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阳病只是胆经病吗?

2022-08-01巍,俞洋,施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少阳伤寒论经脉

施 巍,俞 洋,施 荣

(1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上海 201999;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科,上海 201203)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继承《周易》之易理,与五行相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阴阳、五行学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中将“阴阳”理论进一步深化,结合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理论首创六经辨证体系。少阳病为六经病之一。有关少阳病近年论述颇丰,究其原由,与少阳病特殊病机有关。笔者现结合《周易》之阴阳学说及《内经》中五行、脏腑、经络理论,从自然和人体的角度阐述对少阳病的粗浅认识,探讨少阳病并非只是胆经病。

1 易理之少阳

2 以自然为象认识少阳病

孔子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象是自然、万物、社会、人之象。阴阳具有“数之可百,推之可千”的无限可分和相对性。象不同,少阳含义有异。中医强调“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3]。如果以自然为“象”认识少阳,则少阳病具有特定属性和发病规律。

2.1 少阳为一阳

《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少阳是由黑夜转为光明,由寒冷转为炎热的过渡阶段,是由一阴生一阳爻而成。王冰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同时,少阳与太阳、阳明相对,为一阳,是稚阳、嫩阳、弱阳,其所化之“火”亦为“小火”,其临床表现也仅为“咽干”,而非“烦渴引饮”。在邪正斗争方面,“少阳为嫩阳,为日之初出,寒留于半表者,不遽散,热出于半里者,未即舒;邪正相争,往来寒热,更实更虚,休作有时”。其疾病状态变化多端,如《伤寒论》所述之“寒热往来”,及小柴胡汤证中的七个或然证[4]。在治疗方面,因少阳为弱阳、小阳,治疗少阳病忌用汗、吐、下之法,当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和解之法为准绳,防止出现“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同时,小柴胡汤“去滓再煎”也是和解之法的重要体现。

2.2 春为少阳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确立四季。对天地间四季更替的认识乃“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四季中阴阳之气消长,在春季表现为“冬至阳爻起初”“动之小者,谓之少阳”(《汉书·五行志》)。阴阳之气消长往返循环,即“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道德经》)。春季乃一岁之首,阳气始发,阳气始动,故四季之春属少阳。《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以风气当令,木旺于春,肝属木,风气通于肝。“肝者……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升,肝气内变。”肝与胆互为表里,因此,少阳病多与肝、胆有关,与少阳相应之春季应注重养护肝、胆之木气,防止过度升发或受寒邪所伤[5]。临床上,因肝机能失调而引起的多种疾病于春季多发[5]。

2.3 鸡鸣至平旦为少阳

夜为阴,昼为阳。昼夜更替,月落日升,自然之气呈现消长转化。人与自然相应,人体阴阳的消长如《素问》所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阴中之阳即少阳。西周已使用十二时辰制,鸡鸣之时,天色由暗渐明。王安石《登飞来峰》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平旦为太阳露出地平线,万物开始蠢蠢欲动。鸡鸣至平旦为阳气萌动,阴气渐消之时。在疾病发生、转归方面,百病也“多以旦慧、慧安、夕加、夜甚”。少阳病也常因得自然之气相助而有向愈之势。正如《伤寒论》所著“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但当“脏独主其病”时,少阳对应时间也是疾病高峰之时[6]。中医将小儿喻为“少阳”之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有若草木之萌芽,娇嫩畏寒”。临床上小儿发热也以寅至辰时为多见,成人患少阳发热亦然。

2.4 五行之木为少阳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为阴,火为阳。汉代将五行与阴阳学说合流已趋成熟。《天元纪大论》中也有“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的记载[7]。“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金木相对于水火为有形之物,亦为一对阴阳。虽火、木均属阳,而以阳气多少而论,木之阳少,为少阳,且居东方主春。《鹖冠子》指出:“本出黄钟所始为东方,万物唯隆,以木华物,天下尽木也,使居东方主春。”《辅行诀》中关于四象层面的阴阳属性,亦以五行体用进行表达[7]。肝属木,木旺于春,五行中的生克制化关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木克脾土、木火刑金等方面。小柴胡汤中大枣和甘草的配伍应用即体现了五行生克的理念。

