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其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的关系
2021-11-29文槟
文 槟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体检科,贵州 安顺 561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有研究指出,此病的发生与患者存在系统性炎症反应、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密切相关[1-2]。体重指数是目前临床上评价肥胖程度常用的指标[3-4]。内脏脂肪指数是通过CT 或核磁共振对内脏周围的脂肪进行扫描,并用特定的公式对扫描获得的内脏脂肪面积进行计算得出的数值。本文主要是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其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10 月在安顺市人民医院接受检查的44 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11 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脂肪肝组,将其中33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脂肪肝组患者的纳入标准是:被确诊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资料完整。其排除标准是:存在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或肿瘤;存在内分泌失调;近6 个月内体重明显下降或增长。
1.2 方法
详细记录两组人员的身高、性别、年龄、体重、慢性病史、用药史和饮酒史。对其进行人体成分测量,方法是:采用清华同方BCA-2A 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对受检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在进行测量前,受检者需要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赤足,并静坐5 min。在进行测量时,告知受检者双手轻握电极(使上肢与躯干呈30°夹角),并赤足踩在足底电极板上。然后开始测量其体重、全身脂肪的重量、骨骼肌的重量、四肢肌肉的重量、身体各部位脂肪的比例、内脏脂肪面积、细胞内外水分、体脂含量、体重指数、腰臀比、健康评分、身体年龄等。对两组人员进行CT 检查,测量其肝脏及脾脏的CT值。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2)分析脂肪肝组患者肝脾CT 值的比值(此指标越低表示其病情越严重)与其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等指标的相关性。
1.4 内脏脂肪指数的分级
内脏脂肪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内脏脂肪指数= 内脏脂肪面积(cm2)/10 cm2。其分级方法及相应含义见表1。
表1 内脏脂肪指数的分级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一般资料的比较
脂肪肝组患者的年龄、全身脂肪的重量、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体脂率、骨骼肌的重量分别为(50.00±6.34)岁、(12.64±2.61)kg、(13.59±2.17)、(27.81±6.59)、(30.51±7.61)%、(33.04±2.28)kg,正常组体检者的年龄、全身脂肪的重量、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体脂率、骨骼肌的重量分别为(55.41±9.71)岁、(7.87±1.59)kg、(4.67±2.01)、(20.45±5.51)、(25.20±9.66)%、(40.23±3.17)kg。 脂肪肝组患者的年龄小于正常组体检者,其全身脂肪的重量大于正常组体检者,其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体脂率均高于正常组体检者,其骨骼肌的重量小于正常组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人员一般资料的比较(± s)
表2 两组人员一般资料的比较(± s)
指标 脂肪肝组 正常组 t 值 P 值年龄(岁) 50.00±6.34 55.41±9.71 1.841 <0.05全身脂肪的重量(kg) 12.64±2.61 7.87±1.59 3.170 <0.05内脏脂肪指数 13.59±2.17 4.67±2.01 6.548 <0.05体重指数 27.81±6.59 20.45±5.51 5.683 <0.05体脂率(%) 30.51±7.61 25.20±9.66 2.864 <0.05骨骼肌的重量(kg) 33.04±2.28 40.23±3.17 2.022 <0.05
2.2 脂肪肝组患者肝脾CT 值的比值与其内脏脂肪指数、体重指数等指标的相关性
进行Pearson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脂肪肝组患者肝脾CT 值的比值与其内脏脂肪指数、全身脂肪的重量、体脂率均呈负相关,P<0.05;与其骨骼肌的重量呈正相关,P<0.05;与其体重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
3 讨论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且发病人群呈低龄化的趋势。此病患者可出现单纯脂肪沉积、肝硬化、脂肪性肝炎等并发症。有研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分为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有关,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则是由某些特殊原因所致。营养过剩所致体重增长过快和体重过重引起的脂肪肝、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脂肪肝及隐源性脂肪肝均属于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范畴,发生营养不良、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接受减肥手术后体重急剧下降、药物/环境和工业毒物中毒等所致的脂肪肝属于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范畴[5-6]。有研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肥胖人群都存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较高的情况。在各类型肥胖人群中,内脏型肥胖人群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较高[7-8]。内脏型肥胖又被称为腹型肥胖,其主要表现为脂肪在腹部堆积,腰臀比过高。以往,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测量腰围的方式来实现量化腹部脂肪的目的。但用此方法评价内脏型肥胖严重程度的准确性较低。有研究指出,用内脏脂肪指数评价内脏型肥胖严重程度的准确性较高。相关的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其内脏脂肪指数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MRI 检查和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内脏脂肪指数。与采用MRI 检查相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内脏脂肪指数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等优势。近年来,随着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在测定内脏脂肪指数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内脏脂肪指数测定时,还可以同时进行健康评分、估算身体年龄及目的体重,可使受检者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从而可使其重视对内脏脂肪指数的控制[9-10]。有研究指出,肥胖症患者出现的代谢异常与其体内脂肪的异常分布密切相关,与其体重无明显的相关性[11-12]。相关的研究表明,与皮下脂肪增多相比,内脏脂肪增多与代谢综合征的联系更为紧密。Janiszewski 等[13]在研究中指出,体重指数及腰围不能充分反映腹腔内脂肪的分布情况,内脏脂肪指数可作为评价腹腔内脂肪分布情况的有效指标。
综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其内脏脂肪指数、全身脂肪的重量、体脂率、骨骼肌的重量等指标密切相关,与其体重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