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2021-11-29杨琴
杨 琴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370000)
一、发展历程
(一)传统的转学教育时期(1865——1930)
1.背景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北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案,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第法案》等,从此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由于工业化大生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革,美国由战前的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家,机械化的操作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人才的需要必定要诉求于教育,而一方面经过德国模式改革的传统大学倾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赠地学院虽然培养了大批工农业的实用型人才,但主要是理论素质较高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实践工作能力较强的中等技术人员十分缺乏。
与此同时,公立中学的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给现有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老牌的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仍然成为学生的首选目标,加重了这些学校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住宿等方面的压力。而那些地理位置偏远、教学质量不高的文理学院却少人问及。此时需要一种教育模式分流一部分大学的压力,成为它们的“减压阀”。
2.教育特点
受美国教育事业所赋予的使命,发展高等教育,初创时期的社区学院以转学教育为主,兼有职业教育功能。作为大学的“减压阀”,社区学院主要为那些未能考入传统大学的学生提供文理课程,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再分流,过滤那些实在不适合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
(二)职业教育凸显时期(1930——1945)
1.背景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全国失业率高增,人们对再就业培养的需求明显。同时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缺乏职业技能的高中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工作。面对经济压力,联邦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加大对公共基础的经济支持,这也包括对教育的支出。人们寄希望于教育,用教育的途径来缓和解决就业问题。
1945年,二战结束。将近400万的军人从战线上退役下来,为了促进退伍军人的就业,1944年出台了《退伍军人权力法案》,旨在为他们提供教育机会。根据法案,联邦会议为其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资助他们重返校园,提高他们的资历和就业技能。
2.学院职能
此时的初级学院迅速发展,由1930年的436所增加到1945的648所,招生人数增加到299788人,主要体现在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逐步增长。主要提供的职业课程有农学、商学、机械和公共服务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职业课程开始异军突起,但转学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重仍然是最多的,平均超过1/2的水平。与此同时,社区教育职能开始提上日程,在当地社区和政府的号召下,学院为失业人员开设了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课程,如汽车维修、餐饮服务等,还为一些准备走上职业岗位的妇女开设基础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的补习班。
(三)社区教育激进时期(1946——1970)
1.背景
二战后,美国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从事服务于社会和生活的第三产业人数也在增加,高级和中级工种还要满足一定的比例。根据美国总统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在很多领域中,每需1名四年制大学的职员,就要搭配5名受过2年学院教育的人员。由此带来了社区学院职业培训的需求[1]。
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黑人发起多次人权运动,当局开始修改法律和制度中关于种族歧视的规定。《民权法案》保证了黑人种族的教育机会平等,社区学院在为不同肤色人种和经济贫困公民提供教育中承当了一定的责任。
2.职能特点
自经济大萧条之后,学院就开始与社区有了“暧昧”关系,并在40年代逐步以社区为中心,社区学院秉承“关心社区的生活质量”的办学理念,广泛开展社区服务项目,提供补偿教育、成人教育、技术培训等课程,不仅满足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的需求,还为家庭主妇和老人提供生活类的情趣教育。学院的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还经常举办一些报告会、座谈会类的文体活动,学院已然成了社区的文化和服务中心。1947年正式更名为社区学院。
(四)职业教育上位时期(1971——1989)
1.背景
新技术革命加速工作转换的周期,每份职业的平均年限为4.2年。为了适应就业结构,人们必须接受教育、参加再次培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社区学院提供的成人教育模式成为他们的首选。
其次,70年代,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对美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经济低迷,大量人口失业。应对这种困境,国会通过了《综合就业与训练法案》,要求各州及地方政府为失业和低就业者提供工作训练和就业机会。由于社区学院多样化的课程和灵活的教学安排,大批处于不利就业地位的工人涌入社区学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2.教育职能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未能进入四年制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直接选择了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加上此时学院正在经历职业化的过程,即主修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既可以就业,也可以凭借职业教育学分转学。所以大多数入学新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职能开始在社区学院中超过转学教育,并成了学院的主流,传统的转学教育在这一阶段由盛转衰。
(五)三大职能并驾齐驱(1990——至今)
1.背景
