.7 情志上相互为用 胆腑受病,情志内伤显于恐,而肾脏在志为恐(惊或恐)。《针灸大成》曰:“甲木之腑,在关侯脉,是胆病则眉蹙口苦,而呕宿汁,善太息,恐如人捕。”[4]291《灵枢》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补之,是为骨厥。”胆和肾在情志内伤方面表现具有一致性,肾脏命门火衰,可致胆气虚寒。《中藏经》谓:“虚则伤寒,寒则恐畏……”[17]而胆为刚脏,胆气壮盛有助于肾主志功能的正常发挥,使机体免受惊恐所伤[19]。
4 胆肾病理相互影响
4.1 肾之症,责于胆 《笔花医镜》曰:“胆之寒,脉左关必迟。”[20]其症为精滑、为呕吐、为舌苔滑。肾中命门之火亏虚,无以温煦胆腑,胆腑疏通太过,相火妄动,藏精不及,故现梦遗、精滑等症,而以温胆汤可治胆气虚寒、梦遗、精滑等症。《备急千金要方·髓虚第四论》曰:“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治髓虚,脑痛不安,胆腑中寒,羌活补髓丸方。”[21]肾主骨生髓,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为精明之府。肾髓滋养脑体,胆腑相火催动精明之用,胆肾协同发挥脑主情志思维的作用,因此髓虚者亦可从胆论治。
4.2 胆之症,责于肾 《灵枢》言:“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黄疸,肠澼……足下热而痛。”黄疸多责之于湿热,肾主水不利,加之肾中相火妄动,波及胆腑,胆汁降泄受阻,发为黄疸。足少阳胆经主治侠瘿,瘿病与现代医学甲状腺疾病相对应,胆经循经主颈侧,瘿病多属少阳胆经病变。《诸病源候论·瘿候》曰:“瘿病者,是气结所成。其状,颈下及皮宽膇膇然,忧恚思虑,动用肾气,肾气逆,结宕所生。”[22]思虑日久郁而化火,同气相求,引发肾中相火妄动,肾中相火于少阳相火相合,循胆经而行,结节乃成。
5 胆肾相关的现代研究
5.1 现代生理研究 胆囊黏膜层中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肽类细胞,叶文成[23]提出胆囊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应重视胆在脑-肠轴中的作用,并提出肠-胆-脑轴的设想。李晓红等[24]指出脑-肠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胆为甲木,主疏泄,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可推测胆与脑-肠轴的生理过程相关。陆伦根等[25]指出肠道菌群的稳态与胆汁酸互相影响,Sayin等[26]指出肠道菌群参与胆汁酸的合成,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而肠道菌群为脑-肠轴重要“信息员”,二者的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胆与脑-肠轴的关系。
5.2 现代疾病研究 诸多研究证实胆和肾在病理和治疗上的内在联系。现代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甲状腺疾病,与足少阳胆经所主之瘿病相对应。马雅霞[27]研究指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可能与蛋白尿患者肾损伤相关。沈自尹[28]认为肾阳虚能够引发肾上腺轴功能(包含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的改变,经温补肾阳干预后,靶腺功能得到改善。田雨苗等[29]通过研究肾病综合征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相关文献,指出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从免疫和非免疫因素两方面导致肾脏损害,而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部分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两种疾病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Liu等[30]经Meta分析发现,甲状腺素替代疗法能同时缓解肾病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
阿尔兹海默症隶属中医“痴呆”范畴,根源于肾髓不生,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王清任[31]《医林改错·脑髓说》曰:“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胆为阳木主动,具有升发之性,胆对肾所生之髓上升入脑具重要意义。伍敏新等[32]提出从胆论治阿尔茨海默症,可分为胆虚型、胆热型、胆郁型等。郭静等[2]提出借胆升提精髓至脑,从而达到健脑之功。韩红艳等[1]指出对阿尔兹海默症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需重视调胆气,胆为阳腑,以升为用,胆气为精髓上冲于脑之动力,胆腑相火能够起动精明之用,倡导思维情志,因此应充分重视胆在阿尔兹海默症发病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经络、五行、生理病理、现代研究等方面探讨胆肾的相关性。经络相关方面,带脉、三焦经、京门穴、风池穴、悬颅穴为胆肾联系的枢纽;五行相关方面,胆肾五行属母子关系;生理功能方面,胆肾共同主骨、共司相火、布散真精、藏泄互用、共调水液、共调阴阳、共调情志;病理方面,胆肾相互影响。中医临床研究证实胆病治肾、肾病治胆的可行性,如从胆论治梦遗、髓虚,从肾论治黄疸、瘿病;现代研究也发现胆和肾在病理生理方面的内在联系。在疾病诊治方面,重视胆肾的相关性,有利于拓展临床上常见病和部分疑难病的诊治思路。对于常见病慢性胆囊炎、甲状腺切除术后的患者,由于人体元气真阳耗损,临床上多见肾阳亏虚的表现,病机多为肾中相火不足、胆系无所升发,故治疗上应注意温补肾阳;对于疑难病症强直性脊柱炎,因脊柱上通于脑,与肾相关,而关节枢转则隶属于少阳胆经,胆肾共同论治不失为一个崭新思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