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规则、规划生涯、找回动力
——辅导员学生工作案例分析
2021-11-29高亚文
高亚文
(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一、案例简介
刚上大学的王某,军训期间多次向辅导员表达对于军训严格管理的不理解和不满,经辅导员与其谈心谈话后,王某表示可以与班级一起正常训练,但据观察和了解,训练过程中不积极、不认真。正式上课后,王某多次无故缺席专业教育,无故缺席入学摸底考试,无故旷课、旷操、旷晚自习。在与辅导员的谈心谈话中表示,大学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权利,但经过深入了解后,该生对于大学生是怎样的没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对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甚至是对于未来有怎样的规划该生也没有清晰科学的安排。经过多次谈心谈话、批评教育,班委同学反映王某很少旷课,但是在课堂上基本上坐在教室的角落,做自己的事情,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大一期末考试,多门课程无故缺席,参加考试的课程也多门挂科。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新生由于环境、学习和心理适应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大学认知偏差、规则认知偏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问题关键点
(一)如何深入了解王某排斥校纪校规的背后原因,帮助其正确看待规章制度。
(二)如何指导王某全面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三)如何帮助王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以及制定清晰的生涯规划,充实大学时光。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多次倾听、追根溯源、了解原因
结合学生反馈、自己观察等发现王某的异常情况后,辅导员及时找到王某了解情况,起先主要以倾听为主。在谈话中得知,王某父亲是军人,平时较为严肃,与自己的交流比较少,母亲是小学老师,平时比较唠叨,经常会一点小事就对其数落不停,父母对其从小就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王某深知父母对其爱之深,责之切,从小遵从父母意愿,听话懂事,但是从高考结束后在心底开始认为自己应该有自我选择和安排个人事务的权利,自己应该是自我生活和前途的主宰。尤其是上了大学后,王某的父母还是以像中学时候的方式对待王某,生活上每周父母到校帮其整理床铺、清洗脏衣物,学习上父母每天早上提醒学生按时起床、晚上准时上床休息,并且在电话聊天中不断灌输希望学生按照父母亲的意愿完成学业、取得好成绩、毕业后帮助学生安排好工作的想法。对此,王某认为自己不是生活在军营,从小父母就不应该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样的,上了大学,军训的主体是大学生而非军人,也不应该以军人的标准来“苛刻”要求。有关上课,王某也认为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上什么课以及上不上课的权利等等。最后王某表示,父母的关心以及大学里的规章制度就像是枷锁,让自己没有任何自由。
在与王某多次谈话以后,辅导员对其想要表述的主要观点做了总结,并询问王某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王某表示大概是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之后辅导员对与其交流的内容提出了客观看法,并邀请他一起讨论:1.进入大学后,家长对其生活和学习的关心方式是否使自己倍感压力,其期待的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是否可以正面或者侧面向父母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商讨相处新模式?2.父母的关心方式也许有失妥当,但是大学里面的规章制度是面向全体学生,维持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基本保障,如果也尊重个性和所谓的“自由”,教学活动怎么才能够有序进行?学生在校生活怎么才能有所保障?3.对于未来规划,辅导员请王某详细描述了对于自己未来的打算和执行计划,并且询问其是否赞同“我的未来我做主”,但是也可以参考父母、师长以及朋友们的意见?
