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29赵胤铭
赵胤铭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普外科,北京 102300
胆囊结石是一种临床消化道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在WHO 的统计数据中,成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已经超过10%[1]。胆囊结石发病早期隐蔽性较强,患者往往难以察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将出现发热、胸背部持续性胀痛以及黄疸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影响。临床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上,主要以胆囊切除术为主。但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与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凭借其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总发生率低的优势,受到了众多患者的青睐[2]。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在胆囊治疗中要求保留胆囊功能的意愿也愈发强烈。基于此,本研究将70 例胆囊结石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围绕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的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70 名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 例)和对照组(35 例)。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2~54 岁,平均(47.72±4.38)岁;病程2 个月~2年,平均(1.04±0.55)年;单发结石20 例,多发结石15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22~56 岁,平均(47.68±4.53)岁;病程3 个月~2.1年,平均(1.06±0.56)年;单发结石19 例,多发结石16 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发热及右侧上腹部疼痛;②患者入院后经超声探查,显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厚度≤0.3 cm[4];③患者胆囊浓缩与收缩功能正常,脂餐后胆囊体积变化超过30%;④胆囊直径不超过3 cm,结石数量不超过3 个[5];⑤符合手术指征,患者有强烈的保胆意愿。排除标准:①合并胆管结石或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脏、肺部、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③具有肝脏、胰腺、胆道恶性肿瘤史的患者;④合并有食管癌手术、胃大部切除手术等大手术史的患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等不适宜手术的人群[6]。
1.2 方法
对照组: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于脐下置入Trocar 建立人工气腹,保持气腹压在12 mmHg(1 mmHg=0.133 kPa),操作孔定位于右锁骨中线,剑突下及腋前线肋缘,将相关手术器械置入,对胆囊进行三角解剖、剥离及切除,无需保留胆囊。
观察组:气腹建立前操作与对照组相同,在将医疗器械置入后,首先探查患者胆囊情况,定位切口位置、长度与形状,切开后将1 号丝线置入,牵引胆囊,扩大切口,将纤维胆道镜置入,再次探查患者胆囊内情况,取出结石后,利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胆囊内部,后吸出冲洗液与胆汁,将导丝置入,在保证胆囊管畅通后退出,缝合胆囊。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将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指标作为参考标准,进行不同术式的临床差异比较。①手术指标包含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由研究小组专人记录[7]。②术后对患者进行6 个月随访,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及住院总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的比较(±s)
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35 35 38.63±7.57 62.62±12.43 9.7519<0.0001 52.04±10.39 40.14±10.26 4.8213<0.0001 1.64±0.45 2.89±0.53 10.6363<0.0001 5.62±3.49 7.93±2.77 3.0671 0.0031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d)住院时间(d)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术后对患者进行6 个月随访,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胆囊结石属于胆囊良性病变的一种,在临床中普遍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9]。但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界对胆囊研究的逐渐深入后发现,胆囊作为储存与释放胆汁的重要器官,其中储存的胆汁具有能够促进食物消化、调节胆道压力的消化酶,因此保留患者胆囊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10-11]。
本研究以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及住院总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患者进行6 个月随访,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结合了腹腔镜与胆道镜的优势,使得手术视野更加宽广,能够实现在不取出胆囊的情况下进行各项手术操作,降低了对患者胆囊周围组织的影响[12-13];并且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能够对患者胆囊相关功能做到保留,维持了胆道结构的完整性,使患者能够在术后进行正常的胆汁收缩、储存与排泄,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14-15]。有研究显示,胆囊对机体胆道压力具有改善效果,对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承担着改善胆道系统环境的作用[16-17],因此,常规的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存在胆汁储备功能丧失的风险,进而造成大量稀薄的胆汁排除,增加其反流入胃的风险,并且诱发多种并发症。而完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则可对患者的胆囊功能进行保留,对患者的胆道结构完整性进行维持,并且正常保留患者胆汁浓缩、储存、排泄的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8-20]。虽然完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存在着诸多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完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如下适应证:①凝血系统正常、重要脏器无损伤;②无中隔胆囊、双腔胆囊等相似胆囊急性状况;③无胆囊恶性病变,收缩率超过30%,收缩功能良好[21];④不存在胆囊瓷化、萎缩、胆囊壁严重增厚情况[22-23]。
综上所述,完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性强的优势,对于改善胆囊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发生效果明显,可行性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