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2021-11-29贾金元荆孝民蒋大年

中小学校长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五育并举五育

□贾金元 荆孝民 蒋大年

“五育并举”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健全人格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这于现实背景下提出,在中西教育思想文化历史中可追溯其源流。在西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雅典时期的“和谐地发展的人”的概念。[1]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曾提出实施教育,培养具有“力、智、德”的“真国民”。[2]1957 年,毛泽东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增加为“德智体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时代强音。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是相互衔接、一以贯之的,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和具体行动指南,也是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

大格局要求大视野,大视野成就大平台,打造符合时代趋势、回应人民关切、适应未来变革、符合国家选才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学校、高品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五育并举”利于凝聚更大教育合力

要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我们就必须辩证地思考“五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五育并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五育”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人类早期的教育萌芽,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于品德修养、增强体质、增长学识、锻炼意志等的关注,一直是文化和教育传承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的内涵非常明确,作为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育”是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

“五育并举”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一育中含“五育”,“五育”中有个性。德育中包含德育知识、内容等智育,包含美德、审美等美育,包含劳动创造、劳动光荣等劳动教育,包含坚强意志、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智育中包含知识创造者的美德、品质,包含体育中的技能技巧体育知识,包含人文知识科学知识之美,包含劳动创造、劳动产品、劳动结晶和劳动经验;体育中包含勤学苦练、吃苦耐劳等德育,包含知识技能等智育,包含运动审美等美育;美育中包含审美、创造美等美德,包含美育探索、美育知识等智育,包含力量美、运动美等体育,包含创造美、劳动美等劳育;劳育中包含劳动美德、劳动光荣等德育,包含着经验总结、实践知识等智育,包含着体质锻炼等体育,包含着劳动艺术等美育。一育中包含“五育”,“五育并举”构成和实生物的教育生态。

(二)“五育并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和普遍的发展”,应该包括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等各种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5]

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的人才必定是素质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短板的人才。现代学校要培养高品质的学生,就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养的学生。学生成长是一个年龄上由小到大,品德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知识技能上由少到多,体质上由弱到强等方面动态发展的一个过程。经历由幼、小、初、高到大学的各学段教育。在“五育”共生、全面发展中,不断培育个性,彰显特长,挖掘潜能,体现专业,规划生涯,不断对标找准发展优势,合理规避弥补发展短板,实现人生的卓越发展。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五育并举”还面临着较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五育”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结构严重畸形,主要体现在偏重智育,虚化德育,弱化体美,忽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五育”本身发展也存在问题。如德育中的知与行不统一、互相脱节,智育简单化、过分强调结果,体育锻炼时间和质量无法保证,美育实施困难重重,劳动教育远离生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既不能分割开来,且不能相互进行替代。“五育”分割,相互孤立,相互掣肘,则各显其弱;“五育并举”,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融合促进,共促其强,实现最优发展目标。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重视“五育”之中各育的独特功能,还要重视“五育”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五育并举”旨在解决学生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同质发展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人的能力素养系统整体的推进提升,而不是各能力素养单方面发展的叠加。“五育并举”并非各个方面齐头并进、毫无遗漏地发展,而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方面的完全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各方面独立发展,而是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不是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在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

二、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当下需要着力解决的是学生成长发展在全面与特长、整体与个性间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是打破教育传统定势、实现教育供给需求平衡的关键举措。做好“五育并举”教育工作,要立足实际,在动态中、系统中、行动中实现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推进“五育并举”,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的短板

“五育失衡”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教育结构不均衡、教育供给不充分、教育品质欠优化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品质素质教育供给不足;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和学科配置不均衡;学校课程结构、学生评价结构、招生录取结构等不科学、不均衡;“五育”之间,智育供给总量过剩但质量欠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高质量多元发展的需求等。

因此,推进“五育并举”,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供给短板和人才素养短板。要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满足国家选才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要进一步扩大教育供给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数量,丰富教育供给内容,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选择;要建立健全“五育”师资配备、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五育”协调发展。

(二)推进“五育并举”要注意各学段衔接贯通、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6]“五育并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接力棒,体现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全领域,是一个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双向衔接、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要从育人理念、课程结构、教学范式等培养核心环节着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7]

中国教育的各个学段内部均有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具体路径又各有不同,体现出一定的“学段级差”及“五育断层”。顶层目标设计模糊导致德智体美劳效果各有所差,同时也让受教育者在各学段衔接中多有不适。政策方面缺乏支持,管理和制度建设跟进不足,导致各学段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教育衔接效果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此,“五育并举”要在理念层面树立学生培养的“大衔接观”,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路径。

(三)推进“五育并举”需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协同育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8]培养人、锻造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从来不是学校一方面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但目前不仅是学校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和教育视野限制,在家庭中依然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劳动、重营养轻素养、重生理轻心理等现象;在一些社会机构,受利益驱动,往往重做事轻做人,重当下轻未来,技巧有余而科学规范、人文关怀不足,这些对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推进“五育并举”,需要引导各方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先考虑成长、成人,再考虑成才、成功的理念;需要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维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

