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1-11-29李祥祥孙兆静
李祥祥,孙兆静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2.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
“四史”教育是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21 年1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教师‘四史’教育,规范学时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做到全员全覆盖”〔1〕。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把学习“四史”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精准地推进高校教师“四史”教育,还需要从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向度全面考察。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2〕学习和研究“四史”旨在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汲取滋养现实和未来的精神资源。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重任,须要从“四史”教育中厚植爱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利于自觉践行立德树人、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教学能力。
(一)以“四史”教育增进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角度提出了立德树人的重大核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育有德之人,需德行之师。广大教师是立德树人的直接践行者和第一责任人,教书育人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确、信念是否坚定、思想是否牢靠等价值取向,直接关乎立德树人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3〕培养广大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增进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就需要加强和推进“四史”学习教育。
“四史”是回答“为什么要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从宏观维度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史。其中,党史是集中再现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成燎原之势,成就伟大政党的斗争史;新中国史是集中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激情燃烧干事创业,建设伟大国家的奋斗史;改革开放史是集中彰显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跨越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集中印证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学说变为生动现实,发生伟大变革的实践史。广大教师要从学习“四史”中感悟红色政权的不易、国家建设的艰辛、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充分体认以言传身教培育国家未来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重托,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做到思想行动自觉。
(二)以“四史”教育增强“四个自信”的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历史判断。新时代中国既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也面临着许多来自国际社会的负面舆论。尤其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种企图抹黑、污蔑、诋毁甚至是欺压中国的言行甚嚣尘上,严重干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4〕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毫不动摇地引导广大教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史”教育是增强“四个自信”底气的关键一环。“四史”从不同主体、不同阶段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走向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这一历程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知史明志,知往鉴来。广大教师通过“四史”学习,站在500 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100年中国共产党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40 多年改革开放史的视角审视当下,必将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答案,也必将对我们党所继续引领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心满满。
(三)以“四史”教育增长课程思政的能力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所有教师的所有课程教学都要发挥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5〕而高校专业课教师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尚未接受过全面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教育,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必然面临能力短板。
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一方面,通过“四史”学习,广大教师增加了历史知识,了解了在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问题和历史进程,丰富了开展课程思政的知识库。另一方面,“四史”学习也促进广大教师提高了政治站位,培养了历史思维,在教学中学会自觉将“四史”学习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层次理解,助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的问题逻辑
实践是问题的来源,问题是实践发展的动力。全面推进和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离不开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只有在全面厘清“四史”之间的关系问题、关注“四史”学习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之间的融合问题、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渗透问题、正确应对“四史”教育过程中的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促进高校教师的“四史”教育从理论自觉转向实践自觉。
(一)全面厘清“四史”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四史”之间各有侧重:党史侧重讲述中国共产党由无到有、由有到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史侧重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变迁,改革开放史侧重讲述中华民族在历史转折关键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发展史侧重讲述社会主义社会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的演进过程。从逻辑上看,“四史”之间又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史的来源,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又是党史的接续,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正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才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拥有了伟大政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才使得中国人民翻身做主建立新中国,才作出了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厘清“四史”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方法论上,“四史”在内容上的区别决定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过程中不能模糊化、泛化,不能用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实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注重“四史”之间内容上的差异,分主题、分专题、分重点、分层次展开学习教育。“四史”在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又决定了“四史”教育不能随意断代,而是要树立大历史观,把“一史”的点串联成“四史”的线与面,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维度把握中国政党、国家、制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逻辑,从中国自身发展的维度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关注“四史”学习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融合问题
党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历史学习。纵观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总结学习历史经验、作出历史反思、指明历史发展方向的历史。在此进程中,任何一次党的理论创新也都与先前的党的创新理论一脉相承。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典范,毛泽东思想集中体现了对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党又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和历史经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新阶段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充分诠释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学习“四史”就要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实现融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历史学习进一步提升为“四史”教育,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6〕。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不只是简单学习历史知识,还要在对“四史”的参鉴和关照中更加深入、鲜活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继承性。
