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赴贵州省毕节市实地支教为例
2021-11-29张馨月
刘 帆 张馨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1)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为乡村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能。团队响应政府的号召推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扶贫新思路,希望通过本次实践充分考察这种新思路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提供给社会和政府一些宝贵的实战经验。团队充分考虑到偏远地区学校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希望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提供乡村的孩子开阔眼界的机会,增加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帮助国家培养下一代青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的核心精神。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我校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在边远地区进行教育扶贫与调研工作。我们本次项目名称为-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接触新鲜知识。我们主线任务为与边远地区中小学生交流新鲜知识,了解当地教学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偏重。辅以发问卷,调查当地人对于多元发展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教育的看法。本次实践交流,结合线上线下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灵活运用。本文笔者通过线上支教+线下调研活动分析了边远地区现存问题。
一、传统支教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乡村教育资源日益萎缩,是当今时代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年轻的劳动力和知识分子大多都流动到大城市,从而导致了偏远山区和城市的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赵芸逸等(2018在对河南省某所“袖珍小学”的走访中了解到,2008年到2018年,该校学生由102人缩减到8人,生源流失率达到92.16%[1]。通过调研,项目组发现该区域生源流失主要为以下原因:第一是生存性外流,主要表现为适学儿童随父母去务工地学校就近读书;第二是发展型外流,表现为学生为了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赴城市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李代弟(2017)认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主要是因为农村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和师资的落后[2]。进入新时代,各种科技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快,各方面的互联网云端课堂相继问世,然而许多得天独厚的教学硬件设施仍然没有普及到广大的乡村和小镇。现在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许多复课的学校采取线上线下(O2O)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是可以利用充足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录制微视频或者直播(可回放)互动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同时视频具有可反复回看的特点,学生在实体课堂中存在疑难问题时,可能羞于提问,但是由于老师在实体课堂中可能无法注意到所有学生,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可能把当时学习上的疑点逐渐遗忘在脑后,这种问题倘若越积越多对于今后的学习会留下诸多不便之处。而采用微视频制作和线上网络直播互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于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或者通过视频来直接私下询问老师问题,这样的针对性和效率会更强。同时开启线下的实体课,在同学已经通过线上学习之后可以高效的和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线下实践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在广大乡镇地区仍然没有起色,并且由于教师资源的缺失,即使是传统的实体课质量也很难保证。团队的这次行动是想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山区,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山区的孩子能拥有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提升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二、乡村教育愈发匮乏的成因
(一)经济因素
何鑫等(2020)指出我国乡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资源配置薄弱[3]。我国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1月21日发布消息,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251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从中不难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消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导致对教育的经济投入较低,农村教育产业发展较弱,农村学生大多只能接受普惠性、基础性的义务教育。
(二)地理因素
由于支教地区都处于极度贫困的区域,很少有高等学历者愿意来到这些地方从事教育活动。显然工资待遇以及周边的生活环境都不容乐观,而在当地的居民也更愿意流动到中心城市和周边的省城,人口流失也极为严重。生活环境的恶劣导致更多年轻的教师不愿意来教学。即使高校培养了许多偏远山区定向的师范生,也经常出现定向师范学生无法承受艰苦的环境毁约的情况。
(三)收入政策落实不充分
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何鑫等(2020)指出以江苏省为例,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申报表数据可知,2018年江苏省教师年平均工资为126 084元,而该省公务员年平均工资为137 428元,可以看出该规定并未落实[3]。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障,规定难以落地。并且据报道,在某些偏远乡村教师的月均工资甚至不到2 000元,这样就导致大量乡村教师外流。
(四)价值观因素
当今社会,人们崇尚追求体面的工作,大多数人都希望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在亲戚朋友面前不失体面。教师固然是一种得体的职业,但是职业的身份构建也与所处的周围环境有关。在旁人眼中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和重点中小学老师存在身份地位的差异,而重点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也存在身份地位的不同。同理,普通高校教师与重点高校教师也存在身份构建的差异感。在同级别中还有职称评定的高低之分,然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个普通贫困山区的乡村教师的身份似乎就显得不那么得体了。在许多人眼中认为是因为自身水平低下才去贫困山区当老师。显然,当今社会勇于奉献的人越来越少,能够不受他人的流言蜚语和价值观念所影响,并且坚守在贫困山区教学一线的教师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五)人文环境因素
许多教师不愿意前往贫困山区是因为无法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诚然,山区民风大多纯朴,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也缺乏学习的意识,在不少山区家长的眼里,孩子主要的任务还是接替家里的田地和手艺。对于孩子的学习不是很上心,由于自身也是农民出身,文化知识相对薄弱,无法有效指导和敦促孩子学习。孩子贪玩是天性,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懂得学习知识的可贵之处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更加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无疑让有效进行教学任务成了巨大的挑战。负责任的年轻教师对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学习氛围十分忧虑,但有时也并不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家长的配合与理解,长此以往,便心生无奈之情以至于愤而离去。
三、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的支教内容
(一)前期的准备状况
团队将人员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线上讲解,一组负责线下联系学校以及负责对接工作。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校外人员与当地学校进行对接变得异常艰难。团队派驻两名成员实地与当地老师沟通并且进行实地考察项目。最终线下课程经通过团队成员沟通交流,由当地老师完成授课。
(二)线上线下课程的创新
1.主题突出新颖
团队负责线上课程分为四个部分。课程主题分别为趣味数学史,天文观测小常识,我们的太阳系,名人故事。上课的材料有准备好的ppt,在腾讯会议上进行投放讲解。实践中采用四个主题分为四次来讲解,受众群体为广西、贵州地区的中学生。实践中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和小朋友去交流他们在学校的老师的教学偏重以及是否能够有机会去上兴趣班。
