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郁、虚、滞、瘀”四因致病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2021-11-29方霜霜潘雨烟独思静
方霜霜,潘雨烟,2,独思静,杨 洋,魏 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有相似的症状,可见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但使用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至少8周仍无效[1]。据报道,在发达国家中约20%成年人被GERD困扰[2],其中高达40%为RGERD[3]。因RGERD往往与酸反流无直接关系或是发病个体对PPI应答不佳,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具有机制复杂,难以明确诊断,治疗困难的特点。我国RGER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中西医结合治疗RGERD具有必要性和一定的优势。
中医无RGERD的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吐酸”“嘈杂”的范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景岳全书·嘈杂》:“嘈杂一证……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中医治疗RGERD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础,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应用于不同病因导致的RGERD均有疗效。魏玮教授躬耕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病30余年,对治疗RGERD有独到的见解,应用“郁、虚、滞、瘀”四因致病学说认识和治疗RGERD,在临床中常有良效,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1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机
RGERD病位在胃与食管,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程长,病情反复不易控制。RGERD初起多为气病,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冲犯胃,气逆上冲;虚者多由调摄失宜,脾胃受损,升降失司;实者多见于暴饮暴食、久坐久卧、嗜食肥甘,而出现中焦阻滞,胃内容物上冲食管;久病则血伤入络,络脉瘀阻,胃食管功能失调,发为吐酸。上述病机变化可凝练为“郁”“虚”“滞”“瘀”四字。
1.1 郁
郁,即肝郁气滞的表现,亦即情志抑郁,是RGERD的基本病机。部分RGERD患者抑酸剂治疗无效的根源为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即在心理因素和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出现内脏高度警觉[5]。研究显示,在急性应激情况下,即使客观改善食管酸暴露,患者仍自觉症状加重[6]。并且情志状态有驱动胃灼热感和反流超敏反应发生的可能[7]。因此,心理情志可直接影响RGERD的发病和治疗。同时,郁也是RGERD的基本病机,如《寿世保元·吞酸》:“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盛,故为酸也。”酸与肝同属五行之木,木曰曲直,有调达舒畅之性,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则最易横逆乘胃犯脾,升降失司,酸水泛溢,正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1.2 虚
虚,即正气亏虚,生理机能低下或减退,是RGERD发病之基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功能低下则精微化生乏源,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阻滞气机,升降平衡失司,浊阴上犯,而有吐酸。如《玉楸药解》:“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中气亏虚是导致胃气不降之基本病机。现代研究也提示,RGERD患者存在胃肠功能减退,胃排空延迟[8]。Mirbagheri S A[9]的研究发现,在胃轻瘫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88%同时报告了反酸烧心症状减轻。
1.3 滞
滞,即气机紊乱,中焦稳态失衡,是RGERD症状反复的关键。餐后,在胃与食管交界处可存在一个高酸性区域称为酸袋,该区域不与食物混合而没有缓冲作用。酸袋迁移至食管处导致反复难治的反流症状[10]。此外,弱酸反流[11](即食管PH下降至少1,但不超过4)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12]均是气机紊乱,内容物离开本位,阻滞于病位食管,导致RGERD的发生和反复。《医学传心录·咽酸尽为乎食停篇》:“咽酸者,吐酸者,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饮食不化,阻滞中焦,升降失司是RGERD的基本病机。中医素有六腑以通为用之理论,《素问·五脏别论》:“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通腹导滞是RGERD的基本治法之一。
1.4 瘀
瘀,即气血不和,血积不行,脉络瘀阻,是RGERD难治的标志和重要病机。《伤寒论·辨脉法》:“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瘀多见于嗳腐吞酸,久病不愈,气血搏结,凝滞不畅。出现痛处固定,吞咽困难,舌质暗红,脉细涩等瘀血阻络之表现提示病情顽固,治疗困难。对RGERD的证候分析显示,约13.8%的患者为瘀血阻络证[13],可见血瘀亦是RGERD的重要病理因素。部分合并巴雷特食管炎、嗜酸性食管炎甚至食管癌的RGERD在中医可归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与瘀血阻络病理机制相契合。
2 特色辨治经验
RGERD亦称为质子泵抑制剂-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8],因患者对GERD最核心的药物PPI应答不佳,成为临床一大难题。魏玮在临床治疗该病,强调医患联手、中西联合、防治并重。提高依从性是治愈RGERD的基础,心理、生活调摄应先于药物干预,针药并用可奏最大疗效。
2.1 重视健康宣教 提高依从性