(四)推进“五育并举”需要做好评价导向和政策保障

实施“五育并举”,离不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定支持。除了人、财、物的大力支持外,评价导向和政策保障尤为关键。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的培养都聚焦在人才选拔和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上。因此,实现“五育并举”也必须在此寻求突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扭转畸形的人才评价观念,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评估机制,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导向政策。

当前,一些学校的音乐、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开展不力,除了分数导向因素以外,出于安全考虑,组织学生开展相对剧烈的体育运动或劳动锻炼,学校顾虑重重。虽然明知学生可能“一碰就倒,一倒就伤”,但“一伤就赔,不赔就闹”的大量实例却促成了学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现实选择。近两年,从国家到地方,开始逐步出台一些保障学校权益的法规,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要切实让政策、法律为学校实施“五育并举”保驾护航,让学校能做实教育,敢做真教育,放心做教育。

(五)“五育并举”不是不顾差异,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差别推进

中国幅员辽阔,教育区域间发展并不均衡。受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社会的需求还存有较大差距。在实施“五育并举”过程中,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如教师编制紧张特别是音体美劳等学科教师紧缺,音体美教师“一人顶起多片天”是常见现象;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唯分数论成才”的观念根深蒂固;经费投入不足,音体美功能教室建设、学生活动场地保障、设施设备配备更新等均面临较大困难;大班额依然普遍,个别地方超大班额尚未消除;社会场馆、社区受条件限制对学校教育活动支持有限等。

因此,推进实施“五育并举”,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对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在师资配比、财政投入、基础建设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和支持。在发展规划、政策出台及督查评估等方面,不宜“一刀切”,要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引导,动态考量,逐步推进。

(六)“五育并举”不是否定学校特色,要齐头并进,鼓励学校多元发展,彰显特色

“五育并举”是培养大量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方向。但“五育并举”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供给生态,是融合在学校文化、制度、学科、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多环节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指针,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各学校泯灭特色、齐头并进,开一样的课程,育一样的学生。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积淀形成的育人特色,能够带动学校品质的提升。在“五育并举”的落实过程中,要防止“千校一样、千人一面”,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多元发展、彰显多样性和特色化。不能因为对“五育并举”的机械学习与刻板贯彻,而抛弃固有的教育优势,弱化了多年来培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七)“五育并举”不是要求学生“全能全才”,加重学生负担,而是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发挥特长,彰显个性

“五育并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实施“五育并举”,主要针对政府、学校等教育提供者而言,旨在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搭建更加丰富、更加科学、更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发展和特长培养的育人平台,目的是让学生“多元可选,和谐发展”,并不是让学生变成“全能全才”,更不能因此加重学生负担。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调整“五育”权重、构建“五育”评价机制上下功夫,学校要在进一步优化调整“五育”内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创新育人模式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原有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简单地为学生添加新内容,增加新负担。

(八)推进“五育并举”,学校要立足课程,着眼课堂

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全体教育者确立“五育并举”“五育整合”的理念,同时要开足开齐“五育课程”并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构建“五育”课程体系与架构,一方面,实现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力求“五育”融入,这样的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才能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9]同时,也要引导师生、家长、社会转变对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评价,只有树立了全面和正确的质量评价观,才能保障“五育”的课程有质量地发展。课程实施要讲实效,课堂教学要有质量,“五育并举”才能落到实处。

(九)“五育并举”并不排斥技术变革,可以借力人工智能,实现融合共进

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人工智能重在让人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重在推进人的智力发展。但发展人工智能本心并不是让人脱离劳动,而是帮助人们从事更有效率、更有意义的劳动。发展人工智能,推进技术变革,与“五育并举”、重视劳动并不冲突。相反,人工智能对实施“五育并举”具有较大的助推作用。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也影响、重塑着教育的意义和追求。人工智能为学校教育应用和实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自主操控等提供了可能,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应是“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工智能是有效的教育工具和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打破“五育”发展类差层级,实现融合式发展、贯通式发展;可以替代和改进教育活动中重复、简单、机械的内容,把教师从低效率教学中解放出来,从“器”的雕琢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创新意识、辩证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更加注重德育呈现方略调整、学科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活动设计、审美境界提升、劳动技能创新,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情感交流,注重“人”的培养。

人工智能让“五育”内容更加丰富。通过人工智能模拟和大数据分析,可以使“五育”内容重复呈现、多次体验、厚植基础;可以记录评价成长过程,提供科学数据,改善育人方略,促进“五育”衔接融合;可以绘制成长图谱,实现“五育”增值型评价,补齐育人短板,厚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十)“五育并举”是高品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和实践路径

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和实践载体。各学校结合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发展定位,精耕细作,狠抓质量,丰富内涵,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在高品质学校建设路上探索推进。需要注意的是,高品质学校的建设不单是基础设施等硬件的“高大上”,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其核心指向必然是“人”的高品位。因此,在高品质学校建设中,抛不下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离不开“五育并举”的实践路径。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将“塑造人”“成全人”“发展人”的质量和效度作为衡量高品质学校建设的重要标尺和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五育并举五育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试析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