2.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这些地区的小朋友十分得害羞,再加上线上隔着屏幕的交流,导致我们一开始的交流十分的困难。幸好有这些熟悉这些小朋友的当地老师来缓和气氛。团队在线上授课时与当地的老师进行无缝对接,由于当时广西地区一部分学校已经返校。老师可在线下对孩子们进行看护,调节气氛。配合我们通过一些轻松的话题,逐渐引入我们的主题。在短暂的交流过后我们就会开始我们的讲课环节,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小朋友们在我们讲课的时候听得十分认真,还不时在评论区提出一些问题。通过了解团队发现,小朋友们平时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知识,因此十分感兴趣。
3.线上线下趣味游戏辅助学习
在天文科普课程中(线上)团队成员,采取奖励机制的方式,将孩子们分成若干个组,进行背对背天文竞猜游戏,得到了小朋友的积极参与,孩子们在竞猜游戏中记住了许多的天文和物理知识,在寓教于乐中获得提升。在趣味数学课程中(线下),团队与老师对接让并孩子们自己推导我们所提供的题目,老师协助我们的实践团队为孩子们的答辩过程进行线下录制,然后传给我们进行点评,评出一、二、三等奖,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竞赛形式的趣味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
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困难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优势
1.优化互联网+云支教的不足
互联网+云支教虽然能够达到长期支教、减少人员变动的特点。但是由于支教对象的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如果没有线下的互动与监督,可能导致上课效果极度低下的情况。因此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敦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自制力强的学生,线上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可以记下来,在实体课进行提问,这样老师的教学会更加具有针对性,课堂进度和效率会得以大幅度提升。
2.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负担
传统的线下教学,由于时间固定,课程繁多,让学生疲于奔命。线上下线混合教学,减少了实体课的数量,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性。团队使用的腾讯课堂,提供录制版课程,可以给没有时间听课的同学提供课程回放功能。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进行上课。团队鼓励同学参与直播课,因为可以加强互动,但是录制课程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有一定数量的线下课程进行查漏补缺,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二)线上线下教学的实践困境
1.新冠疫情常态化阻滞支教推进
贵州的疫情虽已经好转,但是由于支教人员可能来自他省,行动存在不方便因素。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仍然肆虐,新冠肺炎俨然成为当下支教的一个巨大的考验。互联网+支教,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基于完全线上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弊端,完全网络学习更多地需要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线上线下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基于当地学校已经开学的特点,支教团队,想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强与当地教师的直接沟通频率和次数,做到无缝对接的程度,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支教课程。
2.线上线下教学进度误差问题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与当地教师的对接过程都存在一些信息传递上的误差,导致某些线下活动未能如期完成,团队需要构建高效的信息传递工具,使用电子邮箱将具体线下活动的提纲发给任课教师,尽量避免线上互动交流,从而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未能传递的现象。
五、结语
(一)本文的观点
大学生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但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10多年来,数十万志愿者相继投身支教志愿服务,支援乡村教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教育的窘境。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数十年如一日地传递“支教接力棒”,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当今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服务理念,体现了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灵活性、流动性和持续性。同时,从山区考入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正是教育活力不断激发、教育结构逐步优化、教育管理日趋规范、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育实践逐渐公平的发展过程(张针铭等,2016)[4]。支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和山区的孩子的益处双向的,无差别的。支教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可以培养自身的性格和修养,理解何为“扫天下,不如扫一室”的人生哲理。从喧嚣浮躁的城市来的清新简朴的乡村,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间疾苦,懂得了珍惜当下之宝贵生活,体会到了兼爱非攻,仁爱的传统理念之精华。大学生的支教活动为学术研究锦上添花;为精神世界添砖加瓦;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同时大学生的支教活动,是体验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小试牛刀,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同时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才能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乡村支教是我们团队每位同学中宝贵的一课,它能够引领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不畏艰险,砥砺前行[5]。
(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未来的实际研究展望
通过与当地中学生的交流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分析。贫困地区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普遍接受不到除了学校义务教育之外的东西。一些兴趣爱好班也几乎没有接触过。在学校学的也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根据我们的部分调查,其中孩子自己不想上课外班占30%,家长不给孩子报课外班占到70%,这个结果值得我们深入地去分析。我们选择了几个家长深入的访谈得知,不给孩子报兴趣班是怕花钱,该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能够找好工作,不想投入太多的资金去培养孩子,能念书有些文化以后能够赚到钱就行。当问及让孩子上大学还是提前工作时,家长的回答不出意外选择的是:提前赚钱。
当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我们团队对于我们这次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设置上就进行了一个反思总结,讨论出了许多问题,以及我们存在的一些不足:
1.教育出现单一的问题是当地人的观念所造成的,我们进行短期的支教活动并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与小朋友交流,也只能让他们获得一时的新鲜知识,等到我们不进展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所处的环境注定还是只能接收到学校所教的内容。
2.我们的活动即使宣传了要对小朋友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观念。当地人的观念,是由当地的经济水平所造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的实践活动,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在教育层面上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3.我们作为大学生的能力有限。即使是短暂的帮助也是部分地区。我们的活动虽然没有改变本质的问题,却能够短暂让中小学生接收到新鲜的知识。可是,我们的普及力度太小,没有教育部门的支持,我们用再大的力气去扔石头,溅起的浪花依旧很小。
经过实践以及反思,我们了解到没有人是不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的。只不过是迫于环境和身边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闭塞了他们接受新鲜知识的道路。而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暂时的将这条闭塞的道路打开。更深一步的改变就要通过其他的改革来使其有所变化,在未来相似的支教实践互动中团队应该注意宣传的媒介与载体,更多地去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创新力度,以及加强与线下教师的交流与互动,保证教学活动井然有序,节奏适当,内容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