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6-11-24王玉莉
王玉莉
摘要:职工下岗、失业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毋庸讳言,失业问题能否较好解决,关系到改革能否深化,经济能否发展,社会能否稳定。因此,要解决失业这个跨世纪的难题,必须实施再就业工程,本文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分析了下岗职工失业的原因和再就业的难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从而解决再就业难这个长期难以改善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实施措施
一、我国再就业主要发展现状分析
1.多重的压力
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为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就全国范围来看,整个就业形式相当严峻,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而下岗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劣势,使得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困难摆在面前,但希望也在前方。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2.形成的共同特点
下岗职工广义上不仅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人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土地,农民也成了下了岗的农民;包括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的分流人员;包括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淘汰人员。这部分人员中再就业成为问题的主要是“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低、资金少,门路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二、我国职工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1.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得现在劳动人口众多,就业岗位不足以满足失业人口,劳动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2.劳动力素质原因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着,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比如有的行业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但是往往这样的劳动者数量很少,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那些面对着人满为患的传统企业,他们面对的是“精兵简政”的人才策略。现在的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极端的现象。这就出现了新兴工种人才紧缺,传统员工下岗失业的不良局面。
3.技术进步的影响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改革创新,技术进步是对我们企业的基本要求!所以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器替代工人”的现象时刻都在发生着,机器代替了大量劳动力,使就业岗位减少,没有优势的员工就会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就不可避免了。
4.就业观念的影响
历史遗留的观念也是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一部分就业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观念陈旧,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依赖政府安置就业,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还有一些追求“铁饭碗”的,重是国企而不愿意到私企个体等去工作,失业在家。陈旧的观念,也影响着失业人员的就业。
三、当前国有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渠道不畅通
人批下岗职工集中在国有老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困难,资金短缺、人员富余的问题,虽然多数企业都在为下岗职工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出路,但很难在本企业或本行业内部为下岗职工找到再就业岗位。而在企业外安置又缺乏信息交流,不少企业有了下岗职上不知道往哪输出,按哪个方向进行再就业培训。
2.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严重
从农村来看长期以来我国都是把农村和农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历史上二次就业问题的解决都把清退农民工作作为突破口,但从1979年以来,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我国农业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牛产的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同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和城市又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农村人多地少、资源短缺严重,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甲均水甲的1/3,人均资源拥有量不到1/4,农民就业条件不齐备、就业不充分、从业人员劳动时间利用率低和收入微薄的剩余劳动力现象严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这部分劳动力急需转移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流动,加剧了城镇己存在的卜岗问题的严重性。
3.劳动用工不规范
对用工单位吸纳下岗职工,各地政府虽然都有明确规定和鼓励措施,但不规范行为普遍存在,有的用工单位包括非国有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使用下岗职工时,不按《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不给下岗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他们认为,安置了下岗职工已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这些职工在国有企业贡献多年,社会保险应由原单位交纳,有的用工单位压低劳动报酬,降低工资标准,把最脏最累的活给下岗职工干,且同工小同酬,还有的用工单位歧视下岗职工,如发工作服时,让聘用的下岗职工交抵押金;在协议书上写出有工伤不负责任,没有劳保待遇;故意延长下岗职工的试用期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挫伤了职工再就业的热情,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消极影响。
4.政策措施不配套
一些企业在下岗问题随意性很大,往往不是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定编定岗,科学测算人员结构,确定下岗人员数量,而是下岗定“指标”增效无责任:有些企业在下岗程序上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领导说了算,个别企业甚至把下岗看作是裁员的良机,惩罚职工的手段,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制定了不少关于下岗再就业的政策和规定,但总体上还缺乏系统性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套措施,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监督、检查和制约机制力度不够,有些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5.观念不适应
下岗职丁多出现于转轨行业,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单一是这一群体的普遍特点,他们既不适应向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流动,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农民工、临工竞争也无优势,由于国有企业职工长期收入偏低,没有积蓄,自谋出路又缺少资金,再就业难度很大。
6.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却承担职工医疗、养老、住房等各种生活保障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不健全的状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严重滞后,覆盖面缺口较大,使职工不敢也不愿离开企业去承担风险,他们担心再就业后,以前的工龄接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得不到保证,不敢轻易与原企业脱离劳动关系;担心新的工作岗位缺乏稳定性,就业再失业,尤其是40岁左右的下岗职工,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更难割舍与现有企业的关系。
四、完善国有企业再就业人员的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职工的观念需要转变,政府、企业、社会的观念也需要转变,只有形成全社会关心下岗职工、为下岗职工着想的舆论环境,完善、加强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政府部门把职工再就业工作列入议程,加上下岗职工的努力,才能促使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
2. 建立再就业基金的正常渠道
中央财政如能列专项资金投入,可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拿出一笔钱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为国有企业机制的转变铺平道路。同时,企业、职工也承担相应责任。各级财政则应对所属国有企业负责,明确筹资渠道,广泛争取社会支持,积极筹措资金。
3. 建立"减员增效"的竞争机制
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改革和社会稳定存在着矛盾。当前,正确处理保持稳定与推进改革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既不能因求稳怕乱而延缓改革,也不能只讲改革,不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在保证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保证基本生活,又要对下岗、失业人员区别对待,确实困难的要保护,极少数老职工要养起来,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有能力的下岗职工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机制转变有两个重要内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职工再就业机制。当前要进行两方面改革,一是企业内部用人分配制度的改革,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做到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二是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包括市场规则、服务手段、信息网络等基础建设和逐步消除劳动者的各种身份界限,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4.宏观经济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对就业的影响
国家应特别重视就业岗位的问题,在制定各种社会经济政策时兼顾扩大就业的需要,并将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调控目标。在目前特殊时期,国家应有一套力度较强的政策,金融机构要给予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工商政策上,都应有一些更有力的政策,鼓励新办各类企业,鼓励企业多用人,多创造就业岗位。相反,对于有可能造成就业岗位减少的政策,应格外慎重。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除此之外,应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给予宽松的条件和一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5.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在推动企业用人、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切实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劳动力按需有序流动。并按照职工不同的年龄、贡献,制定一些基本政策,如对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职工延长托管时间,托管期间保证基本生活,允许多次择业;对一些有特殊贡献的老职工制定专门政策,给以照顾。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采取措施,鼓励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鼓励劳动者学习技能。
总结:
失业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它涉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一定时期内失业问题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小除了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外,还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因素。上海市目前的失业情况也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无论政府在需求方面采取任何措施,即使保持经济发展且到较高水平,也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下岗问题。形成上海市必然下岗问题的原因既有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也有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方面的。虽然政府不能完全解决下岗问题,但是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减少劳动力供给量、提高劳动力素质、适度增大需求量等政府调控对策,避免产生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将失业率控制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范围内。
总之,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面都行动起来,这是治理下岗失业与再就业的根本。政府应该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采取特殊的方略措施,进行大的政策调整,既要用“软着陆”的办法克服当前的暂时困难,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长远要求,改革就业制度,调整就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从社会方面来说,再就业工程的启动离不开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大量事实说明,哪个地方援助再就业行动搞得好,哪个地方的下岗职工就心态稳定,社会亲和力强。而从个人方面,要真正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力争赢得再就业的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再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下岗失业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家强、邓颖.实现再就业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3)
[2]刘洪静.浅议国有施工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