(三)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渗透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比较活跃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往往打着“还原历史”“重估历史”的旗号,通过歪曲历史史实、裁剪历史细节和丑化英雄人物等方式,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妄想实现颠覆唯物史观、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企图。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和异化本质与“四史”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其严重危害在于瓦解人们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精神信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投其所好,通过量身定做学术陷阱,诱导其重新审视历史、怀疑历史,稍有不慎,极易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代理人;还有少数别有用心的“学者”以“学术研究”为幌子,“假设”历史,虚构“逻辑”,进而达到推翻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四史”教育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7〕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无孔不入的现实,尤其是伴随着网络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生存特点越来越明显,已经“建构起一套新的话题聚焦生活化、虚无手法潜隐化、内容呈现景观化的渗透逻辑”〔8〕。高校必须要保持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高度警惕,提高加强教师“四史”教育的问题意识,以正确的唯物史观有针对性地向广大教师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坚守学术研究的政治立场,守正气,祛邪气。
(四)正确应对“四史”教育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教师‘四史’教育,规范学时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做到全员全覆盖”〔1〕。依据现有的政策安排,“四史”教育必须要在规范学时、全员全覆盖方面下功夫。然而,“四史”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决定了在加强和推广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应对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四史”教育的内容选择问题。“规范学时”就需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四史”的体量巨大,内容丰富。从时间跨度看,它包含了 100 年党史、90 多年新中国史、40 多年改革开放史和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如果没有相应的文本参考或内容大纲作遵循,必然导致“四史”教育无的放矢。二是“四史”教育的载体选择问题。实现“全员全覆盖”就需要创新教育的形式。高校教师多承担着教学科研的任务,长周期集中学习较为困难,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多样灵活的载体,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三是“四史”教育的评价考核问题。“四史”教育不是走马观花,还要注重实效。考核评价是研判教师学习参与状况的重要依据。为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高校需要合理、科学、多样地设置考核评价形式和指标体系。四是“四史”教育结果的运用问题。激发广大教师学习“四史”的热情,单纯依靠思想自觉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把考核评价结果有效运用,与教师教学考核、职称晋升以及个人荣誉联系起来,以提高获得感。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的实践逻辑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的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决定了在实践逻辑上需要将其置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全局,把“四史”教育看作一个以高校党委为主导、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广大教师为主体所协同推进的整体工程,并从增强高校党委的“政治三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大优势”、引导教师在学、思、践、悟中坚持“五个结合”等三个维度建构“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
(一)增强高校党委的“政治三力”
高校党委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航员。从意识形态安全维度看,“四史”教育是一种超越历史知识的政治教育,政治属性是“四史”教育的鲜明特征。学校党委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一是要增强政治判断力。当前,国际形势变量激增,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媒体漫灌高校校园,对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产生极大冲击。高校党委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变化,及时关注师生群体中的气候变化,对敏感问题、特殊现象善于从政治高度及时做出研判,深刻认识“四史”教育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坚持党委对“四史”教育的全面领导。
二是要增强政治领悟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加强对教师“四史”教育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就要带头学、深入学,建立“四史”主题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既要学好悟好“昨天的故事”,又要做好讲好“脚下的故事”,谱写创造“明天的故事”;要将学习“四史”与学习领悟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尤其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党委自觉承担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将“四史”学习领悟与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确保“四史”教育走心、走深、走实、不走样。
三是要增强政治执行力。“四史”教育既要心中有所悟,也要行动有所为。学校党委要不折不扣地将教育部关于“四史”教育的指示精神落实落细。第一,党委系统要形成三级联动机制,将“四史”教育纳入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三会一课”。第二,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手拉手行动”,鼓励带动非党员教师通过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参与“四史”教育,落实全员全覆盖。第三,关注重点教育对象,学校党委突出政治引领,做好青年教师、留学归来教师、无党派教师的“四史”教育。
(二)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大优势”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理直气壮地为广大教师讲好“四史”这门思政大课是新时代马院的责任担当。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实践优势,推动“四史”教育的守正创新。
一是要发挥学科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容体系与“四史”相融相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是基本主线,“四史”教育可以选择性共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资源。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可以为“四史”教育把脉问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起到举旗定向的作用;严谨的学理逻辑有助建构“四史”教育的话语体系,实现“论”与“史”有效结合,用通俗易懂的叙事语言、生动鲜活的历史案例以及思路清晰的学理分析呈现“四史”教育内容。
二是要发挥师资优势。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能够马上弥补“四史”教育的师资空缺,做到增效不增员;特别是聘请部分党史专家、老红军、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走上“四史”讲堂,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更能够激发教师的情感认同。同时,依托思政课教师,打造“五个一”工程,即开设一批形式多样的精品课程,编制一部分主题分专题的校本教材,遴选一套时代主题鲜明的红色影片,录制一组辅助教学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一个校内“百年党史”专题学习融媒体公众号。
三是要发挥科研优势。研究“四史”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使命,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科研优势,从不同侧面、多个维度对“四史”展开研究,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专题,讲对、讲深、讲活、讲新“四史”内容,满足教育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广大教师价值思想趋于稳定,对“四史”的储备并非零,在教育过程中应打破内容铺盖的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经典、原著挖掘“四史”教育的重难点,充分利用典型事件、感人故事以情化人,将“四史”教育与广大教师思想困惑、知识阙如以及情感共鸣结合起来。
四是要发挥实践优势。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多都建立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鲜明的红色主题和地域特色。“四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好人馆、校史馆等实践资源,讲好“四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同时,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已经建立或者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利用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四史”教育馆,丰富“四史”教育体验的形式,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教师在学思践悟中坚持“五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广大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四史”教育是练好基本功夫、提高政治觉悟、增强爱国情感的必修课。广大教师要发挥学习“四史”的主动性,坚持学贵有恒、学须崇实,自觉在学、思、践、悟中坚持“五个结合”。
一是坚持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广大教师既要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参加专题培训班、党课学习、集中研讨会等线下学习,还要自觉利用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中国教育发布、周末理论大讲堂等网络形式加强线上学习,坚持不掉线、不离线、常在线,做到及时跟进学。
二是坚持必学与选学相结合。高校要建立分类分层分级的“四史”教育模式,设置“四史”的必学模块和选学模块,以满足不同政治面貌、教育岗位以及专业背景的教师需求。广大教师要因己而异地选择学习内容,以必学内容为主,以选学内容为辅,统筹安排,做到全面系统学。
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大教师既要埋头书卷,也要扎根实践,以纪念“四史”中的重要节点或事件为契机,积极参与各项学术研讨、教学比赛、社团指导、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深刻体验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真谛,做到联系实际学。
四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四史”连接过去与现实。学习“四史”不是一味地获取“史料”,而是要学会用“四史”的养分滋养现实,以正确的唯物史观、历史思维分析当下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用“四史”知识把握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做到深入思考学。
五是坚持自我教育与教育他人相结合。在“四史”学习的活动中,广大教师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将自我在“四史”学习中的领悟体会运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联系专业课程知识,积极推动“四史”在课程思政中的实践,在今昔对照、内外比较中帮助、解决学生的历史困惑,做到师生互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