3 以人体为象认识少阳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则为人。人为“三才”之一,“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人遵循自然法则,“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则“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子》认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遵循自然,人亦大!《内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伤寒论》亦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由此可以看出,少阳乃阴阳之交界,即“少阳主枢”的具体体现[8]。人与自然相应,以人为“象”,结合四象观及“少阳主枢”认识人体,可解释少阳病的主证及特点。

3.1 以表里分阴阳,少阳为半表半里

《内经》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虽然后世对仲景论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也颇有争议之声[9],但如果以表里病位来阐述病之阴阳则可充分体现其“中风,往来寒热”的主要特征。正如黄元御在《素灵微蕴》所言:“少阳居二阳三阴之中,半表半里,午后阴长阳消,阴盛而侵阳分,表闭而寒来……胜复迭乘,则往来寒热。”

3.2 以内外分阴阳,内外之通道属少阳

内外和表里同属病位范畴,外为阳,内为阴。人体气血运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但为一气耳。取象比类法认识人体内外,则沟通内外并处阳位之通道则属少阳,如咽、耳、目、口、鼻等。经方大家胡希恕亦指出少阳病易在孔窍部位发生病像[10]。结合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及《伤寒论》题纲证里所言“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即为明示[11]。

3.3 以前后分阴阳,胸背的交界为少阳

《内经》言“背为阳,腹为阴”。“少阳主枢”,胸背交界之胸胁乃为阴阳交替之“枢”,胸胁即为少阳。经脉循行路线中,足之三阳经及阳经之海的督脉经分布于背部,阴经经脉和任脉经过腹部。胸胁部位则是足少阳胆经所循部位。因此,当少阳病发作时,常伴有《伤寒论》记载之胸胁苦满、胁下满痛、胸满胁痛等症状。

3.4 以脏腑分阴阳,胆属少阳

《内经》:“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胆为六腑之一,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特性,同时胆又为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胆在形态上具有与腑相似的特点,但在功能上具备脏之藏而不泻的特性。因此,胆的生理特性为泄中有藏、阳中有阴,胆所处位置亦为腹(阴)背(阳)交界之胸胁,故胆属少阳。同时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因此,少阳病时常伴有“心烦、胸中烦、嘿嘿不欲饮食”,甚或出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胸满烦惊、谵语。同时也可影响到腑而现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和脏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3.5 以经脉分阴阳,胆经和三焦经为少阳经

经脉为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之通道,正所谓“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同时,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灵枢》中描述经脉的功能为“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由此可见,经脉对人体生理具有统领作用。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可不通”经脉之理。《内经》所载分属少阳的经脉为胆和三焦经。在手足少阳经在循行路线上,其主要特点为走孔窍、布胸胁、入胸中、散心包、循肢侧。结合胆和三焦的生理功能,此特点高度概括了少阳病以孔窍、胸胁病变为主证,以寒热往来为发热特点,兼见情志、水液、气机等功能紊乱而表现为多个或然证的病机特征[12]。

4 少阳病发热的特点

发热是临床上极其常见症状,多种病因均可引起发热。部分患者甚至经反复检查不能明确其发热原因,此类患者多可从少阳论治[13]。其主要原因以少阳之特性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少阳处半表半里;少阳为弱阳,易受寒邪所伤;少阳主枢,邪气出与阳争则发热,入与阴合则恶寒,临床多表现为寒热往来、迁延不愈之势[14-15]。临床上,呈往来寒热发热之患者,除病位病性主要表现为少阳病外,常合并有表证;但当人体感寒过盛或素体阳气不足,或失治误治时,常由阳入阴,或直中少阴。且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病有“发于阳”和“发于阴”之区别,临床此类患者并不少见,且病程更长[16]。现将两类患者案例进行列举,以供同道参考。