虽然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带来学院数量规模的扩大,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也会引发教育质量问题,内部过于专业化和职业化,知识与人文的理想已经让位给了科学和技术。很多人开始呼吁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他成为一名民主社会公民的独立个体,具有成熟的知识理解事物的本质,具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素养。再者,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美国“落户”并延伸为学习型理论,强调在职业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三足鼎立的教育职能
于是社区学院开始调整发展势态,为了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开始与四年制大学谋求合作,两者共同开发课程,实现学分互认,保证学生成功转学,并且避免重修一些课程。再者,职业教育更加面向市场,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据2002年《社区学院劳动力市场应对计划》显示,社区学院的职业职能具有如下几大特征:能提供企业主当前最需要的技能;能开设满足企业培训的课程;开设的课程能满足学生和其他寻求技术升级的人;不断开发课程,满足学生和企业主不断变化的需要;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和更低成本进行有效培训等。最后,社区教育更能密切与当地社会的联系,表现为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如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承担发展规划任务;与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合作培训;为劳工提供成人教育。
二、当代的社区学院教育
(一)办学经费
学院自创办之时,经费就主要来自政府和学费,并且随着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和投入,各部分在不同阶段所占比重也有所不同。如今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州政府的资助,此外还有地方税收、学生学费、联邦资助和个人捐赠。其中学生学费的比例一般都在20%以下[2],相对四年制高校学费而言较低,而且位于社区,交通费用低,这也使它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最佳选择。
(二)课程教学
对应到学院的三大教育职能,学院的教学有普通教学、生计教学、培训教学。首先是转学项目,接受这类教育的学生在社区学院学习两年通识课程知识,如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第三年申请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并最终获得学士学位。其次,职业教育项目包括副学士学位教育和证书培训类,学院开设的职业教育类课程,既有职业专业化教育,也有普通知识的教学,为的是学生在不仅能成为技术人才,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并且还提供一些职业培训类课程,修完这些学分后,颁发合格证书。最后,在社区服务方面,学院面向当地居民,主要是提供一些培训课程,如园艺、汽修、烹饪等,不仅能培养兴趣,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师资队伍
学院的教师是专兼结合的,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中学聘请的兼职教师主要教授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从大学聘请兼职教授,承担更高年级的教学任务,确保与四年制大学的衔接;还从各大中小企业中聘请了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教授给学生工作经验。对于教师资历的要求,按授课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教学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是所教学科的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另一类是职业教育类的师资队伍,这类师资从事于职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其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实践经验是其胜任课程教学的基础。
三、教育模式的探讨
(一)准确的办学定位与职能
社区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类型,它区别了中学的普通教育,也没有依附于传统的大学,主要在于能够在教育系统中给自己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并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接轨,不断发展出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三大教育职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高教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有高职高专、电视大学、成人学校等教育机构,但学校办学方向不明确、教育质量低、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简单本科压缩型教学体系,没有自身的服务特色,学生专业技能一般,就业短板多;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又过分强调职业教育,形成了原始的职业培训体系,学生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知识素养,人才质量不高。
在职业院校中,应明确自身教育职能和方向,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该和谐共处,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二)切实的课程教学
由单一的通识课程发展成今天多元化的课程,是社区学院受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经济疲软,就业前景不佳时,社区能及时观望市场,设置一些职业教育课程,也就是说课程在大众化、实用化的过程中,也强调课程的知识性和教育性。不仅如此,学院最终也是落实到真正的实用技能操作,很多老师都是一些大中小企业的优秀技术员工,学生可以进入到实际的工作场景,有的甚至可以在企业中获得一定薪酬。
而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接受到有效的职业训练,学生进入社会后,专业不熟练,综合素质不高,职业发展基础薄弱。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我们不仅仅只是跟着市场走,还更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专业获得,多一些适用和基础的课程,让职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以应对未来多样化的就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