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专业社团实践载体构建策略研究
2021-11-29陈华锋
陈华锋 李 丹 李 琳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是关键。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课外实践的主体。专业社团围绕不同专业领域开展的社团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延伸,也是丰富校园“双创”文化,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素养核心
21世纪的经济社会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必然要求把自主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何为创新型人才?学者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2]。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有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与过程,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系统扎实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还有着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智力与能力素质。
创新能力是由基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行为能力三部分所构成,一般表现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行为能力的结合,是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3]。创新活动过程中,通常创新思维指导创新行为,并决定创新行为能力的实现程度。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环境下,对于事物或问题,通过创新思维提供独特新颖的分析、解答或解决方案。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笔者认为,高校应当把创新能力的核心能力要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承培训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个性素质,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又有在某些专业领域能够进行创新的能力。
二、专业社团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有专业知识背景,立足于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与提升的专业社团,有着一般社团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着相同或相似专业背景的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于社团,从而创造了彼此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机会,促进思维创新火花的迸发。学术技能竞赛、科研创新等丰富多样且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社团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与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力、分析力、转化运用等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社团是学生校内创业实践平台重要一环,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双创”教育与社团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与市场现实需求的对接,学以致用,拓宽视野,帮助他们找寻创新创业的切入点。社团成员在共同合作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也创造了他们结识潜在创业合作伙伴的机会,这有助于初创团队的组建。
笔者认为,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个环节中,应进一步发挥和强化专业社团的课外实践载体功能,始终着眼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双创实践能力的提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等不同维度,明晰专业社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功能与定位,设计好专业社团建设的路径与实施策略,围绕“创新”核心,服务“双创”教育实践,助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专业社团实践活动载体构建策略
(一)以服务专业学习为根本,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积聚、分配、应用与更新为基础,是以知识为主导、信息为支柱、创新为灵魂的高科技经济[4]。在知识经济时代,是否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创意形成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否拥有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也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所必备的首要素质。
专业社团是高校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也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检验所学、补充所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各类社团开展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了专业基本技能,也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因此,专业社团“双创”实践活动载体构建策略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要发挥社团基本的教育功能,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专业社团数量、社团活动内容与质量上把握和发挥其在第二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专业社团建设数量方面,高校可以按照“一专一社”的原则来成立专业社团,至少保障每个专业要有一个专业社团。高校要多鼓励和有序引导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从自身专业学习兴趣出发,自发组建不同兴趣方向社团,丰富专业社团组织形式。在社团活动内容上,社团活动要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立足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巩固与实践这一目标,可设计一些专业类趣味活动、技能竞赛等,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在社团活动质量上,高校要引导各专业社团按照“一社一品”标准去打造具有社团特色的活动品牌,持续为专业社团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场地等保障,积极扶持彰显专业特色的社团品牌活动的打造,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在各类社团实践活动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
(二)以培养多元思维为核心,激发学生创新的源头与动力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和过程[4]。创新能力的大小除了取决于个人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外,还与他的思维能力有关。目前大多学者研究认为,人的思维一般包括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和元认知思维[5]。理性思维的方式逻辑严密,主体一般通过已有的概念或规定去比较、判断、归纳与综合去认知和判断事物,具有根据性、有序性和递推性的特点。非理性思维主要指理性思维以外的各类思维模式,比如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自由联想、灵感顿悟等,它具有随意性和跳跃性的特点[3]。元认知思维是主体觉察自我思维的状态,并能随时进行自我调节认知的控制能力。
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交替的、有选择地使用,理性思维可以把握目标,避免思维混乱,保障创新活动有序进行。非理性思维有利于迸发新点子、发现新方法、找到新途径去解决问题,去改进完善与发展提高,甚至破旧立新,创造新事物。元认知思维又可以帮助个人改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来改善思维。从多元思维模式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将三种思维模式有效融合,就可进一步加强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有效性和整合性,不断激发主体的创新行为,有效提升创新行为的成功率。在笔者看来,多元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核心素养的首要,多元思维的培养训练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源头活水。
从多元思维模式培养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专业社团“双创”实践活动载体构建,首先要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的推动发展。专业社团活动可以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直觉与洞察力出发,鼓励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注重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的训练。专业社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给予学生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训练,比如举办创新思维训练营、思维导图训练、双创教育培训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的动态的、发展地看问题,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突破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观念限制和束缚,推动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最后要建立社团间的交流机制,搭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社团之间、社团成员之间交流平台。交叉学科是知识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高校可以通过“社团巡礼节”“社长论坛”等,建立不同专业社团之间的分享交流机制,促进了各类社团优质资源的共享,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方便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学生在新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三)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优质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实践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要构建“理论—实践—再实践”的全过程式的能力养成模式[6]。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通过课堂教学去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做好智力储备,更需要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到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双创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一线,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与再实践过程中,内化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于学生双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笔者认为,专业社团首先要结合自身所属的学科专业特色,搭建学生课余专业实践的活动载体,比如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师范生技能、实验技能大赛等等,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其次,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将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与专业社团实践活动有效结合,鼓励和引导社团内部的兴趣小团体组建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开展相关课堂的研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诸多创新能力素质。最后,专业社团“双创”实践要与创新创业平台衔接,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链。高校各级“双创”平台要主动扶持学生有效的创新活动,促进“双创”项目的孕育与及时转化为现实的创业过程,提升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