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面对百万扩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21-11-29张晓霞沈铁敏
张晓霞 沈铁敏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一些产能底下的企业遭市场淘汰工人下岗,农民工因专业技术能力不足而失业,每年还有几十万军人退伍,这些人需要再继续教育,进行技能升级或转型,实现再就业。为解决就业压力,实现再就业,政府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表明国家对高职院校给予使命,寄予了厚望。[1-2]“百万扩招”让各高职院校迎来大发展,招收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也改变高职学院学生的生源结构、能力和素质,“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年龄大、社会阅历丰富、基础知识薄弱、脱产到校学习时间不能保障等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挑战。本文首先分析“百万扩招”对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挑战,结合分析结果制定应对策略。[3-4]
一、百万扩招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机遇
(一)“百万扩招”壮大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百万扩招”给高职院校直接带来的就是生源增加。2019年2月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共计1418所,年招生人数为368.83万人,在校生人数为1133.7万人,平均每所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为2601人,在校生为7995人,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及在校生规模远不及本科院校。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招生困难问题,每到招生季全体老师都下去招生,尤其是江苏,软硬件都不错,就是生源不足。[5]“百万扩招”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办法,鼓励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充实高职院校生源,壮大高职院校,对高院校来讲有一个发展机遇。[6]
(二)“百万扩招”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职百万扩招,中央和政府出台了系列的文件和制度,教育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文件和措施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例如我国在今年2至4月连续出台了4个相关政策文件,有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财政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四部门制定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这四个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职百万扩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除此外,2019年4月份国务院还公布了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专业建设、加快学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的落实方案,在制度或措施上为高职院校扩大招生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院校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招取的生源多类型,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迎取新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将迎来第四个快速发展机遇。
二、百万扩招给高等职业院校带来的挑战
(一)招生方式带来挑战。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基础知识薄弱,文化基础差,但有一定技能。以文化考试为主的高考方式和以“笔试+面试”的单招方式不适合对其进行招考,必须创新招考方式。
(二)硬件设施容量带来挑战。“百万扩招”平均给每所高职院校增加生源人数780多,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有限,只能满足现有规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很难满足新增的招生人数所需的学习和生活的设备和设施,这给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容量带来挑战,各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解决。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挑战。生源的基础和素质不同,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因不同。“百万扩招”也给高校院校的生源带来多样性,生源的多样性也必定要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这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带来了挑战。
(四)学生管理带来挑战。学院的多样性,其学生管理也应多样性,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年龄偏大,不能完全到校脱产学习,所以对其管理也应是灵活多变的,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挑战。
三、高职院校应对百万扩招的应对之策
(一)招生的应对之策
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根据生源对象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类型的考生,实行不同的招生考试方式,例如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以“职业素养测试+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方式,招收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以“职业能力测试+推荐入学”的招生方式,招收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以“工作能力水平+文化素质测试+技能考核(或职业资格证书认定)”为要素的申请制或注册入学制。
(二)教学的应对之策
1.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优秀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百万扩招之后师资不足,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要求师资对行业及企业比较了解,对新技术、新技能及时掌握,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工作实践能力,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师就符合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和技能大师到高职院校课堂。同时选派学校教师到企业定岗实习,提升行业实践能力,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2.建立合理的教育体制,实现教育无缝对接。“三类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各不一样,而且时间学习时间也不能充分保证,不能用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教育,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
(1)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增加理论基础知识,弥补其理论基础知识的不足。按照专业开设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内容,让他们获得行业的最新知识和企业所需的能力,实现一出校门就能就业上岗。加强专业建设,做到教学资源共享。要在专业现有的师资、课程、实验实训设备共享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优化软件教学资源;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让更多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企业技术、管理、兼职师资、设备等要素的育人效应,确保高职院校扩招后教学资源及时跟上,培养质量不下滑。
(2)改变教学模式。教学上实行弹性和学分制,按照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灵活学习年限的培养方式,学生可以一定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选课,学分达到要求即可毕业。也可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在学校集中学习,专业实践课可以在企业轮岗实习模块化学习,企业定岗实习情况可折算专业课程成绩,实现书本理论与现场技能双提升。还可实施“双证制”或者“1+X”证书制度,一类是体现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掌握知识情况的毕业证书,另一类是体现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的职业技能证书。在两类证书当中,如果理论基础很差,职业技能很强,可以以若干个技能证书换成1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实现“1+X”证书与毕业证书互认。
(三)学生管理应对之策
“三类人员”的特性、优缺点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年龄比较大,其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已经形成,想要进行教育改变其“三观”和思维模式较难。但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这些方面进行教育管理相对容易。为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好“三类人员”,需根据其特性、优缺点,调整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其符合他们特性的教育和管理模式。
1.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一是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他们,用启发性的思维进行教育,大道理通过讲小故事来启发,多用数据、事实依据来讲,充分引用企业的管理规定制度、企业的文化、职业精神及企业案例对其进行教育,这样大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二是通过收集大国工匠、劳模、技能能手等“三类人员”身边的榜样的事迹,向他们讲授,向他们传授职业精神、团队精神、规矩意识、服从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奉献精神、拼搏精神。
2.调整管理方式方法。年龄较大,时而在校学习,时而在外顶岗实习,我们不能用常规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一是更多是放养式的管理模式。“三类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适应过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规矩意识,管理起来较易。不用像对待在校生那样严格管理他们,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权和空间;二是充分根据“三类人员”自身的特性,制定适合他们管理模式。在校脱产学期期间按照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外顶岗实习就不可能按照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可以其在企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委托企业进行管理,同时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学校远程对“三类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和监管,情况其的现状,确保其安全。
高职百万扩招是国家近期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时需求,是整个社会的集中诉求。扩招给各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给各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带了挑战,各高职院校要充分根据生源的多样性,调整现有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制定适合不同生源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扬起所长、避其所短,培养成国家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也使职业院校不断改革,焕发生机,复合国家和社会所需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