RGERD的潜在原因很多,在进行干预之前,应首先评估依从性。研究显示,在GERD人群中,仅有55%能够规律遵嘱服药4周[14],仅有8%能够在就餐前30~60 min服药[15]。在医生层面,高达36%的医生未能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16]。亦是RGERD易于复发和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素问·五脏别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患者不能进行配合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就如中医强调“治神”为先。在临床实践中,与RGERD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十分困难,要求医者有足够的耐心,告知患者必要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预后等信息,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仔细说明服药方法,提高依从性和疗效。
2.2 适度心理干预 强调生活调摄
RGERD属于生活方式疾病,与饮食、起居、心理情志密切相关。肥胖是RGERD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质量可有效减轻症状,研究显示,肥胖导致的腹内压增高可引起反流症状,并且脂肪组织本身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反流机制外的途径直接导致食管黏膜损害,使其更容易发生RGERD[17]。所以,减轻体质量可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症状。此外,抬高床头,睡前3小时避免进食,平素避免甜食、咖啡因、辛辣刺激食物、吸烟等均可一定程度缓解症状。在心理干预方面,RGERD患者长期受症状困扰,需要医者帮助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部分患者经过心理干预与生活调摄,可避免使用药物。
2.3 中医药干预
目前,在PPI治疗失败之后,优化方案的选择是临床治疗RGERD的重点和难点。更换PPI的种类,或调整给药时间、剂量、频次是临床仅有的方法。除此之外,加用或是转换为H2受体拮抗剂、海藻盐、促胃动力药、精神类药物等,疗效还需更多的临床验证[18]。中医药以针药并用为手段,分辨郁、虚、滞、瘀之基本病机,分别从解郁调神、健脾补虚、通腑导滞、化瘀通络以制酸止痛。
2.3.1 解郁调神 RGERD初起多为气病,如《医方论·越鞠丸》:“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肝失疏泄,气机怫郁,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气挟酸上逆,则见反酸、烧心,不思饮食,舌红苔薄白,脉弦。治疗上,调理气机,恢复升降平衡是关键,如《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
药物治疗上,花类药物如玫瑰花、合欢花、白梅花等是解郁佳品,轻清灵动,芳香理气而无辛温刚燥之弊,又因性味不同而各具妙用。若郁之甚者,伤阴耗血,失眠焦虑可选用酸枣仁、夜交藤等养血安神之品;心神不定可选用龙骨、牡蛎起重镇安神之功。针刺以上中下脘为主穴,调中焦脾胃,加气海、天枢、足三里以理气解郁,升清降浊。
2.3.2 健脾补虚 《四圣心源》:“中气衰而升降窒”,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气亏虚,升降失司,脾不升清,浊气上逆而见吐酸,脾虚失运,气血亏虚则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疗上,需健脾和运脾的药物同用,不可一味补中而滋腻碍运,如《玉楸药解》:“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之回旋,枢轴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
旋覆代赭汤是降逆和胃制酸的基本方,加苍术、白术二味健脾运脾之要药,苍术善于运脾燥湿,白术长于健脾补脾益气,二者共用以补后天。若虚甚者,可用黄芪与石斛以补五脏虚劳。外治以耳针与体针联用,耳针用肺、脾、胃为主,长效刺激以健脾补气;体针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加气海、关元、脾枢、胃枢以振奋脾阳。
2.3.3 通腑导滞 《临证指南医案》:“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中医无食管之名,吐酸嘈杂责之胃的功能失调,而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糟粕不下,壅塞胃腑,浊阴上泛,而见嘈杂,泛吐酸水,大便不畅,舌苔腻,脉弦滑。滞有饮食、寒热、虚实之不同,但总以通腑导滞为基本治则,以气机运转流畅,六腑畅通为目的,辨证选用消食导滞、散寒消积、清热通腑、补虚消滞、化瘀导滞等治法。
厚朴七物汤是通腑导滞之要方,可兼顾表里上下,方以桂枝汤去芍药,调和营卫,解在表之风,小承气汤荡涤肠胃,通腑导滞,并加乌贼骨、浙贝母以制酸。针刺仍以“老十针”为主,即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加太冲、大肠腧以通腑导滞。
2.3.4 化瘀通络 《灵枢·经脉》:“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气血运行不畅,脉道滞涩,壅积于病位,日久不化,而见RGERD迁延难愈。治疗上以“通”为基本治法,如《医林改错》:“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调气与活血是化瘀通络的关键。
依据血瘀之程度,采用不同的化瘀方法,病程短,瘀血较轻者,可用丹参、红花以活血化瘀;病程较长,气滞瘀阻者,用三棱、莪术以破血逐瘀;若病程长,癥瘕积聚已成,则用血肉有情之水蛭、地龙以祛瘀消癥。针刺以“老十针”为基础,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以健脾和胃,化瘀通络而止酸。
3 总结
“郁、虚、滞、瘀”是现代慢性疾病的共性病机,常常在RGERD病程中先后或相兼出现。中医整体调节、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医者在RGERD治疗中需多方考虑,包括患者依从性、医生嘱托、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情志干预;辨证论治思想指导医者在RGERD长时间的病程中需动态观察和干预,即依据郁、虚、滞、瘀之主次、轻重、先后动态采用解郁调神、健脾补虚、通腑导滞、化瘀通络之法。包括社会-心理-病位(胃、食管)在内的综合干预方式,可有效提高中西医疗效,使患者最大获益。