(二)强调纪律、敬畏规矩、行有理性
多次倾听学生想法、获得学生信任后,1.有针对性的端正其对规章制度认识、强调纪律意识:纪律的本质是保护而非约束,校纪校规和法律条文一样,通过约束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而保护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行为。大学生不是军人,但是军训是进入大学的第一个规定动作,没有特殊原因的大学生都应该自觉且高质量完成。专业教育、摸底考试、日常课程、期末考试等等都是如此,都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作为学生首要就是履行学生义务,完成学业,如果继续像之前一样无故旷课、无故缺席考试,那么确实挑战了规则,但另一方面也会承担挑战纪律的后果,要么记过处分、要么达不到学分要求,无法正常在学校里读书和毕业,同时丧失所谓的“自由”。2.强调尊重:遵守纪律不仅仅是遵守纪律本身,同样也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向其举例:老师们都是按时上课,从没有无故不上课之说,如果有,也会酿成教学事故,同样会受到相关规章制度的处理和处分。作为学生也是一样,按时上课、认真上课,是对任课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学生身份的尊重。
(三)规划生涯、找寻动力、充实大学生活
通过多次谈话,了解到学生酷爱《爱情公寓》这部电视剧,辅导员将手机铃声设置成爱情公寓主题曲中一句高潮部分“我的未来式由我做主”,谈话中有意的一次响铃,打开师生的心扉,也打破了谈话的尴尬局面。辅导员首先从社会所需方面充分肯定了王某所学专业大有前途,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建议其1.拓宽眼界,多与学业导师、优秀的学长学姐、本专业研究生多交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就业方向。经常在午饭期间邀请王某一起共进午餐,一起的还会有其学业导师、高年级同学,在此过程中留意学生心态的变化,同时也向其输出一些未来发展的参考性建议。2.多沉浸式体验,既包含丰富的感官经验,又包含丰富的认知体验的活动,才能创造最令人投入的心流。沉浸式体验就是这两种体验有机结合的产物[1]。引导学生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所好、所想与所长,从而找到学习动力。比如,大一的暑期社会实践,辅导员带领几个班级的学生(王某不在这几个班级)参观企业,正好是王某之前感兴趣的电气类公司,辅导员便邀请王某一同参与,该生表示很乐意,活动后写了很多感想与老师分享,同时还成功投稿一篇新闻稿。3.多创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在此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使得自己的所想所好与自己所长相结合,从而激励自身端正学习的态度,敦促自己从“逼我学”到“我要学”。
五、经验与启示
其一,每个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个或多个隐形的原因,当学生表现出非常态行为时,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要真正地做好思想教育和行为矫正,不应当把焦点仅放在当时学生的行为上,而是要多了解背后的原因。了解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倾听。倾听并不是简单地听,首先要“用心”去听,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获得倾诉人的信任,这样倾诉人才会感受到被关心从而推心置腹。其次要“用眼”倾听,时刻关注倾诉人的神情变化、肢体动作等等,从而有效捕捉到信息的细枝末节,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干预。再次要“用嘴”去听,恰当运用开放性与封闭性提问,诱发倾诉人的思考,引导倾诉人做更多和更深的探讨,更高效率获得准确信息,同时把握谈话的主要方向。最后,辅导员应采用热情、诚恳、平等、负责的谈话态度,注意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采用灵活多变的谈话方式。
其二、帮助新生做好转型“三步走”:一是从认识模糊到清晰认知的思想转型、二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学习转型、三是从依靠生活管理到独立自主的生活转型。大学生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心理和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2],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在入学后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同一性危机,如: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积极进取与消极缩退的冲突、以及独立与依赖的冲突等等。理想性美好与现实性落差常常使得学生对于自我认知产生极大偏差,理想的“我”努力上进、现实的“我”迷茫颓废,理想的“我”天资卓越、现实的“我”能力有限等等,因此辅导员在新生转型教育中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帮助新生了解自我优缺点和新角色的责任担当,并给予学生自我提升和角色转换的指导意见。同时学生也会面临积极进取与消极缩退的冲突。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在追求上进时,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困难和挫折往往会使他们消极退缩,同时在退缩后,有的学生不甘放弃从头再来,有的自我怀疑迷失方向,甚至有的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作为辅导员要不吝啬自己的赞扬,看到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鼓励和自我怀疑的反反复复的矛盾过程,从旁观者角度匡正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做好自我管理。帮助学生真正地做到心理的成长和成熟。
其三、管理要有力度,关心要有温度。“零零后”后的学生更有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他们更加注重自己个性化价值取向、更加看重自我网络生活的个人形象、更加追求自由自主的学习形式,同时其更不愿主动接受思想教育,因此“零零后”的大学生出现的情况也更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在学生工作中,日常管理更应有平和之心,管理工作更侧重于服务层面,想其所想、感其所感、念其所念、急其所急,帮其所需。尤其是问题出现后切忌“一刀切”和“扣帽子”,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的小错误要大胆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同时培养自身和学生“试错”后的责任承担能力。“一言堂”和“一边倒”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特点和高校管理初衷,耐心解释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管理过程中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帮助他们理性看待和分析问题,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从小被父母高标准严要求,到了大学开始出现明显的反叛行为,是目前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新生转型过程中辅导员经常遇到的情况。从学生一入校发现问题、从谈心谈话中找到根源、在多次倾听、交流、讨论中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帮助学生尊重规则、行有理性、找回学习动力、快速转换角色、融入大学生活,准确把握案例处理时机,用人性化的方式积极处理才能获得良好的处理结果。同时也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帮助学生规划生涯、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建立长久良好的亦师亦友关系,真正以学生为本,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