4.1 少阳太阳合病

此案例乃少阳合并太阳表证。案例如下:仰某某,男,45岁,2019-08-04就诊。主诉为“发热5 d”。患者吹空调后发热,最高39 ℃,精神可,伴左侧头痛,颈项不适,咽痛,汗出,恶寒,全身酸痛,口干,时饮,饮水无明显冷热偏嗜,伴口苦,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大便偏稀,小便可。患者已急诊补液3 d,上述症状无缓解。查体:咽部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血常规、C反应蛋白、二便常规、胸腹部CT无异常。诊断为少阳太阳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解表散寒,方拟小柴胡汤,予柴胡12 g,黄芩5 g,桂枝6 g,天花粉10 g,大枣10 g,生姜6 g,炙甘草10 g,4贴(免煎颗粒)。嘱1贴/次,2次/d,药后温覆微汗。患者服2贴后热退,诸症缓解。此患者因脉弦细,而非浮脉,脉证相合辨识病机当以少阳为主要矛盾,同时患者兼有颈项不适,恶寒、汗出等表证,故诊断为太阳少阳合病。组方方面按仲景之意进行加减,表未解则去人参加桂枝,口干明显去半夏加天花粉,服药后并以温覆微汗加强发表之力,全方收效明显。

4.2 少阳少阴并病

此案例为老年男性,赵某某,男,60岁,2020-10-20就诊,主诉为“发热半月余”。患者受凉后发热,起始为低热,未予重视。近5 d病情加强,高热,最高39.8 ℃,就诊于发热门诊补液6 d无好转,发热门诊抗感染补液已6 d无好转,为求中医诊治转诊于余。接诊时症见发热,体温39.8 ℃,每日午后发热,热势多缠绵至夜晚,服退热药后汗出热退,无咽痛,时咳嗽,口干,喜热饮,口苦明显,汗出少,无全身酸痛,伴恶寒,乏力明显,四肢困重,纳少,大便偏少,小便少,稍黄。查体:精神萎软,咽、扁桃体无红肿,心、肺、腹无殊,脉沉细,舌淡胖。理化检查提示白细胞升高,二便常规无异常。胸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感染病灶。诊断少阳少阴并病,治以和解少阳,温阳散寒。方拟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予柴胡24 g,黄芩10 g,麻黄12 g,熟附片9 g,细辛6 g,茯苓30 g,生姜3 g,大枣10 g,炙甘草3 g,3贴(免煎颗粒)。嘱1贴/d,分2次温服,药后温覆微汗,停止所有西医治疗。3 d后复诊,患者体温最高37.8 ℃,上述诸症明显缓解。效不更方,予原方3剂,服法同前。3 d后复诊,患者体温正常,精神可,胃纳可。此患者病机呈现少阳与少阴并病,其虽发热,但恶寒、乏力、四肢困重、脉沉细、舌淡胖乃“病发于阴”之少阴证候。仲景对少阳少阴并病未进行具体论述。但《伤寒论》中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记载。故本例患者以小柴胡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治疗,方中因半夏反附子而去之,小便不利而加茯苓。方证对应,法切病机,药专效宏。

5 结语

医易同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阴阳是中华文化之根。“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与自然相应,人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医当“察色按脉,先辨阴阳”,方能“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少阳乃四象之一,以宏观为象,少阳为阴阳交替之界;“道法自然”,以人为象,少阳病在病位、病性、转化等方面亦提示为阴阳出入之界,而并非只是胆经病。少阳为弱阳,少阳病表现多在提纲证之基础上合并多种兼证。临床上,以阴阳为纲,以少阳病为切入点,辨识病机,辨明病性兼夹,可有效发挥经方作用。

猜你喜欢

少阳伤寒论经脉
结合《伤寒论》探讨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效果及对患者胸闷心悸的影响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约会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